网络缩写文化的符号解读

2022-07-08 09:29许佳欣
声屏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区隔亚文化话语

□ 许佳欣

2019年12月5日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发布数据称,在过去一年中,B站用户发出329万次“AWSL”(啊我死了)。“AWSL”成为了2019年B站当之无愧的年度弹幕。不仅是B站,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也时常出现一些令人乍看难解其意的新造词:“u1s1”(有一说一)、“szd”(是真的)、“xswl”(笑死我了)、“dbq”(对不起)……这类语言符号在汉语表达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缩写的形式构建由字母组成的编码体系,并通过重构意义对所表达的内容分进行加密。缩写在年轻一代人的社交圈中被广泛使用,并掀起了一场符号化的表演和狂欢。

从“自嗨”到“出圈”:缩写文化的网络话语构建

缩写用语最开始流行于饭圈(粉丝圈子),作为一种常用的接头“暗号”在特定的场域下传播。在“媒介即信息”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作为大众化、碎片化和交互性的传播渠道,吸引着更多新生代网络用户的聚集,也赋予“饭圈黑话”新的外延,符号体系逐渐扩大,并逐渐破圈而出,形成新的网络流行语类别——缩写文化。

缩写文化的分类。缩写文化使用词句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来表达语义,甚至在中文拼音缩写上进一步衍生,发明出英文首字母缩写,或是中英文混合首字母缩写,如“nbcs”(nobody cares的缩写),“CP”(couple的缩写)等。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常用名词,体现为传播较广泛、使用率比较高的名词和固定短语,比如“kswl”(嗑死我了)、“yyds”(永远的神)、“zqsg”(真情实感)、“gkd”(搞快点)等;二是隐晦性、模糊性的指代词。常见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和明星八卦爆料,在发布一些敏感或具有一定攻击性的话语时,为了规避风险和不必要的冲突所以用缩写来进行隐晦性表达。主要表现为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的名字缩写或者攻击性言语的缩写,例如“sjb”(神经病)、“bp”(白嫖)、“xfxy”(腥风血雨)、“yxh”(营销号)、“dddd”(懂的都懂)等;三是特定的指代词,主要用特定名词缩写来形容一类群体,比如“pljj”(漂亮姐姐)、“djll”(顶级流量,指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明星和艺人)、“xxj”(小学鸡的缩写,形容言行举止幼稚可笑,但又天真可爱像小学生的人群)等。

网络缩写文化的话语特征。文化是对符号形成的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也是意义结构进行呈现的过程。网络缩写作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体现着明显的符号化特征。一、重构意义。索绪尔认为符号皆是由能指和所指所构成,而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因此客体对于符号意义的解读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网络上流行的缩写语则是通过对既有词汇的能指和所指意义进行解构,并赋予其新的所指意义,构建新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体现为“既有的词语/短语——缩写符号——意义”。缩写文化以庞大的网络语言体系为支撑,形成了“万物皆可缩写”的符号体系。同时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更迭性也促使缩写文化的符号体系不断创新和淘汰,进行意义的更新和泛化。比如“ky”一词,源于日语短语的罗马发音首字母,本是一个语音符号,指代短语本身,但在日语语义中获得了新能指,用以形容不懂得根据场合和氛围乱说话的人。后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衍生为破坏气氛的行为,意指不怀好意地插入某个话题的行为。“ky”常见于微博评论和B站弹幕,甚至出现了“ky党”一词。再如传统汉语体系中“有一说一”一词本没有其他指代意义,但在现代网络语境下中将其行缩写和意义化后,生成了新词“u1s1”。除了表达讲道理和认同某一说法的涵义外,还被赋予加强语气、着重强调的情绪色彩,如“u1s1,确实!”“u1s1,这下真的不得不服!”

二、流行涵指。不是所有词语都能成为流行语。一般词语和流行语都具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它们的关键区别在于该形式的涵指是否具有流行性。网络缩写语凭借着拼音/英文字母与对应词句的天然联系,完成了符号能指和所指意义联结,在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符号又进行了意义的重新表达。缩写语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是因为其所指在生成和传播的过程中获得了区别性特征,即流行涵指。比如“awsl”(啊我死了)“yyds”(永远的神)原本只是汉语短语的对应缩写,在传播过程被赋予“强调强烈情绪的表达”的标记,当网络受众纷纷参与这种标记性行为时,就成为了一种流行。

三、标准化和区隔性。网络流行语流行到一定程度时会逐渐呈现出规约性,使用上也会逐渐向标准化发展。网络缩写语通过一系列“令人看不懂”的字母符号形成了独特的能指和所指意义系统,体现着符号的任意性,但随着这些符号的传播与应用,其意义和用法逐渐呈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并形成一定的门槛,区隔着“门外人”和“门内人”。很多人戏谑说“看不懂00后的缩写体你就老了”。当“yjjc”(一骑绝尘)、“gg”(good game)、“bhys”(不好意思)等词活跃在社交圈,无法掌握社交密语的人只能被区隔在圈外。

区隔与抵抗:缩写文化的网络话语使用

亚文化以其明显的风格化特征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中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和互动方式具有明显的风格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身份区隔,以“温和”的方式实现其对现实社会的抵抗。对于现在的年轻群体来说,构建和传播缩写文化是一种风格化的体现,他们使用这种新潮的社交符号展现着自己的趣味与个性。

认同与区隔。缩写承担着隐秘行话的社会语言功能,青年通过标签化、风格化的词语识别跟自己共享意义空间的“同道中人”,同时也将他们眼中的“门外汉”的群体区隔开来。

伴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Z世代,在享受着各类社交媒体所带来的虚拟在场式近距离交流的同时,也面临着不断加速流动的社会关系,高度的个性化使他们相互认同的门槛变高。而缩写文化以一种隐秘语言赋予了使用者“00后专属”的身份,通过解码彼此的语言符号,他们在相同趣缘基础上建立起自我身份认同,产生“真乃吾辈中人”的归属感。“饭圈”群体会将符合群体的特征赋予自我,打上“XX粉”的身份标签;同理,在弹幕中跟风使用流行的拼音缩写,也是B站用户赋予自身的群体特征。这种身份标签和群体特征是小众共同体的群体认同和归属感的基础,而区隔也正是建立在这“小部分人”的群体自觉和群体认同的基础上。

在互联网环境下,以趣缘为基础的圈层文化的得以不断发展、细分,形成鲜明的风格。在新媒体平台的助力下进行扩散,实现影响力“出圈”。起源于“饭圈”的缩写文化一开始旨在用于内部交流,从而避免其他人对圈子内交谈的内容进行解读与传播。后逐渐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形成了专属的沟通方式,当这种表达方式“出圈”后,辐射的场景也更加多样化。如在朋友圈用缩写代替不想让长辈看见的内容,弹幕中独有的缩写“暗号”等,年轻一代通过这些缩写符号构建起了对主流群体的文化区隔。

游戏与狂欢:对主流话语的抵抗。布尔迪厄认为亚文化中趣味发挥着一种社会定向和感知自我位置的功能。在新媒体平台中,生活方式、文化消费等会通过亚文化的方式体现出来。对于年轻群体来说亚文化标签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本,是进入文化圈层的“通行证”。因而在现代网络社会中文化区隔更加明显,话语成为亚文化资本的重要形式。网络缩写文化并没有既定的、规律性的构成法则,在输入法的支持下,新锐、简洁的缩写语言在表达上更为省力。从明星的姓名到日常短语,“万物皆可缩写”,涉及范围极广,创作空间极大,能够为年轻群体带来语言生成的快感,也激励着他们成为缩写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从而获得更多亚文化资本。在这个背景下,缩写语言的创造能力和熟练使用程度、传播影响力超越了消费水平、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等影响因素,成为重要的“阶层”评判标准。这也体现出Z世代对于现代社会阶层按照划分标准的一种游戏式挑战。

同时,网络缩写文化的生成其实是对主流话语的一种解构和再创造。这种带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与时代特征的网络语言,以一种不同以往的对立方式呈现出来,在强调自我表达的同时也映射出年轻一代对既定逻辑体系的反抗。缩写文化以任意性、娱乐化的话语风格来反抗主流话语体系的传统性和规范性。缩写文化在传统严谨的汉语表达中插入字母组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主流话语内部的规则,形成了一种游离于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外的边缘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由亚文化群体自发建立,具有更丰富的内容、更新奇的形式、更幽默的氛围,因而逐渐成为小圈子中的流行语。表达的本意是释放,追本溯源,是减压。而网络缩写文化背后隐匿的却是不减反增的社会压力以及逐渐闭塞的传统表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群、微博、B站等虚拟社区成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要阵地,为青年群体提供和了群体表演的新广场。在虚拟广场中,青年群体通过网络流行语,实现游戏的功能与狂欢的目的。无论是B站弹幕一片遮天盖地得“awsl”,还是在微博评论地下整排列的“kswl”和“yyds”,甚至是微信上广泛使用的各类缩写文化图文表情包,都体现着青年群体对强烈情绪的自由表达与游戏狂欢。

从“流行”到“批判”:网络缩写文化的价值反思

语言符号客体的意义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文化所赋予的。语言符号对于群体来说不仅具有象征性,也是构成内部沟通意义体系的关键所在。网络缩写文化通过“重新表达”和“自由创造”的方式,迎合了当下互联网使用群体的社交语境,也满足了年轻一代标新立异的猎奇心理,和网络时代互联网社交的快节奏的社交的方式。不同于其他网络流行语言的形象性与普适性,这种独特表达方式更类似于语言加密,使网络交流复杂化、抽象化。因此缩写文化的流行也引发了许多质疑,其价值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与反思。

审视:缩写语言也是沟通的壁垒。麦克卢汉的媒介发展理论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部落化”“非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的时代。而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三个阶段,每个“完整的人”都是网络社区的一员,传递着“多种声音”。处于电子时代的人们在网络空间以“趣缘”而聚合成各种圈子和圈层,进行并生产、消费着新的话语和文化,并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整体上看,网络语言承载着多层面的文化内涵,从语言文字、传播媒介到文化符号、时代风尚等,其影响力也表现出多向度的发展趋势,并对社会、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乃至传统语言和社会文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方面,Z世代网络原住民不仅在网上创造、传播、使用着各种缩写语言,同时也将这种非主流的语言表达方式“破壁”地应用在书面表达和现实交流中,对缩写语言的过度使用不仅对传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也加剧了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网络缩写文化也加剧了代际区隔。“Z世代”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缩写体,在上一代人眼中宛如加密语言,对于从传统媒体转移而来的一代人,更是摸索不到“解密”的门道。因此,在互联网场域中,难以进行代际传播的网络缩写语就加剧了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使两代人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陌生人”的状态。

警惕:“娱乐至死”导致的审美虚无。年轻群体创造缩写体来“圈地自萌”,形成一种文化和趣味区隔。但与此同时处于“圈中”的人,在社交语言方面也会受到“回音壁”和“过滤气泡”的影响。这一点在“饭圈”交流中尤其明显。一方面,粉丝群体通过各种缩写语言来加密内容进行隐秘的交流,人为地构造出一个相同的意义空间,但同时也陷入了一个窄化的信息环境;另一方面,因为缩写语言应用并没有严格规定,会造成不规范汉语语言的滥用,从而影响信息解读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网络缩写语的流行说到底都是年轻群体的“娱乐自慰”,虽然对于社会秩序与运作方式影响甚微,但是却能够对这一代年轻人的社会心理产生极大影响。在拟像和仿真时代,如果年轻群体沉浸于边缘化、抵抗性的亚文化文本,分不清“镜中我”和“本我”,就容易陷入“娱乐至死”的符号消费陷阱。刻意用缩写来代替原有的语言文字,将“快餐式”的语言符号作为文化“正餐”,也将把人拉入审美虚无主义的漩涡。在娱乐至死的审美时代,我们更需要呼唤理性的回归。

结语

语言由稳定的内核和活跃的外层构成。这二者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因此网络语言的创新应该是语言的内在意涵和外在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网络缩写文化是群体共振的产物,也是语言活跃外层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于网络缩写文化的不能以简单的“二元论”论处,应当以审慎的目光看待这场符号化的狂欢。网络缩写文化给Z时代的交流与表达带来了乐趣,也丰富了网络语言的形式与体系,但是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日常话语体系,造成代际交流中的“失语”现象。因此,缩写语言要在合适的交流与表达场域中使用,年轻群体要走出“部落”和“圈子”,以开放性的眼光获取信息。网络交流如雾里看花,我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裹挟着,却始终要保持理性的思考。

猜你喜欢
区隔亚文化话语
昆曲制谱与曲会实践——戏曲审美的阶层区隔
日常变奏
从区隔到融合:空间视角下城市“混合社区”的多元治理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网络“晒跑”的生成逻辑及其后果:消费、身体与区隔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