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佩莹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而在这显著成绩的背后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就业困难、房价物价过高以及社会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面面种种困境,青年群体往往呈现出迷茫无措的状态亦或萌发选择性逃避心理。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我成为可能。
在双重压力作用下,社交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被进一步激活,由传统风格化表征转向多媒介数字虚拟化生存,由“小众联盟”转向“普泛化”,由单向滞后传播转向多向交互式和即时性传播,甚至在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上也有了根本性转向。具体而言,社交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是如何建构的,传播的影响程度如何,有何现实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选取豆瓣网“FIRE生活”小组为研究个案,试图探究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建构路径,并反思其现实价值,以期为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FIRE运动”的全称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Retire Early movement,流行于美国年轻群体的一个网络新词,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核心法则是“降低物欲、经济独立、提前退休”。FIRE人群主张先进行储蓄延迟享受的生活方式,通过存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然后依靠4%的年化收益而生活。缘起于这一运动,豆瓣平台出现了“FIRE生活”小组,该组创建于2020年4月19日,在成立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后,截至2021年11月,已聚集了近18万名小组成员参与讨论互动。该组成为了一个聚集各种职业、怀揣着共同梦想的小岛,每个人都期望早日实现经济独立,以便能够提前退休,过上“躺平”生活。
该小组为便于成员讨论设置了“个人记录”“极简主义”“退休生活”“赚钱投资”以及“健康保险”五个分区。“个人记录”区主要是为了帮助小组成员记录每日的想法以及成长,类似“真正的从0开始,15年后fire”“28岁工作两年,年薪20万,开始为退休奋斗啦!”这样的记录帖;“极简主义”区则是分享一些“低欲望”的生活方式,类似“海外乡村低欲望生活的一些体验”“省钱大法“这样的分享帖;“退休生活”区中则是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fire”生活,需要指出的是,真正实现fire生活的成员只有少数,大部分成员仍处于迷茫状态;“赚钱投资”区主要是记录和分享小组成员的投资经历,也有成员的相关提问;“健康保险”区则是大部分小组成员在这里咨询保险问题,这是“fire生活”的保障。通过这种分区讨论,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和互动性,也体现了小组成员对现实的温和抵抗,是缓解压力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形式。
美学家鲍列夫认为,“风格是某种特定文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使该种文化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风格是表征一种文化的构成原则”。可以说,风格是区别于亚文化内部的标识图腾。因此,界定和阐释“FIRE生活”小组中的青年亚文化,关键在于把握其风格建构过程。
兴趣:青年亚文化形成的温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虚拟社区逐渐成长为人们互动与沟通的新型空间,尤其是伴随着时代社会化网络应用的升级,由社会化媒体引领的以关系为核心的传播互动风潮令网络空间中涌现出大量的社群聚合现象。来自不同地域的社会个体以相同的兴趣为依托进行多层次的传播互动和关系建构,演绎出异彩纷呈的趣缘文化,由此呈现出“全新的文化杂志共生状态”。豆瓣作为一个小众兴趣爱好者的平台,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个性化的互动空间,他们因趣结缘,实现价值观的碰撞。
豆瓣通过在后台抓取用户的浏览记录、发帖内容等信息,再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发掘用户需求和使用情况,从而将兴趣爱好相似的用户聚集到同一个小组,形成不同的趣缘群体。“FIRE生活”小组就是其中的一个,是青年群体以共同价值理念、目标利益等因素为纽带形成的一个虚拟社区。同时该小组也是基于兴趣推荐机制的产物,类似小组有“FIRE和自由职业Global”“不上班俱乐部”“低消费研究所”等,与“FIRE生活”小组成员的兴趣有共同之处。而这种相同的兴趣爱好为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拼贴:青年亚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是一种社会符号式的隐喻,它不是凭空创造或想象出来的,它要借助于已有的物品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挪用和对意义的篡改来实现。”此过程被伯明翰学派描述为“拼贴”(bricoldge),即对现有语境进行再创造,从而生成新的语境,赋予其新的意义。这也是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原本的图片或文字所蕴含的意义进行颠覆性创造,以具象化呈现自我意识和情感态度。
在英文释义中,“fire”一词做动词时有点燃、解雇之义。据此而言,“fire”一词是拼贴而成的,寓意与生活相抗衡,同时也与退休相呼应。与此同时,还进一步衍生出“FIRE人群”这一名词,意为财务独立、提早退休的人。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为这个群体确立了身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在这里,“fire”一词被组内成员移植到另一种文化语境之中,通过符号的组合被赋予了颠覆性、对抗性的意义。
表达: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与价值导向。赫伯迪格认为,“我们不应该低估了惊世骇俗的亚文化的表意力量,亚文化不仅作为一种隐喻,象征潜在的、‘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真实的语意紊乱的机制:再现系统中的一种暂时堵塞”。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传统媒体不再占据传播中心,在这一背景下,青年群体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可以更好地借助亚文化这一重要载体,通过不同的仪式对抗来表现自己的价值遵循。
从“FIRE生活”小组内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抵抗”并非是从正面对主流文化发起挑战,而是通过特定仪式来表达其抵抗意向,如立flag、记录自己的变化等。在面对社会压力时,青年群体选取亚文化作为其表达价值观的出口,将其视为对现实生活的缓冲方式。如组内一帖“做了这么多年的Loser,做够了,想换个活法”,发帖者对自身的描述是“30岁,无车无房,中专毕业,丑,矮,脾气烂”,加入小组是被这个理念所打动,希望自己能够重拾斗志。小组成员内还有与发帖者相似境遇的人,他们希望借由文字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和精神诉求。
摆脱现实困境的有效方式。“FIRE生活”小组成员具有“丧而不馁”的精神特质,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逃离困境。他们通过“FIRE生活”小组勇于将真实而有缺点的自我剖析开来,选择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与自我和解,更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具体而言,“FIRE生活”小组中的青年亚文化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FIRE生活”小组中的青年亚文化是小组成员释放情绪的“解压阀”,有助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在豆瓣平台这一社群之中,小组成员因共同的烦恼凝聚一起,借助社交平台的互动性相互取暖,排解心理压力。他们类似于打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进行平等交流,一方面可以分享自己的焦虑和状况,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他人释疑解惑。在倾诉与宣泄之中,个人情绪得到释放,同时又能增进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了解,有助于个体减轻面对现实社会的痛苦。
其次,“FIRE生活”小组中的青年亚文化打造了一个“信息库”,为小组成员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在几近18万个“生活家”的“FIRE生活”小组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信息社区,成员可以在此搜集到各类信息,例如,“如何极简生活?”“怎样进行投资理财?”“如何购买到合适的健康保险?”等。这些都是“FIRE生活”的核心法则,借助豆瓣这种超越时空界限的共时性互动平台,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咨询,从而为自身决策提供参考。
最后,“FIRE生活”中的青年亚文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群体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摆脱价值虚无主义的困扰。在物欲纵横的当下,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人们被形形色色的商品所桎梏,思想上受到价值虚无主义的困扰。而“FIRE”人群却反其道而行,强调降低物欲过极简生活,这种极简不仅仅体现在对生活物质的极简,还包括思想上的极简,主张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免受消费诱惑。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理性消费价值观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侵蚀青年思想的潜在隐忧。正如前文所述,青年亚文化于青年群体而言具有促进作用。然而,青年亚文化中也存在着侵蚀青年思想的潜在隐忧。这些潜藏的负能量更需引起警惕,其背后所折射的价值观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概而言之,“FIRE生活”小组中的青年亚文化从三个方面侵蚀着青年的思想。
首先,“FIRE生活”中的小组成员尽管追求的是高质量的生活,但仍暗含犬儒主义倾向。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早日退休,过上躺平生活。当前社会可谓是一个“全民焦虑”的后现代社会,青年群体面临着就业、教育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焦虑情绪和逃避性心理不断滋生蔓延。“FIRE生活”小组本质上也是“全民焦虑”下的产物,在这里聚集的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经济独立然后提早退休,甚至衍化成跨越经济独立这道坎直接过上“躺平”生活。如组内贴“退休生活|即将30,躺平后有点无聊不知道干啥”中,发帖者分享了自己躺平后的心得,表示在舒服中伴随着焦虑,对未来的期待值降低。与此同时,年轻群体希望提早过上退休生活的心理本质上也是一种逃避心理,希望逃离现实生活的压力,过田园生活。这些心理都是犬儒主义的体现,不利于青年群体的身心发展。
其次,“FIRE生活”中的青年亚文化也暗藏着自恋主义的隐忧。“自恋主义”的社会性格表现为社会成员退缩回彻头彻尾的自我关注,切割掉了个体与历史的联系。“FIRE人群”恰恰契合自恋主义的表征。小组成员尽管会立下人生计划,但付诸实践的并不多,且很多人处于迷茫状态。他们希望脱离以往的生活,过全新的人生,但更多的只是口头的狂欢,像“新入fire生活组,先立目标”“我的fire目标:300万元”这种帖比比皆是,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是少数。当热情消减后,他们又将回归到原有的生活之中,甚至会加剧这个群体的原始化孤独。
最后,就社会层面而言,“FIRE生活”中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是有所背离的,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倦怠心理,容易导致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紊乱。“FIRE运动”本身是一个舶来品,是在美国这种极度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其中很多的价值观念与我国的主流文化或者是传统文化相背离。在“FIRE生活”小组中,青年群体的“主体意识”被逐步唤醒,他们不再接受传统观念如婚育观念的灌输,甚至主张极简掉结婚和生育,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过上“FIRE生活”,甚至对已经结婚的小组成员产生质疑与排斥心理。这种极端化的个人主义思想对与国家、集体和他人而言都是具有危害性的,容易造成价值观的异化。
特定时期的社会群体性格或者说群体文化是和社会的类型有关的,“FIRE生活”小组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具备时代特色的产物。因此,对待这样的一种青年亚文化,一味指责亦或褒奖都是没有必要的,唯有引导才能助其长远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下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苦难”,强调要“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国家、媒体积极引导,青年群体也积极做出改变,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当下的现实困境,从而寻找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