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婷
(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固原 756000)
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全盘西化”与“墨守成规”都行不通,中国在当今国际化的背景下发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呼声,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在国际潮流中明确自身文化身份的政治需求,呼吁民族器乐进课堂,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器乐进课堂必然会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会显现出许多的不足,一直以唱歌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有时会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会呈现出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心态,教师的教唱会使他们感到无聊。而相对于单纯的歌唱教学来说,器乐的教学,不仅需要学生专注于乐谱,而且还要实现“手”“脑”“眼”的高度配合,但是在大多数学校中,像钢琴、吉他等较为昂贵的乐器是很难做到人手一件的,不少学校甚至都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将会无用武之地。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习西洋乐器,对西洋乐器如数家珍,却对自己本民族的乐器知之甚少,而民族器乐进课堂又是深化普通音乐教育改革的一大举措。本文旨在让竹笛进入中学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还有助于打破原有家长们认为的音乐课就等同于唱歌课的观念。竹笛的学习对于初学者没有特殊要求,不像钢琴的学习,需要学习者手指纤长,也不像拉弦乐器的学习,需要学习者长时间的找寻音准,竹笛的学习只需要按住发音孔,练习吹奏即可,在短期内可以得到飞快地进步,另外,竹笛可以随身携带,价格也相对便宜,在学校教学时,可以保证人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乐器,家长也没有经济负担。竹笛的学习既不像竖笛、葫芦丝那样简单,又不像西洋乐器长笛那样,需要先学习五线谱。在笔者学习竹笛的经历中发现,学会吹奏竹笛之后,像洞箫、葫芦丝、陶笛等一众吹管乐器都可以轻松驾驭,因此竹笛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通晓其他吹管乐器的技能,而且都能争做一专多能的学生。基于竹笛在岁月的长河中仍然能持续发展,以及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还能融合多种表演形式,具有强大的灵活性与包容性,因此笔者选用了竹笛为代表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
竹笛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他音乐不断地进行融合发展,风格和曲目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竹笛的演奏还是离不开技巧性地训练,有很多的老师在教授完简单的演奏技巧后,没等学生熟练掌握后,就直接开始练习乐曲,一首接一首的乐曲学习,从而忽略了基本功的练习。而演奏好一首乐曲的根本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的基本功练习之上,再加上学生对乐曲的充分了解与分析。因此学生在初学竹笛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练习时气息、手指、舌头的规范,只有根基牢固,之后的学习才会得心应手。
1.气息的问题
气息是演奏吹管乐器的基础,它不仅仅是演奏吹管乐器的动力来源,而且也是影响乐器音色的因素。初学者往往都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运用和控制气息,在练习时,常常感觉自己明明吸进去很多,但最后却吹不了多久时间,或者是不到换气位置就自行换气,这样都会对乐曲的完整度产生影响,初学者往往会在练习一段时间后,就感到头晕眼花或者腮帮子发酸,这些都是由于不会正确运用气息而导致的,有时学生在吹奏时,还会出现漏气的现象,这可能是演奏者嘴巴和笛孔之间得衔接出现问题。在正常的呼吸情况下,吸气是主动进行的,而呼气则是被动的,是无意识进行的,而竹笛的演奏则需要演奏者对自身的呼气加以控制,从而使气息进入竹笛内部,然后发出声音,演奏者的气息通过口型、口风、风门的不同程度的控制,可以演奏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吹奏低音时,可以适当地放松风门,吹奏高音时,则正相反。学生在初学时,一定会出现气息不够用得情况,教师则需要带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气息的训练。南北方的乐曲在演奏时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南方曲子温婉柔和,北方则欢快热烈,风格的不同对于气息的要求也是大相径庭,对于强音弱奏、对于渐强渐弱,都是需要依靠气息。
首先,气息的掌握和控制是演奏优美乐曲的前提,其次,气息的平稳程度又决定了演奏声音的稳定性,最后,气息的持久度又决定了乐曲的完整程度。因此,气息对于演奏的重要性将不言而喻,教师也不能马虎了事。
2.手指的问题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初学竹笛时,会出现拿笛时笛身不稳,又或是手指在落下时找不准按音孔,导致手指不经意的乱动,使得吹奏时出现多余的音符,从而影响整首乐曲的完整程度,因此正确的姿势是用双手中间的3根手指的指肚,分别对应6个按音孔,大拇指和小拇指用来支撑笛身,吹奏时手指要将音孔完全按严,不能漏气,在开孔时,手指不能抬得过高或过低,大概一个手指的厚度即可。对于学生按不准音孔的原因,无非是练习不到位,导致对竹笛的不熟悉而已。如果演奏者拥有扎实的手指基本功,就不会在演出时,由于心里紧张,而导致手指僵硬。手指的演奏技巧有很多,如倚音、颤音、叠音等,这些装饰音大都很快,如果速度过慢就会耽误后边的演奏时值,因此灵活的手指可以使乐曲演绎得更加流畅。俗话说“十指连心”,因此学生在练习手指的时候,除了练习手指灵活性以外,还要加强手脑的协调能力,如果仅仅只是拿起来就吹,不加思考的话,往往只是形成了肌肉记忆,一旦学生上台,过度紧张而导致的大脑空白,是很容易出现舞台事故的。另外,对于手指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无名指,学生更要加强训练。
3.舌头的问题
在演奏乐曲时,舌头的不灵敏会导致气息的错乱以及手指的慌张,但相对于气息与手指来说,舌头对于竹笛的吹奏只是起到了一个活塞的作用,在嘴巴里的一伸一缩,就可以使乐曲的演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很多初学者一时之间会很难理解,在教师教授吐音技巧时,会故意想要发出“T”的声音,而喷口水,也有些同学会在发“T”的时候将舌头伸到外边,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又或者是在练习双吐时,前后时值不均,失去弹性,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症下药,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每位学生的学习质量。
针对学生不同的问题,教师要找寻不同的解决方法,对于气息,要加以控制,对于手指,要做到干净灵活,对于舌头,要具有弹性、颗粒性。
1.气息的训练
练习气息时,尽量选择c调竹笛,而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完全放松自身身体,不要在过度紧张的状态下练习,这样不仅会造成自身不自觉的耸肩,手指也会变得僵硬,而且胸部会有一种憋气的感觉。现如今最科学的方法就是胸腹式呼吸,但根基还是在腹部,教师告诉学生要用鼻子呼气,同时打开胸腹,气息要往下走,而不是不自觉地耸肩,只有学生在了解了正确的吸气方法后,才可以开始进行练习。学生可以先不要拿着笛子练习,先双手叉腰,要慢慢吸,慢慢呼,越慢越好,使学生感受横膈膜打开的过程。在一开始的练习中,学生有时可能还存在时响时不响的问题,因此要先从容易吹响的几个音开始,但要确保吹出来的音平稳、饱满,像一条直线一样,气流不要过快,力度适中就行,首要做到的就是保证质量而不是数量,可以先从一个4拍开始,然后依次递增,待学生掌握之后再进行渐强渐弱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气息。长音的练习应该适当的结合乐曲,因为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会感觉到枯燥,因此乐曲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就是练习气息切记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虽然每个人的肺活量并不相同,但是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气息才是关键。长音练习好之后,可以学学怎样换气,平时换气只是依靠鼻子,而在演奏竹笛时,演奏者将吸进来的气由嘴巴呼出,由上下嘴唇相互挤压,将气息吹进笛子里产生震动,然后发出声音,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风门”。演奏者在往外呼气的时候会挤压腹部将气体排出,但是也要避免过度挤压而造成肌肉紧张,从而影响之后的吸气环节。教师还可以在枯燥的长音练习环节中加入游戏的设置,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手指的训练
竹笛名家唐俊乔在一次访谈中说过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重视基础教学,就像开始学习钢琴,一定要先好好练习哈农一样,从简单的手指练习开始,是有架构、有层次的教育。而竹笛自古以来都是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师傅吹什么,徒弟吹什么,没有很正规的教学,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涌现出了很多基础练习的书籍,例如《少年儿童笛子教程》,还有前人将竹笛的手指训练分为5类,分别是徒手训练、指法训练、指序训练、技巧训练、半孔训练,其中,徒手训练主要是练习学习者手指的柔韧度,练习过程也不需要依靠书籍,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意图就是不断拉伸手指间的距离,能更自如的进行大笛子的学习。指法训练主要是练习学习者的首调思维能力,同时也会提高自身的听感能力,而且和之后的半孔训练又紧密联系。指序训练主要是训练学习者的手脑协调能力,尤其是对乐曲中比较烦琐的指法,要依靠学习者的大脑进行快速转换。技巧训练就是顾名思义地对演奏技巧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半孔训练主要是训练手指控制能力和对音准的把握程度。教师在教授学生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手指自然放松,呈弧形状放在笛身上,如果有学生在吹奏一段时间后,感到手指酸痛,僵硬,那就是在吹奏过程中过于紧张了。对于手指练习不同的难重点,教师在教授时要有针对性的手指练习,可以先进行分句慢练,只有慢工才出细活,之后再进行重复练习,最后提高演奏速度。
总之,手指技术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然后再跟进大量的练习曲,进行叠加式的练习。自古以来,竹笛分为南北两派,南派风格主要是温柔细腻,手指技巧主要是“颤叠打蹭”,而北派风格主要是豪放热情,手指技巧主要是“垛滑吐花”,不同的手指技巧,也带来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另外除了手指练习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调整学生持笛的姿势,基本功的练习往往都是枯燥乏味的,教师一定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可以促进质的飞跃。
3.舌头的训练
舌头的训练既不像气息的训练那样难以描述,也不像手指的训练那样种类繁多,舌头在演奏时就相当于一个活塞,用来阻断气流。舌头的训练大致分为吐奏和花舌,吐奏分为单吐、双吐、三吐,吹奏时发出“T”“TK”“TTK/TKT”的声音,而花舌是气流使舌头上下颤动所发出的声响,也叫弹舌,花舌的震动是依靠舌尖而不是舌根,一些初学者在刚开始演奏时会夹杂着很多的杂音,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去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指正。吐音就是依靠舌尖和舌根的发力,来阻断吹奏时的长音,使每个断开的音具有弹性,不论是在吹奏高音还是低音,学生的舌头都应该处于放松的姿态,依旧是从慢速开始,吹奏时舌尖发“T”,舌根发“K”,“T”字并不难发,而“K”字有时候会因为速度过快而发成“H”字,导致的原因就是喉部紧张,舌头僵硬,自然舌头的运动速度就会放缓,因此教师则要提醒学生时刻进行放松,尽量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要使学生吹出来的每个音的音响相同,音色饱满,具有弹性。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辅助办法来加强学生舌头的力度,例如,在学生舌头上放一小片纸,让学生尽可能把纸往远处吐。又或者是让学生一口气,连续不断地有力度地念数个“T”,练习效果渐佳之后再在笛子上练习,速度适中,先进行中音区的吐音练习,之后再进行低音区和高音区的练习。最后,不管是在练习吐音还是花舌之类的技巧时,对舌头的弹性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对吹奏时的速度、力度或是清晰度上都会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对于演奏者来演绎整首曲子的风格上更是游刃有余。
最后,气息、手指、舌头三方面的技巧训练都应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才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教师一方面要挑选一些优秀练习曲,也可以找一些较为综合性的乐曲,例如那些容纳各种技巧的练习曲。另一方面教师要铭记技巧的训练应该加上学生带的情感去训练,因为空有技巧,不谈感情是不行的,学生只会被训练成毫无感情的演奏机器,因此学生在演奏练习曲时应该像演奏乐曲那样,投入感情,加入强弱对比,使旋律线严格分明,学生们应该明白,学艺的道路没有捷径,只有勤加苦练,在可以取得胜利,而初中学生又处于青春期,容易焦躁不安,缺乏耐心,对于枯燥的器乐学习,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本文主要是从中学音乐课堂的角度出发,描述了竹笛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于竹笛演奏技巧的学习问题。竹笛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对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学生想要学习好一门乐器,也绝非容易之事,教师除了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之外,还要更好地进行教学,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进而向学生普及更多的音乐知识,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明白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教师也要尽心尽力地为民族事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让更多人去了解竹笛,爱上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