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按需吸痰方案在神经外科重症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分析

2022-07-08 06:18尹婷婷
循证护理 2022年13期

重症病人因神经中枢受到间接或直接损伤,吞咽、咳嗽反射功能降低,出现呼吸道梗阻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急性呼吸功能障碍,气管切开是保障呼吸通畅的有效措施。病人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再具有天然的保护屏障,丧失了保温、保湿功能,防御功能受到了破坏,气道分泌物变得黏稠不易咳出,对呼吸道的通畅造成影响

。吸痰能够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气道保持通畅,然而错误的吸痰方法不但无法清除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还会导致黏膜出血、纤毛丢失、充血、水肿等气道黏膜损伤,进而引发肺部感染及肺部气体交换障碍

。为此,需给予气道切开病人合理的呼吸道管理。控制病房温湿度适宜,对气道进行合理湿化,保持气囊适当压力,选取合理的吸痰方式、吸痰体位、吸痰深度均可有效减少病人严重缺氧、刺激性咳嗽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呼吸道感染、黏膜损伤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中,吸痰体位是呼吸道管理中重要环节。有研究指出,相较于平卧位吸痰,侧卧位与半卧位能更好地提升病人吸痰耐受性,且吸痰时气囊压力更小,对气管壁表面的压力相对均匀,对气管黏膜造成的损伤相对较小一些,可有效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感染等情况发生,且吸痰效果更佳

。但有研究指出,侧卧位相比半卧位在吸痰操作时更耗费体力,易出现面部浮肿情况,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可见,临床针对气管切开病人吸痰体位护理方面扔存有争议,基于此,本研究在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重症昏迷气管切开病人中抽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就床头抬高15°~30°,侧卧90°吸痰及侧卧45°吸痰病人吸痰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重症气管切开病人选择最佳吸痰体位,现报道如下。

拟完成的两口大口径井成井直径为1200 mm,初步设计井深60 m。井管使用的材料必须为无污染和无毒性材料,材料的强度、耐久性应满足设计和使用功能,初步确定选用无缝钢管,钢管直径分别采用530 mm和800 mm,井管壁厚8 mm。过滤管采用桥式过滤器结合打眼缠丝过滤器。滤料直径选用2~5 mm的米粒砂,颗粒的磨圆度较好,严禁使用棱角碎石,不应含土和杂质,滤料围填厚度为不小于200 m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重症昏迷气管切开病人中抽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病人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③行气管切开治疗,且气管切开时间≥1周;④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分。排除标准:①胸腰椎骨折或脊柱畸形者;②气管切开前即已存在肺部感染者;③既往有严重心、肺、肾脏疾病病人;④合并鼻腔狭窄、鼻中隔偏曲等经鼻吸痰禁忌证者。按照双色球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蓝色球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55.83±11.87)岁;GCS评分(5.57±1.42)分;经皮气管切开13例,普通气管切开27例;脑瘤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3例,重型颅脑外伤19例。研究组(红色球组):男31例,女9例;年龄(54.64±12.41)岁;GCS评分(5.52±1.54)分;经皮气管切开15例,普通气管切开25例;脑瘤1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2例,重型颅脑外伤18例。两组基本资料(疾病类型、气管切开方式、GC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05)。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按需吸痰,对照组床头抬高15°~30°,翻身至侧卧90°吸痰;研究组床头抬高15°~30°,背后放置楔形垫,使其呈侧卧45°吸痰,每次吸痰结束后恢复原本体位,病人改变体位或翻身时需及时测定、调整气囊压力至正常范围。吸痰指证:指脉氧饱和度SpO

进行性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减慢,通气量减少等;呼吸频率加快或呼吸音低;病人出现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听诊肺部闻及痰鸣音或呼吸音弱;出现刺激性咳嗽,口鼻腔流出分泌物或导管外附着分泌物

。出现上述任意指证均需立即对病人进行吸痰。

按需吸痰:采用微量静脉注射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湿化液为0.45%氯化钠溶液,泵入速度:2~4 mL/h;每天2次雾化吸入,雾化药物:2 mL普米克+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雾化后气管套口采用双层纱布覆盖;吸痰负压设置为120 mmHg(1 mmHg=0.133 kPa),每次吸痰之前护理人员需采用听诊器听痰鸣音,并对病人进行翻身、叩背,并吸2 min纯氧,调节负压,并用无菌生理盐水试吸,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吸痰操作,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对口鼻腔内分泌物进行吸取,吸痰管插入至气道遇阻后上提1 cm后打开负压进行吸痰,吸痰结束后,再次采用听诊器听痰鸣音,对痰鸣音未减轻者进行再次吸痰,直至痰鸣音减轻或消失方停止吸痰。

1.3 观察指标

两组连续吸痰7 d,均由同1名专业护理人员操作,记录第7天吸痰前后生理指标变化,评估病人吸痰耐受性及吸痰效果,记录两组日均吸痰次数、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培养情况。

综上所述,开展中国菜的创新与改进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中国菜在创新与改进过程中,相关专业人士需要结合我国菜品的基本特点,分析中国菜的创新要点,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中国菜进行创新,不断提高中国菜的质量,推动中国菜的传承与发展。

1.3.1 吸痰前后生理指标比较

根据两组吸痰前后痰鸣音变化进行评价,评价标准

:采用听诊器听取胸骨上方痰鸣音变化,吸痰后痰鸣音无变化计3分,痰鸣音减轻计2分,痰鸣音消失计1分,分数越高表示吸痰下过越差。

1.3.2 吸痰耐受性评估标准

1.3.4 呼吸道黏膜损伤情况比较

研究组病人吸痰评分(1.92±0.38分)高于对照组(1.65±0.42分),日均吸痰次数(9.98±1.57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1.89±2.75次),

<0.05。研究组呼吸道黏膜损伤情况及痰培养阳性率(10.0%,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5%,32.5%),

<0.05。见表3。

吸痰前两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吸痰后两组HR、DBP、SBP等指标较吸痰前均有所提高,研究组HR、DBP、SBP指标低于对照组,SpO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0.05)。详见表1。

观察两组吸痰前、吸痰后3 min心率(HR)、SpO

、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变化情况。

吸痰期间出现剧烈恶心、憋气或呛咳,吸痰后呼吸困难症状未得到缓解视为无法耐受(Ⅲ度);吸痰期间出现轻度恶心、憋气或呛咳,吸痰后呼吸困难症状得到轻度缓解,视为可耐受(Ⅱ度);吸痰期间未出现恶心、憋气或呛咳,吸痰后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视为能耐受(Ⅰ度)

。吸痰耐受率=(Ⅰ度例数+Ⅱ度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气管切开后日均吸痰次数及痰培养结果。

1.3.5 日吸痰次数及痰培养结果比较

痰中带血或肉眼可见血性痰即视为出现呼吸道黏膜损伤。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吸痰前后生理指标变化比较

1.3.3 吸痰评分评估

2.2 两组吸痰耐受度比较(见表2)

2.3 吸痰效果比较

综上所述,由于OCCA无特异性检出手段及临床特征,所以发现时往往期别较晚,出现淋巴结转移,由于各种化疗方案对延长OCCA患者的生存无明显效果,因此满意的肿瘤减灭手术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对卵巢透明细胞癌各方面研究的逐渐深入,而造成OCCA 患者预后仍较其他卵巢上皮性癌预后差的原因可能为其自身对以铂类为主的化疗药物耐药[18];对于晚期患者手术达到满意减瘤更加困难,易远处转移和复发,因而研究更有效的化疗方案及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早期发现率,降低病死率,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3 讨论

3.1 吸痰体位对气管切开病人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吸痰效果比较

颅内压升高是重症气管切开病人最为主要的早期病理生理学变化特征,吸痰可有效清除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使呼吸道保持通畅,然而,对病人进行吸痰操作时,会使其气道受到刺激,出现刺激性呛咳,导致病人心率、血压升高,引发颅内压升高,加重病人脑水肿,增加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

。这是由于在对气道分泌物进行负压吸引时,肺内富含氧气的气体被吸出,机体气体交换受到影响,进而引发肺泡塌陷,肺顺应性降低,发生低氧血症。本研究将HR、SpO

、DBP、SBP作为观察指标,用以监测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吸痰后两组HR、DBP、SBP等指标较吸痰前均有所提高,研究组HR、DBP、SBP指标低于对照组,SpO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提示研究组采用侧卧45°吸痰过程中生理指标应激反应较稳定,可有效提高机体SpO

含量,避免出现低氧血症。分析原因可能在于:侧卧45°吸痰时负压吸痰管在进入气管套管内时可降低垂直重力给气道黏膜带来的刺激与损伤,增加病人舒适性,有效减轻因吸痰操作而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同时有效清除气管内分泌物,保证气道通畅,提升机体耗氧量。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病人吸痰评分[(1.92±0.38)分]高于对照组[(1.65±0.42)分],日均吸痰次数[(9.98±1.57)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1.89±2.7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提示侧卧45°吸痰可有效提升吸痰效果,并降低吸痰次数。

高校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建设的难点在于长效和常态,很多高校在进行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建设时,存在阶段性、短期性、突击性的特点,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大则作风情况好,反之则出现工作懈怠、效率低下的情况。要实现常态化的工作作风管理和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突出理念内化、以技术管人、以制度管人的思想。

3.2 吸痰体位对气管切开病人吸痰耐受度影响

气管切开后气道与外界相同,机体正常屏功能被破坏,导致气道内水分蒸发快,黏膜分泌物增加,痰液极易形成痰痂造成气道堵塞,使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及呼吸道梗阻,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率

。因而,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是改善病人预后的重要措施。但吸痰操作可对气道形成刺激而促使病人出现咳嗽、呛咳等呼吸性防御反射,引起呼吸肌剧烈收缩,增加肺内压及胸内压,同时引起静脉压及颅内压升高,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本研究针对气管切开病人分别采用侧卧90°与侧卧45°进行吸痰护理,研究发现,研究组采用侧卧45°吸痰,该组病人吸痰耐受率(92.5%)高于对照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0.05)。提示侧卧45°吸痰可更好地增加病人吸痰耐受性与舒适性。分析其原因在于其侧卧45°在负压吸痰管进入套管内能一定程度避免垂直重力给气道黏膜带来的刺激与损伤,增加吸痰舒适性及耐受度。

分拨中心的流程如图1-1分拨流程图。但是具体的入站和出站的时间分别是:入站时间早晨10:00南京车,晚上8:00杭州大件,晚上10:00上海车,在下午期间,会不定时来其他各地的退换货;出站时间是第二天的凌晨3:00异地全部发车,早晨6:00绍兴同城全部发车。

3.3 吸痰体位在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与肺部感染方面效果

气管切开病人的吸痰效果直接关系到肺部炎性反应的发生,及时、有效地吸痰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负压吸引吸痰虽可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及分泌物,但反复不合理的负压吸痰操作会给气道内黏膜带来一定损伤,使其天然屏障作用减弱,进而增加感染风险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呼吸道黏膜损伤情况(10.0%)及痰培养阳性率(7.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7.5%,3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0.05)。提示侧卧45°吸痰可有效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分析原因在于:一方面侧卧90°吸痰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反复侵入性操作吸痰,随着吸痰次数增加,势必增加气道黏膜的刺激与损伤,进而增加细菌侵入风险,使痰培养阳性率增加;另一方面侧卧45°吸痰有效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吸痰彻底,可有效降低吸痰次数,避免反复侵入性操作给气道黏膜带来的不良刺激与损伤,进而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接话中,两人走进可容几十人的小演播厅,厅里坐着十多人,有冲余科长喊好的,有说老余乱七八糟的朗诵啥,油腔滑调,一点诗情诗韵也没有。

4 小结

综上所述,给予重症气管切开病人侧卧45°体位按需吸痰,可有效、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降低吸痰次数,有效降低呼吸道黏膜损伤风险,预防感染,吸痰效果显著。

[1] 叶海珍,聂团花,贺新凤.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4):119-121.

[2] 王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中的精准吸痰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20):128-130.

[3] 曾梁楠,杨昌美,罗世洪,等.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深度的探究[J].护理研究,2017,31(4):438-441.

[4] 刘沛君,潘丽英,洪宗元.吸痰体位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呼吸道管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3):257-259.

[5] 李新红.不同吸痰体位在老年脑梗死病人吸痰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2):1502-1504.

[6] 李苏宏,张云霞,魏晨赛.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按需吸痰指征使用频率和优先程度调查[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10):86-88.

[7] 曾梁楠,江涌,黄雨佳,等.不同吸痰深度对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血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34):4361-4364.

[8] 宋丽萍,王晶,沈延艳,等.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序贯吸痰模式的构建和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0,49(5):463-467.

[9] 张俊丽,张绍敏.体位转动同时实施人工气道吸痰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5,30(3):25-27.

[10] 孙斐.吸痰体位对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4):34-37.

[11] 王宏霞.不同吸痰方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2):2275-2276.

[12] 吴永彪,马艳丽.持续负压吸引在气管切开术后高气道分泌物卧床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3):1016-1017.

[13] 曾惠莉,曾志生,曾静.不同体位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效果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15):2608-2611.

[14] 张研.背后放置45°楔形垫侧卧45°体位吸痰方法在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