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妮
摘 要:“三全育人”是技工院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和技能人才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技工教育具有肇始于劳动实践、蕴含劳动基因的特殊性,研究其勞动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新时代,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对技工院校劳动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从实践层面对建构体现时代要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彰显技工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三全育人” 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理念,也是技工院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建构体现新时代要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彰显技工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技工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爱劳动、会劳动”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人才支撑。
在对广东省30所技工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问卷调查中显示,有78%的技工院校学生认为自己对劳动的喜欢程度是“一般”;只有14%回答“很喜欢”;24%的学生认为自己会主动参加劳动;只有不到20%的学生在职业规划上选择愿意当工人。这与技工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初衷相去甚远。
因此,立足新时代,加强技工院校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二、重塑劳动教育观是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关键
把劳动教育看作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是当前技工教育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观,这样的教育观并没有认清劳动教育的本质,导致劳动教育不被重视甚至缺失。当前,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是劳动教育观的重塑,它对提升学生的内在生命力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是劳动、智育、体育三者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给予我们启示:劳动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培育深厚的劳动情感,而且要尊重育人规律、建构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劳动教育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实现“以劳促全”,提升学生心志,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才是劳动教育应有的本真意蕴。“五育并举、以劳促全”是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
三、构建技工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出发点
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技工院校要建构具有针对性、开放性、职业性和综合性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是通过内外协同、开放共享,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全员育人的目的,体现劳动教育的开放性。
二是通过把劳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各方面,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的,体现技工院校劳动教育的职业性。
三是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重塑劳动教育观,营造文化氛围,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构建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形成文化育人等长效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体现劳动教育的综合性。
四、构建技工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的着力点
(一)厘清劳动教育的目标
培养人的身心素质是教育的内在目的,服务社会是教育需要实现的外显目标。为了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技工院校的首要目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劳动的本源性价值,理解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第二,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劳动的经济价值;第三,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劳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唯一方法。
(二)凸显技工院校的职业性特点
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本身蕴含劳动基因,是一种强调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和动手实践的教育。正因技工教育与生产、生活、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在通识性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其职业性的特征。此外,技工院校始终把坚持校企合作作为其基本办学制度,不但通过建立“零距离”的校企融合制度,与企业、行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生产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培养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还为技工院校劳动教育开辟了稳定的、丰富的、真实的校外劳动教育场地和实践基地,把直接劳动教育与间接劳动教育、专业实践劳动教育与真实劳动教育、校内劳动教育与校外劳动教育充分融合,这是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三)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技工院校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特别是身边的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二,要拓宽宣传渠道,充分运用多种社交软件或平台,宣传“崇尚劳动”的正能量;第三,文化氛围的内容要体现技工教育的特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从事职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接受劳动教育熏陶的同时强化对未来从事职业的认同感;第四,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劳动教育的养分,挖掘推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工匠身上所具备的劳动品质。
通过多举措、全方位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在学生心中埋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种子,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技工院校真正成为厚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沃土,孕育大国工匠的摇篮。
(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目前,部分技工院校仍未能深入理解技工教育與劳动教育的特殊关系,导致其劳动教育没有凸显出职业性,在实践中容易步入“有劳动无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的误区。例如,在实践中采用普通教育类型,特别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些做法,并将其作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把劳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
技工教育本身就蕴含劳动基因,是一种传承劳动技能与劳动精神的教育。强调劳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这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成为可能,彰显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特色。
一是要以专业教学和实践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例如,深入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这种方式既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又能将劳动价值观有机融入专业实践,实现“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标。
二是要挖掘技工教育中蕴含的丰富劳动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例如,职业素养等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中关于安全、法律和社会保障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职业劳动的立体化认识。
三是要依托校企合作开展劳动教育。通过企业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以及“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且真实的专业实践机会。这种真实的专业实践包含完整的工作(劳动)要素,结合职业教育规律加以改造后,可以成为凸显技工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
四是要创新性地构建多形态劳动教育模式。在学校创造劳动实践和勤工助学的机会,组织学生利用专业技能为社区群众提供公益服务,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强化劳动教育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五)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督导和评价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引导劳动教育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是要建立劳动教育评价、督导和反馈改进机制。针对技工教育研究制定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保障劳动教育的课时、内容和目标的落实,促进劳动教育工作规范化。
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让参与劳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技工院校要充分发挥开展劳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索并构建符合技工教育特点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劳动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探索技工院校劳动教育提供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教师百科辞典》编委会.教师百科辞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N].光明日报,2019-01-29.
[4]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姜大源.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空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6).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广东省技工教育师资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