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问题导学法走进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探索新知,高效地进行学习.本文对问题导学法做了简单介绍,分析其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加以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授课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技巧
一、引 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转变观念,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能够在课堂当中设计系列引导问题,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让其参与深度学习,主动思考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逻辑思维,构建高效课堂.
二、问题导学法概述
所谓问题导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基于教材内容和重点知识,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应用该方法展开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掌握,并且熟悉教材,明确教学重点,这样才能保证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课堂教学需求.问题导学法可以贯串整个课堂,还可以和其他教学模式相互融合.对该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层面,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将问题列出,明确课堂提问要点,还可准备课后问题;“导学”过程,需要教师彰显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使其能够快速进入状态,深度思考.
三、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课堂激趣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衍生出许多教学方法,其中问题导学法是典型的代表.运用该方法辅助数学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课前分析教材内容,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趣味问题,在课堂中呈现,活跃气氛,让学生对于知识高度关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使其能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之乐,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过程,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思维
数学教学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只有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准确分析数学问题,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在此期间,使其思维能够得到锻炼.从数学知识视角进行分析,学习过程需要学生经历反复思考、实践探究等活动,逐渐吸收知识.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建立模型,形成数学思维,逐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效教学
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转变思维,运用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视为主体,打造趣味化课堂,以翻转课堂模式为学生开辟全新的学习空间.问题导学法的應用能够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用该方法要求教师课前对教材内容和重点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保证问题和学生的认知情况相符,彰显因材施教的特点.这样的授课流程学生参与积极性相对较高,而且符合课程改革要求,能够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2].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技巧
(一)课前准备阶段
1.备课环节
数学教学备课为重要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教师查阅的内容相对较多.教师不但应该分析教材,而且需挖掘知识背后的文化,提炼出教学重点.同时,教师应立足学情,对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可使用测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按照上一章节的内容提炼知识点,课前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复习.如果学生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良好,那么教师可直接展开新知识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备课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是重点.教师应该基于教材,梳理数学知识,确认教学重难点,可与数学组教师进行研讨,还可以利用自身教学经验,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巧妙应用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或者定理,攻克学习难点.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考虑教学进度和具体课时等多种因素完成教学设计.
例如,在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时,教师应该分析学情,掌握学生对射线知识和直线知识的了解程度,按照实际教学进度完成设计.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当中能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觉,可配合多媒体教学,将其和问题导学相互融合,设计授课App,将本章节“必备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浏览,并且跟随课件的播放将问题引出,如:“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相交线有哪些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如图1所示)
图1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若问题引入的时机恰当,则能够快速带领学生走进学习状态,对于所学内容展开思考.
2.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环节也是课前准备工作的重点,通常时长为5分钟左右,导入阶段问题的设计和方式的选取能够决定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需要关注对新章节问题的集中化引入,尽可能地选择和学生生活有关联的内容,便于其应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还需考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发展特征,合理选择问题内容,让问题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还能将其顺利引领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比如,讲解“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篮球比赛规则问题引入课堂,提出简单问题:某球队在25场比赛结束以后得20分,计分规则为“赢一场计2分,输一场计1分”,那么该球队输、赢各多少场?教师要为学生预留讨论时间,使其对本节课知识产生初步认识,顺利完成导入教学.
(二)课中讲解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将问题导学法和不同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活动相互融合,辅助课堂流程实施.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同时要注意课堂评价的及时性,多运用激励语言,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并对其思维偏差或者错误思想进行纠正,让学生的课堂思考更加高效.
1.和情境教学相融合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和情境教学相互融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利用问题完成情境创设,吸引学生关注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将数学问题进行转变,让问题变成真实情境,带领学生积极探讨,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比如,讲述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单纯利用教材上的图形,学生可能对于相关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动态图形,灵活向学生呈现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受到视觉冲击,此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在平面当中,直线与圆二者之间存在哪几种位置关系”,然后利用信息技术移动图形,让学生对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全面观察,深入学习.图2为多媒体展示的效果图.
图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和引导教学相融合
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的合理设计为重要前提,数学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而且能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问题,配合引导教学,让学生逐渐形成思考习惯,使其思维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比如,讲授“投影”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数学问题,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选择曲艺艺术“皮影戏”作为问题设计要点,激发学生兴趣,设计问题“同学们了解皮影戏吗?大家知道它的原理是怎样的吗?”学生在生活中可通过网络或者电视等了解皮影戏的特点,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期间,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平行投影、中心投影二者之间联系是怎样的吗?”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由浅入深,指引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相关知识,强化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将问题导学和引导教学有效融合,发挥二者的应用优势,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3.和任务驱动相融合
数学课堂授课阶段,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还可以和教学活动相融合,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辅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由教师设计驱动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培养.此环节同样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比如,在学习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学相融合的方式,让“任务”与“问题”之间能够有效结合,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选择操作可行性相对较高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之下,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和同伴进行交流,从而实现高效学习,解答问题,完成任务.本节课的驱动任务可设定为“探究圆的直径和半径二者的关系”,要求学生动手画圆,使用圆规进行操作,在操作的同时思考问题“圆的直径、半径二者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是完成驱动任务的过程,是动脑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两种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手脑并用,高效学习.
4.和小组合作相融合
问题导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结合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段.问题提出后,学生便要进入自主探究阶段.这样做能够在课堂上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有一些抽象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知识要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既定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引导学生展开高效的自主学习,也能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将小组合作与问题导学法相结合时,首先要确保小组成员的分配合理.一个班级内通常会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做好分析工作,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加以了解后再划分小组,需要保证一个小组之内的学生具有差异性,维持小组之间的平衡.每个小组中还可设置一名组长,要求该组长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教师提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后,小组中的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互动交流中集思广益,拓宽自己的思路,找到更好的解题方法.在组长的监督下,学生之间还能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比如,在讲解“用坐标表示轴对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将一个等边三角形放置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再沿着对称轴进行折叠,得到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坐标上有哪些联系”,之后便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按照之前分配好的小组人员分配各自的任务,组长将画图工作安排给具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学生,将研究点之间关系的任务安排给平时做题细心、认真的学生等.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探讨,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思路得到扩展.如果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实际困难,教师需做到“点到为止”,不能急于告知答案,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到正轨.在最后的结果汇报阶段,教师要让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做好成果总结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改变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令问题导学法和小组合作切实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
(三)课后巩固阶段
数学课堂教学结束之后,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该根据课堂讲解内容,為学生布置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回顾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能发现数学学习中的一些解题技巧.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或者作业完成情况能够反映课堂教学成效,为后续教学方法优化提供借鉴.教师要在布置作业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作业量的控制.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以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作为作业的主体,对于其中不重要的知识要点稍加提及即可;题目中不仅要有基础题型,也要有创新题型.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上学过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的思考,推动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课后问题导学应用还可提出下列问题:“学习本节课以后,同学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哪道练习题可以运用本节知识进行解答?”这样做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复习模式,转变以往单纯背公式、定理、做练习题的复习模式,让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能够不断延伸,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差异性进行课后作业布置,使作业具有层次性,辅助问题导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应仔细分析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课后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还要注意难度上的由浅入深,使学生有适应的过程.对于学困生,教师应重点安排基础题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以理解公式、概念、定理等基本层面为主;而对于学优生,教师则要设计更具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内化课上学过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拓展延伸,对基础题目一带而过即可.比如,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向学困生布置与勾股定理公式、引申公式相关的简单计算题,对于学优生则可以将勾股定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或引入以前学过的知识,将新旧知识加以融合.这种分层作业布置方式,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最大化的作业价值.
五、结 语
对于问题导学法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其应用优势,可以看出:在其应用之下,能够活跃数学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师应该对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寻求问题导学法的实践运用策略并加以灵活应用,发挥该教法的优势,改进教法,进而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莉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5):13-14.
[2]王凯林.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12):38.
[3]高杰.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47-48.
[4]孟丽娟.“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