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洁 蔡妍娜
【摘 要】“课题进课堂”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题中之义,通过理念进课堂聚焦教育现场,方法进课堂聚焦真实问题,成果进课堂聚焦实践应用,实现“教”与“研”的双向建构,凸显一线教研工作的关键价值。从教科研课题管理的制度层面、方法层面、组织层面、平台层面提出对策,旨在加强课题过程管理,促进课题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融合。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题;课堂;教科研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4-0039-04
【作者简介】1.成洁,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科研处主任,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2.蔡妍娜,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科研管理、电子与通信。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应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1]《意见》为职业院校转变教科研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教科研工作的质量效益提供了思路,明晰了方向。课题是教科研工作的基本载体,那么,应如何回归课题研究初心,发挥其应有价值,推动课题成果进课堂呢?
一、职业院校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现实审思
目前,职业院校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学校一般设有科研处或教研处专门管理教科研工作,课题研究的层次与数量也逐年提升,对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职业院校课题研究工作尚存在轻过程、轻实证、轻应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一)课题研究重申报、轻过程,缺乏持续跟进举措
学校课题来源一般包括学校立项课题、教科研管理机构立项课题、学会研究会立项课题、教育管理部门专项课题等。课题立项均有较严格的集中评审机制,包括资质审核、专家评审甚至活页评审等。市级以上课题的立项率一般为25%~65%。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公布的“2021—2022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评审数据,该年度收到全省205所职业院校的申报书1358项,其中1161项符合申报资格,经专家评审,最终仅345项立项,立项率为29.72%。课题立项后,因数量多、差异性大等原因,难以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其过程管理与结项鉴定相对松散,加之一线教学任务繁重,课题立项后被搁置的情况不在少数,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持续开展及有效跟进,背离了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基本原则。
(二)课题研究重理论、轻实证,疏离日常教育教学
虽然课题研究的初衷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但由于研究者时间精力有限、传统教学制度限制、结题鉴定要求导向等诸多原因,课题研究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课题结题一般要求在省级及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公开发表2篇及以上相关论文,在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则可以申请免鉴定。相对于刚性的论文要求,其他要求(如“研究过程与方法规范科学、研究达到预期目标”等)则显得模糊宽泛。受上述因素影响,“为课题而课题”的情况不在少数,以课题研究推进课堂革命的要求难以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重结果、轻应用,忽视成果转化推广
当下,职业院校的科研功利性明显,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仅从职称评审的需求出发申报课题,以结题为目标完成课题任务。这种动机对于提升课题研究品质、发挥课题研究效益是相当不利的。教育科研应以课题为载体,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寻求破解教育难题的科学策略和办法,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因此,应迫切改变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疏离的状况,强调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与推广相结合,以課题研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二、职业院校教科研“课题进课堂”的内涵要义
叶澜、陈桂生、瞿葆奎等学者指出,“实证化是教育研究科学化的重要步骤”。[2]14“课题进课堂”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题中之义,呼应“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要求,通过理念进课堂、方法进课堂、成果进课堂,聚焦教育现场、真实问题、实践应用,促进课题研究解决真问题、形成真成果。
(一)理念进课堂,聚焦教育现场,深化“三教”改革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关键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科研要加大理论转化为行动的力度,提升研究能力为服务的能力。[3]基层教研应聚焦教育现场,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命题,解读政策要求,领悟教育理念,创新改革实践,全面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着力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等关键问题,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教师能力建设。
(二)方法进课堂,聚焦真实问题,推进课堂革命
职业院校的课题研究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对接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人才培养中的真实教育问题,探寻问题解决路径。比如,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就需要教师分析教育教学现状,立足学生视角,思考校本课程建设、课程案例开发、教学活动安排、泛在学习设计等问题,做好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与组织实施,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思维、专业素养等融入课程与教学,探索课程思政入脑入心的方法和路径,推进信息时代的课堂革命。
(三)成果进课堂,聚焦实践应用,提升教育质量
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应用推广。成果进课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以课堂教学检验课程方案、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成果的应用效果,边研究、边实践,不断修正以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序列化经验成果;二是以课堂教学促进课题成果的共享,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区域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职业院校教科研“课题进课堂”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层面:完善机制建设,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制度设计,完善课题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明确课题过程管理要求并将其纳入结题鉴定条件。各校完善校级课题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促进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一是加强科研保障,包括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时间保障、科研能力培训等,避免科研工作成为教师的负担,改变“为科研而科研”的现状,发挥科研对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激发教师的科研创造力。二是严格规范管理,强调科研与日常工作的有机融合,加强对各类课题的过程管理,改变课题研究“重两头轻中间”的“过程黑箱”现状,[4]建立科研课题工作台账,组织开展主题式课题研讨活动或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对于脱离教育教学工作或者研究停滞的课题责令整改或者废止,通过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效益,激活课题生命力。
(二)方法层面:倡导实证研究,促进课题融入教学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2]16对于促进教育研究范式转型、摒弃“科研泡沫”、提高教育研究质量至关重要。一是明晰教科研定位,倡导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应是对教育政策或者教育理论的呼应与落实,将政策要求或者先进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基于这样的认识,完善课题进课堂机制,促进教科研落地落实。二是提倡量化方法,促进研究过程科学合理规范。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路径,落实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行动研究,增强研究方法的“量化”意识,揭示教育现象的规律及本质,对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这样的行动框架有助于进一步改变课题研究停留在“理论假设”的低水平现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凸显一线教研工作的关键价值。
(三)组织层面:加强团队建设,培植课题研究文化
教研组是促进课题进课堂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中“单打独斗”是造成教科研脱离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课题组、教研组的团队建设与管理,改变个人闭门造车、以理论制造理论的伪研究现象势在必行。首先,可以课题为载体,引领教研组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实现“教”与“研”的双向建构。比如对接职业标准开展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及应用研究,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研究,结合新课标开展序列化课题研究,等等。以课题研究凝聚教研组力量,同时以教研组团队支撑课题研究,实现双向建构。其次,应培植课题研究文化,激发团队科研创新力。以课题为载体,建设知识共享型研究团队,培育具有共享意识的团队文化,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5]依托集体智慧,系统规划课题的研究进度与研究方向,激发研究的活力和创造力,为课题进课堂、课堂观察、课堂反思等研究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组织文化保障。
(四)平台层面:搭建活动载体,激活课题研究价值
通过平台建设,搭建活动载体,打破学术研究藩篱,促进成果共享交流升华,提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获得感,从而促使课题研究呈现更为灵动的发展态势。第一,完善科研协同发展机制,激发科研活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职业教育跨界特征,建立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学会院校之间的多元合作平台——如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职教集团联盟等,畅通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进一步凝聚智慧、盘活资源,激发科研活力。第二,搭建活动载体,激活课题价值。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需要成功经验以及各类优秀成果的最大化传播与转化运用。[6]“互聯网+”时代则为主题性教科研活动、“课题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等提供了更丰富的载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跨区域教科研交流活动,可以促进科研思想碰撞及科研成果交流,帮助教师在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中提升专业素养,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
“课题进课堂”是职业院校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转向与旨归。以课堂为载体“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可以促进理念进课堂、方法进课堂、成果进课堂,让课题“看得见”、课堂“活”起来,实现“教”与“研”的双向建构,发挥课题研究应有价值,释放教科研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A/OL].(2019-10-24)[2022-04-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
[2]袁振国.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3):4-17,168.
[3]王扬南.全面提升职教科研服务高质量发展整体贡献力——基于《2019中国职业教育科研发展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2):5-15.
[4]黄晓玲.职业院校教师校本教育科研的现实审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36-40.
[5]张春凤,黄瑞海,韩瑞亭,等.职教科研症结的破局之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3):56-58.
[6]孙莉华.回归宗旨 多元合作 改革评价——浅谈教育科研协同创新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1(1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