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沙,喻红霞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超声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管病变,可累及股动脉、头臂动脉等主动脉及其分支,引起外周血管病变,致使病变血管出现动脉瘤样改变、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患者脑部、腹部器官等组织缺血,降低其功能,甚至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1-2]。因此,积极寻找科学、有效的检查方式诊断TA外周血管病变发生情况尤为重要。超声血流显像与超声造影均为临床检测TA外周血管病变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超声血流显像可快速、直观显示血流情况,并可实时提供受累区域血流信号[3]。超声造影可使散射回声增强,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特异性、敏感性,反映病变部位血流灌注情况[4]。考虑将上述两种检测方式联合使用可提高TA外周血管病变的诊断效果。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血流显像联合超声造影在TA外周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诊疗的60例疑似TA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存在不同程度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的狭窄、闭塞;②存在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③肱动脉、颈动脉等存在搏动消失或减弱;④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主动脉狭窄;②合并胸廓出口综合征;③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④对对比剂过敏;(5)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60例疑似TA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中,男12例,女48例;年龄23~52(35.28±3.62)岁;TA病程0.25~16(8.15±2.53)a;体质量指数18~27(22.36±1.52)kg·m-2。
1.2 检查方法
1.2.1超声血流显像 采用iU22型(飞利浦)超声诊断仪,配以频率为C5-3 MHz、L9-3 MHz的凸阵探头与线阵探头。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常规二维超声详细观察受累血管范围、管壁厚度、狭窄或闭塞程度等情况,采用脉冲多普勒获取受累血管血流参数。
1.2.2超声造影 选择造影模式,调节各项参数至最佳状态,将探头切面置于感兴趣区,保持探头固定,对所有患者受累血管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取59 mg对比剂冻干粉(SonoVue,意大利Bracco公司)加入5 mL生理盐水剧烈震动20 s,使其充分溶解,以0.8 mL·s-1的速率经肘静脉团注,而后缓慢推注生理盐水5 mL,时间控制在1~2 min,同时启动计时器,启动图像存储系统,观察受累血管对比剂注入情况,观察病灶区域增强情况及动态变化,动态储存整个过程的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判读所得图像资料,经讨论后获得统一诊断结果。
1.2.3DSA 采用INNOVA3100型(GE)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前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选取股动脉为血管穿刺部位,使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引入导丝后将猪尾型导管置于升主动脉处行血管造影检查。取30~40 mL碘海醇(北京北陆药业,国药准字H20031168)经肘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20 mL·s-1,注射压力为600~800 PSI(1 PSI=6.895 kPa)。造影确定颈总动脉、腹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肾动脉等累及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超声血流显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TA外周血管病变类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0.75表明一致性较好,0.40~0.75表明一致性较为理想,<0.40表明一致性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DSA检查结果DSA检查结果显示,在60例疑似TA外周血管病变中,TA外周血管病变49例(81.67%),非TA外周血管病变11例(18.33%)。在49例TA外周血管病变中,受累血管为颈总动脉22例,腹主动脉7例,锁骨下动脉12例,肱动脉3例,股动脉2例,肾动脉3例。
2.2 超声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测对TA外周血管病变的诊断效能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测TA外周血管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TA外周血管病变的准确度高于超声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单独检测(P<0.05)。见表1和表2。
表1 超声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测在TA外周血管病变中的诊断结果(n)
表2 超声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测TA 外周血管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比较(%)
2.3 超声血流显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TA外周血管病变类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超声血流显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TA外周血管病变类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01,P<0.001)。见表3。
表3 超声血流显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TA外周血管病变 类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分析(n)
TA外周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体内免疫反应存在一定联系,该病病程较长,病程缓慢,表现为进行性加重。TA外周血管病变早期患者多呈现为动脉周围炎、动脉外膜炎等,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可持续发展至血管中膜、内膜,受累动脉各层均存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浆细胞浸润、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等情况,致使动脉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极易引起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梗死、脑血栓、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5]。TA外周血管病变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发生漏诊、误诊情况。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检测方法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临床诊断TA外周血管病变的方法较多,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DSA、超声检查等。DSA是检查TA外周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准确评估TA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受累范围、狭窄程度、位置等,还可判断是否伴有血管扩张,但该检查方式属于侵入性操作,且存在一定对比剂肾毒性及辐射性,故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6-7]。TA外周血管病变以大动脉外膜纤维增生、中层大动脉受累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反复浸润可引起血管内膜纤维增生,致使表面粗糙、肿胀、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8-9]。超声血流显像可动态观察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情况,进而早期判断外周血管受累情况[10]。超声造影可明显增强血流信号,改善狭窄血管腔内残余血流显示情况,能够更加清晰显示狭窄具体位置、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11-12];超声造影所使用的对比剂是一种微泡悬浮液制剂,可经呼吸排出体外,不良反应较少,无心脏、肾脏毒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联合检测TA外周血管病变的准确度高于超声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单独检测,提示两种检查方式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效果。超声血流显像可了解病变血管范围、狭窄情况、血管壁厚度等情况[15],超声造影对复杂性病变血管的位置、病变程度及范围、远端血管情况的判断准确性更佳,两种检测方式联合应用可弥补单一检测的不足,提高诊断准确度[16-1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超声血流显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TA外周血管病变类型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可见超声血流显像联合超声造影在TA外周血管病变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超声对比剂直径较小,可作为红细胞示踪剂,可准确、直观地显示TA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增厚的内-中膜上滋养血管的灌注情况,依据增厚的内-中膜对比剂增强强度反映内滋养血管数量,评估TA外周血管病变活动性,进而判断病变类型[18-19]。
综上所述,超声血流显像联合超声造影在TA外周血管病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