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余雯雯 张宇灿
2022年5月11日,杭州西湖断桥边7棵柳树被发现不见了,在此后的3天里,此事迅速成为引爆全网的热点。
从移柳、释疑、还柳、致歉,整个“西湖柳树”事件可谓一波多折。在此次公共舆情事件中,钱江晚报作为最早介入报道的省级媒体,连续几日,通过现场滚动播报、跟进城市管理部门回应等,以图、文、视频、原创绘图等多种报道形式,多平台发声,及时快速准确报道,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主动权,在民意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使得整个公共舆论事件朝着民心所向的方向推进,最终“柳归西湖边”,政府部门也因为善听群众呼声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肯定。
梳理这次柳树报道事件,它与以往多次轰动杭城的突发事件一样,都由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热线线索而来。
何以成为公共舆情?如何准确适度地介入类似报道?我们从“西湖柳树”事件来梳理一下融媒体时代钱江晚报的做法和尝试。
复盘钱江晚报在“西湖柳树”事件的报道,有两大特点。
一是快且准确。
5月11日上午,在获取西湖柳树不见了的线索后,钱江晚报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赶到现场进行核实,全媒体新闻中心杭州新闻部同时和景区对接,获悉下午会有专家释疑的信息后,马上在小时新闻客户端快速刊发消息《西湖边这一段的柳树全都不见了?为什么?西湖景区回应:下午现场释疑》。
此时,“柳树不见了”已经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发酵。
现场走访核实是基本,但判断这件事很可能要成为一个网络舆情,和政府部门的及时沟通就显得更为关键。在与西湖景区管委会沟通后,拿到了“景区下午会现场回应”的权威消息,滚动在现场播报的图文直播中。现场实录和权威消息的整合,钱江晚报杭城第一家发布,客户端阅读量达到44.6万,并被新华社等媒体及百度等各大平台抓取。
当日下午,在断桥边的专家释疑现场,继续滚动发布现场内容,及时回应大众关切,同时和景区保持高频次沟通。也因此能在当日傍晚第一时间获知并发布了“补种7棵柳树”的权威消息。
一天三连发,钱江晚报快速准确的跟进,让柳树事件的相关专题报道火速出圈。
“快”是媒体抢新闻的关键点,融媒体时代更甚。钱江晚报新闻采编人员,在各种新闻事件现场摸爬滚打,早已建立了争分夺秒的快速反应机制、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不管是前方记者还是后方编辑,不论是线索跟进还是持续追踪,每个人都练就了一双抢新闻的快手。
但“快”也是一把双刃剑。重大突发事件中如何快且准确,需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能为了流量抢发未经核实的图和视频,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多年的重大突发事件中,全媒体新闻中心一直守牢报道原则和底线,突发事件非记者亲眼看见和拍摄的视频不发,血腥惨烈画面视频不发,后道编辑在审核把关的时候,会再三和前方记者核实。
二是全且有深度。
“西湖柳树”事件,从柳树被迁、专家释疑、官方纠错到连夜补换、致歉反思,前后持续了3天,钱江晚报持续跟进,连续刊发十几篇报道,第一时间为读者解疑答惑,传递权威信息。
从发布内容来看,既有动态信息、权威发布,又有深度解读。特别是5月11日、5月13日这两天的重大发布,客户端每天连续滚动6篇稿件。5月14日钱江晚报用头版整版刊发《柳归西湖边》,梳理了断桥边这7棵柳树补种、柳浪闻莺换种好柳、景区致歉并欢迎大众监督等过程,给整组报道收尾。同样在5月14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通过梳理35年钱江晚报330多篇报道,讲述“杭州人爱西湖柳的秘密和意义”,分享这座城市与树的关系和感情,引发思考,将整组报道再次升华。
从发布渠道来看,小时新闻客户端、钱江晚报、钱江晚报官方微博、钱江晚报官方微信、钱江晚报视频号等融媒体平台齐齐发力,仅小时新闻客户端平台,整组报道的阅读量近300万。
从新闻形式上来看,既有图文的动态滚动,又有短视频的直击信息,还有快评及时跟进,同时及时推出原创制图。特别是小时新闻客户端推出的8张“西湖柳且留下”创意海报,简短的文案和拍友镜头下的西湖柳树美图融为一体,倾诉千百年来杭州人对西湖柳树的深情,在当日朋友圈中刷屏,引发强烈共鸣。
整组钱江晚报的报道,全面又立体,权威又创新,充分利用各个发布平台的优势,传输信息,回应关切。同时,整组报道从新闻事件到情绪疏解层层递进。整个报道过程集体作战、分工明确,充分展现了新媒体时代融媒体传播的特性和优势。
“西湖柳树”事件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公共舆论事件。从初期的质疑到后来的点赞,钱江晚报作为主流媒体,在其中发挥了舆论引导主力军的积极作用,充分把握住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时效,有力推动了事件的解决。
5月14日钱江晚报头版
“西湖柳且留下”创意海报之一
西湖无小事,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受到大众的极大关注,如果处理不及时,很容易发酵上升成公众舆论事件。“断桥边7棵柳树被迁”这条信息一经发出,大众的质疑声就没有停过。
如何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新媒体环境以及此起彼伏的舆论风口下,找到一条积极、健康、有序的传播路径,钱江晚报新闻报道团队走好了三步:
第一步,坚持现场走访,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越是公众关注的新闻,越要坚守真实性原则,只有从事实出发,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情在其中。因此,钱江晚报此次的宣传报道,全部采用记者现场采写核实的文字、拍摄的图片及视频。只有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公众,才有利于公众作出客观判断,即使由此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也是出于理性的思考而并非情绪的宣泄,有助于良性促进有关部门更好更及时地去解决问题。
第二步,时刻保持和政府部门的沟通。
钱江晚报在此次事件中,一直秉持着一个原则就是“解决问题”。这个态度,也是我们反复传递给政府部门的。多年舆论监督报道,坚持做正面的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把握好“度”是采编团队一致的认知。
柳树事件中,每次信息发布前,钱江晚报团队都会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政府的态度、立场、举措甚至顾虑,准确把握报道的节奏和分寸,在公众和政府之间,架起一道有效沟通的桥梁。
第三步,深入剖析爱柳原因,找到公众情绪的输出口。
“西湖柳树”新闻在全网传播后,引发了强大的公共情绪,发酵火速。钱江晚报团队连续发布两篇文章,5月13日,小时新闻客户端发布《看过这些图,你就明白杭州人为何如此在乎西湖边七株柳》,用西湖柳树故事和西湖柳树美图,组合成8张“西湖柳且留下”创意海报,倾诉千百年来杭州人对西湖柳树的情意,“因为在乎,所以珍惜。而这种珍惜,值得被珍惜。”
5月14日,《梳理35年钱江晚报报道,我们找到了杭州人爱西湖柳的秘密和意义》一文,更是引发了一波情怀回忆和强烈共鸣。
作为媒体,钱江晚报及时疏导了公众情绪,将公众的情绪输出引到健康、有序、合理的路径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舆情。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融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表现形式出圈,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和权威,是钱江晚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创新形式捕捉社会热点,以百姓视角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钱江晚报的坚持。
正如一位评论员所说,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越是公开透明,越能打消疑虑,越能凝聚人心。
作为媒体,在群众困惑初期就要尽快介入,用大家喜闻乐见、简洁明了、适合传播的新媒体手段解疑释惑。只要站在百姓视角,只要是群众所需,就是内容产生和传播的根本思路和路径。
钱江晚报在“西湖柳树”事件报道集中体现出来的舆论引导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与其35年来的办报宗旨“心向读者,情系万家”一脉相承。
钱江晚报一直坚守舆论阵地,做好监督报道,坚持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通过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强化用户连接,并不断对此进行探索和尝试。比如“记者帮”,有报料,有追踪,有反馈、有结果。这个栏目自2021年8月改版上线以来,200多名记者在线帮忙,生产出了一系列有热度有力度的监督报道:火车东站厕所怎么修了两个月还不好,萧山的红绿灯是不是取消了读秒,杭州多个小区高楼外立面墙砖往下掉,爵士风情小区多棵含笑树被砍,乾成园小区二次供水终于办成了……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难事琐事,都是群众关心的事,通过报道,钱江晚报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有问题一追到底,让读者反映的现实困难和民生难题尽可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一方面强化了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疏解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这次柳树事件的收尾,钱江晚报同样回到了“记者帮”。城市建设中难免出现树木迁移、道路反复开挖等引起大家疑惑的各种问题,钱江晚报发起问题征集,用“记者帮你问”的形式打开问题征集渠道,架起解释沟通桥梁,用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报道,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