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燕
(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引言:当前,我国工业事业处于迅猛发展阶段,但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这种情况下,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呼吸衰竭属于危重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临床中常采用呼吸机通气治疗,虽然具有效果,但会导致多种不良现象发生,不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因此需要临床中加强护理[1]。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部分患者进行分析,提出系统呼吸护理方法,将其应用到部分患者中,另一部分接受常规护理,以此形成对比研究,结合结果作出如下汇报。
本院收治的接受呼吸机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中,与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选取80 例患者作为分析目标,在此期间完善相关资料,保证研究顺利开展。依据计算机分组软件完成小组划分,建立研究小组,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即护理中采用系统呼吸护理模式的23 例男性患者和17 例女性患者,共计40 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年龄50 岁至90 岁,平均(78.69±4.17)岁,患者中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分别有16 例、24 例。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24 例男性患者和16 例女性患者,共计40 例,将其分到参照组,年龄50 岁至89 岁,平均(78.57±4.21)岁,患者中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分别有15 例、25 例。资料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相比,表现为(P>0.05),可见有明显的可比性。
纳入标准:(1)与呼吸衰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2)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且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3)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4)患者获知研究方法和目的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2)语言功能障碍者。(3)认知功能障碍者。(4)拒绝参与者。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参照组患者接受通气治疗后所使用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嘱指导患者使用药物,对患者的病情及各项体征进行观察,加强环境护理。同时在护理期间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对不良情况详细记录。
研究组患者接受通气治疗后所应用的护理方法为系统呼吸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气道护理。①低效性呼吸形态,护理人员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并协助其完成体位调整,保持舒适体位,以半坐卧位或坐位为主,以此促进患者呼吸通畅。依据医嘱对患者进行吸氧操作,在此过程中要详细观察吸氧期间的效果,并对患者的呼吸型态进行观察,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以此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从而促进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进行复试护理方法[2-6]。②清理呼吸道,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并定期进行拍背,促进其痰液咳出,记录患者的痰液进行观察,了解其性质,若发现异常应及时上报,可采用吸引器进行吸痰处理。另外,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呼吸管道定期更换,避免发生污染。一旦出现污染要及时更换,避免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在各项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无菌操作的原则,严格控制管道污染等情况的发生,保持管道清洁。同时对气道进行定期湿化,并指导其正确的排痰,以此促进呼吸通畅。
(2)饮食护理。鼻饲和肠外营养是主要方法之一,在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时,要选择营养丰富、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保证患者摄入的维生素和蛋白质能够满足生理需求,但要避免高血脂和高血糖的发生。护理期间对患者的液体排除量及输入量进行详细记录,保持水电解质平衡[7]。
(3)并发症护理。呼吸衰竭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常见的有相关性肺炎和褥疮。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管理,定期为患者更换衣物并协助患者翻身,对其皮肤进行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以此避免患者褥疮发生[8]。另外,患者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应用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极易发生病菌感染,且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口腔组织会受到一定的损伤,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以此避免感染的发生。
(1)护理前后分别对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肺功能进行记录,分别采用ADL 评分量表进行生活能力评价,采用评分制,分数与生活能力成正比。肺功能使用平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进行评价,统计相关数据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差异分析。
(2)对两组护理后的效果进行评价,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价,采用3 个级别完成。患者治疗后体征和症状消失且呼吸功能恢复为显效,患者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未发生改变甚至严重为无效。计算有效率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较。
连续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连续变量使用均数±标准差或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t 检验或秩和检验。分类变量表示为频数(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比较两组差异。
2.1 比较护理前后2 组患者的ADL 评分及肺功能 详见表1。
表1 比较护理前后2 组患者的ADL 评分及肺功能()
表1 比较护理前后2 组患者的ADL 评分及肺功能()
ADL 评分(分) 1s 用力呼气容积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40 76.51±4.03 93.51±4.46 41.02±3.86 82.51±5.71参照组 40 76.62±3.49 0.379 84.23±4.24 40.88±3.97 60.84±5.35 t 9.487 0.158 17.587 P 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2.2 不同方法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详见表2。
表2 不同方法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n/%)
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该病的发生原因较多,据相关研究表明,肺血管疾病、呼吸道病变、胸廓病变、神经中枢病变以及肺组织病变与呼吸衰竭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属于危急重症疾病,病发后患者会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如肺实质病变、呼吸泵异常以及呼吸梗阻等,因上述症状的发生,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生理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中枢性或(和)外周性,从而使患者无法正常进行气体交换,进而使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且不高于60mmHg 且大于50mmHg 的状态,使患者出现新陈代谢紊乱和生理功能障碍的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9]。目前针对呼吸衰竭,临床中常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该方法能够减少疾病的危害,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良现象,因此还需要对患者加强护理[10]。据相关报道分析得知,良好的护理工作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对研究组应用系统呼吸护理模式,结果显示无论是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率还是治疗效果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护理的过程中采用系统呼吸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能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