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画诗文角度观郑板桥“竹”画

2022-07-07 05:13韦宇豪于亚伟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
关键词:画竹题画竹枝

韦宇豪,于亚伟(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郑板桥一生酷爱画竹,其笔下之竹千姿百态,笔墨下蕴含的意味也不尽相同。郑板桥在其竹画的题跋中曾不止一次对竹子的形象进行描述。在他心目中,竹子是瘦劲孤高、傲然不屈、节气冲霄的代名词。郑板桥的仕途极为坎坷,空有进士功名,但始终难以实现抱负,宦海浮沉十数载,然而官场黑暗却难以磨灭其高尚的气节。郑板桥在为官期间也经常画竹,像是在不断警醒自己为官为民,不与他人同流合污。一系列的人生经历让郑板桥更加坚信自己的道路,“乌纱掷去不为官”“任尔东西南北风”彰显出郑板桥高尚的人格与气节。

一、板桥之竹

郑板桥所画之竹,形象各异,或是新竹,或是老竹,或是水畔之竹,或是山石之竹。画家笔下的竹子常常因季节、气候的因素展现不同的形神姿态,也因画家的心境变化被赋予不同的意蕴。总体来讲,郑板桥画的竹图大多具备“简”“瘦”“挺拔”的特点。“简”说的是郑板桥画竹构图比较简明,截取三两竹枝作为描绘对象,画面留白较多。关于这一点,板桥在作品的题画中也曾作过解释:“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自然然疏疏,何必重重叠叠?”从他的诗文中就可以看出,其画竹的理念在于精简,在于疏。“瘦”是郑板桥所绘之竹最为鲜明的特点,竹竿纤细而挺拔,竹叶造型清瘦而锋利,竹节信手而画,绝不多点,减去多余的枝节,用竹叶的疏密进行画面的布局,以此与三两竹竿达成整体的平衡。而“挺拔”一词,一是表明对竹子造型特征的把握;二是说明画家在用笔方面干脆利落。以《墨竹图》(图1)为例,画面结构简单,仅有一长一短两根竹枝,长竿较粗,所用线条也较实,仅有枝头几片竹叶;而短枝竹竿极为纤细,用线富有弹性,短枝上的竹叶较为繁密。竹叶所用墨色较之长竿也更为厚重,使得整幅画面极具韵律感,在疏密、虚实、浓淡方面都恰到好处。

图1 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画竹善于汲取前人画竹的经验,在承袭的同时打破传统,在总结中创新突破,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风格。笔者将郑板桥之竹与文同、吴镇、石涛等人所画之竹进行比较,发现板桥画竹始学文同,但又与之有别。文同的《墨竹》(图2)所画为一枝倒悬竹枝,竹枝自画面左上探出,先下而后翻转向上,竹竿粗壮,竹节断离工整,竹节处各有小枝生出,枝叶纵横交错,叶面翻转自如,竹叶用墨虚实相生、浓淡得当,所画之竹表现出一种浑厚之感。郑板桥所画墨竹,竹竿用笔挺拔有力,竹节节节拔高,竹叶也锋利干脆,显得飘逸潇洒。

图2 文同《墨竹》

吴镇所画《墨竹》(图3),竹枝细且用墨较轻,叶面设墨较重,竹叶圆润丰盈。清代汪之元评价称:“梅道人《墨竹图》,画叶皆四五相聚,层叠疏密,自为间破,唯出梢及起枝处,或以一两笔取势,从无虚笔点踢衬贴。”郑板桥的《修竹图》(图4)中所画之竹,竹枝清瘦纤细,却更显挺拔坚韧、竹节分明、竹叶舒朗。石涛在《兰竹图》中所画之竹,竹枝用墨醇厚,竹叶较为宽大,讲究整体的气势相连,而郑板桥所画的兰竹图,画面布局更显章法,整体的感觉也以清新淡雅为主。

图3 吴镇《墨竹》(局部)

图4 《修竹图》细节

郑板桥的竹正如他自己所说“清癯雅脱”,所画之竹清瘦挺拔,造型千姿百态,更是将自己的情感与人格注入其中,让“竹”的形神更为丰满。由此来看,板桥之竹也是其人格的“写实”,画竹亦是画人。

二、画竹之法

(一)师法自然

郑板桥深厚的画竹功力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观察自然。外师造化是其制胜法门,对于郑板桥来讲“十万之竹,皆为我师”。至于自然之竹何以为师这个问题,郑板桥在《雨后新篁图屏风》题画中给出了答案:“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更在其上诗曰:“雷停雨歇止斜阳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写将来。”郑板桥在这段题诗中讲述了他观察自然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早先画竹是参照窗上的竹影进行勾勒,加以摹写,揣度研究竹子的造型。再有,《题画竹》中详细地记述了他观察自然之竹的经历,“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段文字不仅证实了郑板桥观察自然界中的竹子,也反映了自然景色对画家创作心境的影响。郑板桥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竹子的特征不断概括、提炼、揣摩,使他在画竹一途更加得心应手。

(二)“胸无成竹”的创作主张

“胸无成竹”这一主张最早出现在郑板桥所作的一幅《竹石图》题画中。“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郑板桥对其所主张的“胸无成竹”给出了一定的解释,着重强调“随手”二字,与他的“画竹意在笔先”的思想不谋而合。在此之前,历代画家更认可“胸有成竹”的主张。“胸有成竹”的观念最先在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被提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而后方能一气呵成,将竹跃然于纸上。“胸无成竹”与“胸有成竹”从字面上来看,两者的意思完全相反,但将其带代入画竹之法,则可见郑板桥所主张的“胸无成竹”与苏轼的“胸有成竹”其实并不冲突,或者说“胸无成竹”是“胸有成竹”的一种进阶思想。笔者认为郑板桥提倡的“胸无成竹”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这一层面。郑板桥对自己“胸无成竹”的理念是这样解释的:“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在这里“眼中之竹”便是自然之竹在画家脑海中呈现的客观印象,在此过程中受画家的情绪或心境等主观意识影响;郑板桥认为“胸中之竹”为“眼中之竹”的“变相”,即画家主观处理素材、艺术构想的过程。“手中之竹”即“笔下之竹”,则是将主观处理过的“眼中之竹”跃然于纸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极易受偶然因素影响。所谓“意在笔先”,这里的“意”就包含了“胸有成竹”的层面,成竹在胸于前,画竹之法则定也,笔下自然有如神助。此后,郑板桥又提出了“趣在法外”,“法外”即法则之外,此“趣”在于“胸无成竹”,打破固有的印象,不受既定的“意”束缚,讲究落笔自由,收放自如。

(三)画竹“四法”

郑板桥不仅在画竹一道独树一帜,在画竹的理论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郑板桥将画竹分成立竿、添节、画枝、画叶四个部分,并对这四个部分的绘画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针对“画竿”部分,郑板桥是这样论述的:“起笔先立竿留节,梢与根须短,中竿须长,又贵长短各殊,最忌一律,变落呆板。”这段话详细地叙述了画竹竿的技巧—画竿要留节,同时在细节方面也作出强调,竹梢和竹根这两节竹竿要短,中间的竹节要细长,竹子长短也要有所区别,最忌讳雷同,会显得呆板。同时还针对所画竹子的多寡,谈到设墨的问题。若是画一两竿竹子,设墨就较为随意;若是三竿以上,设墨就要有浓淡变化,前面的竹子设墨重,后面的竹子设墨轻,将两者区别前后。

郑板桥在“添节”方面也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从竹梢到竹根,根据立竿的位置,随手点节,上节覆盖下节,下节承接上节,讲究节断而笔意相连。点竹节时需要把握好落笔位置,控制好位置,但切记不可同大同小、完全一样,竹节两头粗中间细。

“画枝须枝枝着节,行笔须迅速,迟缓则无生气。用笔须遒劲圆润,始有生意。嫩枝须柔和而顺,其节小。”这是郑板桥对画枝技巧的理解,其论述重点在于如何将竹枝画出生气以及对竹枝特征的把握,以此画出形神。郑板桥认为画出竹枝生气的关键在于用笔,画枝时下笔应当果断迅速。“老枝须挺拔而起,其节大。枝覆者叶多,枝昂者叶少,风枝欹斜,雨枝下垂,贵在描摹得神也。”郑板桥对竹枝的形态作了总结,新枝和老枝的区别在新枝节小,老枝节大。枝上竹叶较多,受重力的影响,竹枝会稍稍垂落;竹枝向上,其枝头的竹叶自然需要少一点。风中之竹会随风歪斜,雨中之竹,竹枝下垂。这一系列细节特征的把控,离不开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唯有如此才能“描摹得神”。

在“画叶”一法中,郑板桥叙述得极为精彩。郑板桥认为画竹最难的部分是画竹叶,画竹叶需要一笔画出,行笔要迅疾,否则叶片会缺乏气势,显得呆板。在一笔画叶的基础上,还要控制好用笔的提按顿挫,即落笔要实,提笔要虚,注意笔墨的浓淡变化,以区别竹叶的老嫩和正反。针对竹叶的造型,郑板桥还提出了画叶的“七忌”,即忌孤生、忌并立、忌如叉、忌如井、忌如手指、忌粗如桃叶、忌如柳叶。针对天时不同,竹叶的姿态不同,郑板桥又总结了“四宜”,即雨叶宜垂、露叶宜润、风叶宜翻、雪叶宜压。更是概括总结了竹叶“八法”—老嫩须别,阴阳须分,春叶须嫩而上承,夏叶须浓而下俯,秋叶须带萧疏之态,冬叶须具苍老之形,风叶无一字之排,雨叶无人字之别。“七忌”“四宜”“八法”是郑板桥画竹叶技巧的高度总结,是对单片竹叶在不同情况下形态的归纳,对于后世画竹者来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寄情于竹

郑板桥的竹画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不仅仅是因为他画竹气韵生动、千姿百态,更在于郑板桥将自身的情感和对民生的关怀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其笔下的竹子蕴藏着郑板桥本人的精气神,是他本人的另类化身。“瘦劲孤高,其神也;豪迈凌云,其志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其品也。”他笔下的竹子是清癯的、孤傲的、坚韧不拔的,是充满斗志不畏强权的,是具有崇高气节的形象。郑板桥所画的竹,已经不仅仅是一竿普通的竹子了,而是郑板桥对人生丰富经历的情感宣泄,凝聚着郑板桥的信仰和人格。

十二年的为官经历,让郑板桥更加体察到民间的疾苦,在他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关爱民生的思想。这已经将传统文人画从表达个人情感提升到了家国情怀的高度。郑板桥对创作目的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写字作画也应当关注“立功天地,宁养生民”。郑板桥在其《衙斋听竹图》上题画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竹声萧萧,传到画家耳朵里却像是百姓疾苦之声,画家把对民生的关怀融入绘画创作,突破了传统竹画的立意界限。

四、结语

纵观郑板桥一生,其在画竹一道走得尤为长远,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竹画作品布局精妙,极具个人风格,堪称奇绝,所画之竹皆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在绘画理论方面,他开创性地提出“胸无成竹”的画竹理念,其画竹“三段论”对研究艺术创作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艺术思想上,他将传统文人画从局限个人情感、笔墨情趣的低层次表达提升到关注家国民生的高度。在绘画的表现方式上,郑板桥讲究写意,落笔自由随性;在画面布局上,郑板桥将“诗”“书”“画”完美地结合在一幅画面上,达到了以诗蕴画、以书入画的境界。郑板桥一生画竹,不断摸索和总结画竹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写在自己作品的题跋中,为后来者研究画竹提供了借鉴之法。

猜你喜欢
画竹题画竹枝
题画二首
郑板桥《题画兰竹石》?
画竹题诗
苏轼题画诗
苦竹
题画诗册页
高节临风(竹)
运动会开幕啦
胸有成竹
郑板桥画竹 治好肝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