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川
历代有很多文人善于画竹,著名的有北宋画家、苏轼的表兄兼好友文与可。他在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晨昏,他都仔细观察。即使这样,每次画竹之前,他都不急于动笔,而是在心中把竹子的形象孕育成熟了,好像见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一样,然后振笔直挥,追上他心中竹子的形象,就像地上的兔子刚跳起来,猛禽就飞扑下去,非常敏捷。
文与可画竹的时间很短,动笔之前“执笔熟视”的时间却很长。这个“熟”是仔细的意思。既然还没有画出来,那他在看什么呢?在“看”心中的竹子。他看的还不是一两竿竹子,更不是一两片竹叶,而是整个画幅。他要解决的是整幅画的布局,包括疏密、浓淡、远近、主次等,可以说,竹子在他心中活了,他的精神也注入在竹子上了。
苏轼由此受到启发,创造出成语“胸有成竹”,精辟地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再到表达这个艺術创作的过程。其中的“成”不是现成,而是完整。这个成语给人们的启发,就不局限于画竹了,而是现在比喻做事之前有充分准备,心中有谱;通盘考虑,整体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