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涛
对香港影人而言,合拍片是拓展市场的新契机,也意味着新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如何适应内地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如何表现历史、民族、国家等议题。
2022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新世纪以来,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成为“后九七时代”香港电影的一张新名片,也成为中国影坛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彼时两地联合制作的一系列戏曲片,以精良的制作和出众的艺术品质,引起了强烈反响。80年代之后,两地电影交流重启,内地庞大的市场、完备的电影体制以及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吸引香港影人返回内地拍片,并在90年代中期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潮。
90年代末,多种因素的交织使香港电影工业一度跌入谷底。2003年,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其中两项与电影产业相关: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可视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在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
这一协议的签署,为香港电影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助力其再度复兴。包括徐克、许鞍华、陈可辛、林超贤等在内的大批香港影人纷纷北上拍片。对香港影人而言,合拍片是拓展市场的新契机,但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如何适应内地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如何表现历史、民族、国家等议题。
《十月围城》(2009)追溯了香港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独特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但香港与内地的血脉联系始终不曾中断。港人的家国情怀在各个时期的电影作品中均有所体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绝代佳人》(1953)、《人海孤鸿》(1960)、《故园春梦》(1964)等为代表的影片,流露出感人至深的家国之思。即便是在商业制片体系下,香港影人仍然有能力在娱乐观众的同时,将家国主题融入影片,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影片。
进入新世纪后,在内地与香港电影产业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两地合拍片出现了新趋向,创作题材不再局限于武侠、警匪等商业类型,而是在保持其固有风格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融入内地电影的主流。它们或以新角度和风格讲述中国故事,或挖掘香港与内地的深层联系,在银幕上呈现出别样的家国情怀。
2009年底上映的《十月圍城》,即是一部将香港影人擅长的动作类型与家国情怀相结合的代表作品。电影追溯了香港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独特作用,表现了香港与内地勠力同心,共同致力于推翻满清统治的卓绝历程。孙中山先生曾于1906年10月15日莅临香港,但他这一天的活动,并未留下清晰的记录。史书上缺失的这一天,正是《十月围城》创作的出发点。在大历史背景真实可信的前提下,创作者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人物,突出表现了香港的仁人志士为支持革命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除了陈少白(梁家辉饰)等少数有据可查的历史人物之外,影片着重塑造了8位民间英雄,如戏班班主的女儿、沦落街头的乞丐、富家的仆人、出身少林寺的街头小贩等。这些人物不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常见的英雄,没有豪言壮语,也未必有革命的自觉,但在紧要关头却毅然挺身而出,为保护孙中山先生而付出生命。导演勾勒出这些小人物的平凡身世,细腻呈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动机,引领观众透过一则虚构的传奇进入恢宏的历史叙事,体味香港与内地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息息相通。《十月围城》没有把爱国、革命等宏大主题与人性、情感等因素相割裂,而是以朴素的手法缝合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影片所表达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主题,自然而然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左图:《一代宗师》(2013)剧照。 右图:《黄金时代》(2014)剧照。
作为香港“新浪潮”的主将之一,许鞍华在“前九七时代”的创作已体现出对国族、身份等议题的自觉。她近年执导的《黄金时代》(2014)等片深入挖掘香港与内地共同经历的历史与复杂的文化关联,较之《十月围城》,格局更为宏阔。
《黄金时代》以史诗格局和间离手法讲述了作家萧红短暂而绚烂的一生。她历经困顿流离,最终病逝香港,以此为切入点,许鞍华在影片中暗示了香港在中国抗战版图中的重要性。作为一部别样的历史题材影片,《黄金时代》进一步拓展了合拍片的视野。
深入探讨与现代中国历史相关的议题,是这一代香港导演的共同追求。以特立独行著称的王家卫也不例外。《一代宗师》(2013)是王家卫迄今为止耗时最久的一部影片,也是他首次在影片中展现个人命运与家国历史如何密切相连。通过描写宫羽田(王庆祥饰)、叶问(梁朝伟饰)、宫二(章子怡饰)等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他不但写出了武林在20世纪风云激荡中的衰落和瓦解,更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
左图:《红海行动》(2018)剧照。右图:《夺冠》(2020)海报。
《一代宗师》的主体部分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火频仍、民生凋敝的背景下,传统的功夫技艺不断边缘化。在叶问开馆授徒的过程中,香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从历史的角度看,功夫正是通过香港传向世界。与叶问形成对比的是,宫二的命运则是放弃她那一派的功夫技艺,至死也没有将八卦拳传授给他人,这也意味着,她的技艺会随着她一道湮灭。《一代宗师》强调了这样一个主题:如果不传向世界,功夫将会走向消亡。
在这部将商业性与作者特性完美融合的影片中,王家卫不仅描绘了“一代宗师”在大时代中的命运,而且以一个正在逝去的武林透视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剧变。主人公历经颠沛流离之后在香港落脚并开宗立派,这暗示了香港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其在中国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联络点、中转站的角色。
在“北上”导演中,陈可辛曾被称为最懂内地市场的香港导演。《如果·爱》(2005)在爱情题材中展开“北漂”群体的酸甜苦辣与艰辛打拼;《中国合伙人》(2013)在个人奋斗故事中穿插着时代转折的变奏;《夺冠》(2020)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2016年的奋斗史,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
《长津湖》(2021)海报。
近几年,构筑“大国崛起”时代的中国影像已成为合拍片的核心主题之一。林超贤导演的两部“行动”——《湄公河行动》(2016)与《红海行动》(2018),将带有主旋律气质的影片裹进飞车、枪战、动作等类型元素的框架,实现了港式商业手法与内地主流价值之间的对接。
2021年上映的《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部“中国战争片天花板”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共同监制并执导,精锐班底各展所长,碰撞出统一的叙事与美学追求,标志着香港与内地的合拍已进入“不分彼此”的新常态。
在可以预计的未来,通过与内地电影产业的深度融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将是香港电影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正如宫二在《一代宗师》里所说:“所谓的大时代,不过是一个选择。”身处中国社会及中国电影变革的大时代,如何抓住契机,再造香港电影的辉煌,就要看香港电影人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