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丽 程永军
摘 要:“十三五”以来,以国家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2018)为契机,具有交通物流枢纽优势的城市对加快发展枢纽经济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专项促进政策文件。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边沿海省份,拥有对接东北亚和沟通欧亚大陆桥的门户优势,大港口(海港、空港和内陆港)、大通道、大枢纽和自贸区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综合优势兼备,具有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本文基于枢纽经济发展新内涵、新特征,全面分析辽宁枢纽经济发展的条件与不足,对加快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枢纽经济;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物流;产业
本文索引:唐玲丽,程永军.<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12):-02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6(b)--03
长期以来,辽宁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国际大物流通道和国家交通物流枢纽布局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进入新时代,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如何借助传统优势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数字化、规模化运行新体系、重构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培育全省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意义重大。
1 枢纽经济的新认识与国内发展新实践
枢纽经济是基于大型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其动力在于利用大型综合运输枢纽的优良区位、强大的中转功能、巨大的空间容量和高效的配套设施,借助经济要素资源聚集平台,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客流等要素流动和重组,从而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产业(企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化区域经济新格局。
1.1 对枢纽经济及其高质量发展的新认识
枢纽经济发展脉络与阶段性特征比较清晰。2008—2017年为枢纽经济发展的初期探索阶段,产业由沿海布局逐步转向内陆,产业运行方式变革加快枢纽经济形成,其显著特征表现为内陆地区产业布局空间重构加快,内陆港、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多式联运枢纽等基础设施布局调整优化加快。其间,成都、西安、重庆、武汉等交通枢纽城市由于枢纽经济起步较早,率先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其核心驱动力是强大的国内市场牵引的产业布局和服务组织的空间重构。2018年,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为标志,国家正式划分了六大类127个城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正式启动国际性枢纽经济增长极建设,明确将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进入“十四五”规划期,枢纽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网络枢纽向枢纽网络、实体枢纽向组织枢纽、交通枢纽向物流枢纽、区域枢纽向国际枢纽和沿海枢纽向内陆枢纽“五个转变”。
1.2 围绕枢纽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及地方实践
在交通强国战略引领下,政策推动与地方实践双重助推下,我国枢纽经济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交通强国战略,明确“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等重点任务。交通运输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则明确要实施“智慧枢纽”建设,推进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升级,引导建设绿色智慧货运枢纽和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和智能化升级等。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围绕大宗商品、生产、消费、绿色、国际和应急物流六大领域进一步明确任务与方向;商务部等9部门出台了关于《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优化商贸物流网络布局,加强与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及国家物流枢纽衔接,加快提高全国性、区域性商贸物流节点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等主要任务,对各地加快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了系统性政策导向。河南省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2 辽宁发展枢纽经济的基础条件及不足
2.1 辽宁发展枢纽经济的基础条件
(1)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为发展枢纽经济提供良好的基础。辽宁省地处“一带一路”与东北亚区域的重要节点,是经济发展的黄金纬度带和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也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唯一的陆海双重门户。辽宁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隔江相望,與俄罗斯、蒙古空间临近;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是京津的经济辐射区。发展枢纽经济和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2)完善的交通与物流基础设施为发展枢纽经济提供支撑。2021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627公里,高速铁路2108公里,位列全国第五。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31公里,位列全国第21。“辽满欧”“辽蒙欧”和“辽海欧”综合运输通道开通运营,实现市级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市县二级以上客运站全覆盖。辽宁是国家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大连港、营口港获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43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41个,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173条。民用运输机场达到8个、通用航空机场13个。
(3)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地位为发展枢纽经济提供大量服务需求。辽宁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省份。经过多年培育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辽宁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分工,引进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中韩(沈阳)创新产业园、中英(大连)先进制造产业园等科技创新合作园区,引进华晨宝马沈阳三工厂等高端产能合作项目。平台和项目落地,为发展枢纽经济提供大量服务需求。
(4)政策叠加为发展枢纽经济提供了多重发展机遇。2018年《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发布以来,辽宁省沈阳、大连、营口、丹东等城市先后多次被确定为陆港型、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沈阳、大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发挥大连港国际枢纽海港作用,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同时,辽宁作为交通强国第一批试点省份,全省在推进综合立体多式联运走廊和提高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营口)等主轴物流通道通行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2.2 辽宁枢纽经济发展存在短板与不足
总体来看,枢纽经济发展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市级层面,都没有受到特别重视。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各类枢纽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强,尚未形成各种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经济。同重庆、成都、郑州、西安等内陆枢纽经济型城市相比,沈阳尚未形成枢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难以吸引相关产业要素的快速集聚、资金融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大连作为东北亚航运中心的龙头作用对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陆海统筹方面存在差距;物流成本依然较高,全省物流以公路物流为主,占货运量77%,货运周转量45.9%,水运和铁路运输所占比重较少;智慧物流技术和信息化应用尚未普及,难以形成高效互联的枢纽网络;已有保税物流园区和内陆港优化布局有待统筹规划,枢纽经济发展的服务业基础缺乏,枢纽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3 辽宁加快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聚焦枢纽经济发展系统性和全面性,做好顶层设计
全面梳理辽宁枢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与短板弱项,充分做好基础研究支撑和公共政策设计等工作。一是突出省级层面在枢纽经济发展中的统筹作用,成立省级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加强枢纽经济顶层设计,做好促进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二是加深对枢纽经济新模式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强化社会物流统计工作,研判物流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提高对物流业运行的总体研判、评估预测和精准施策。三是按照国家政策导向,推动实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枢纽偏好型产业培育等专项行动,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交通枢纽集聚布局。
3.2 把握各类枢纽经济特征与城市关系,加强分类施策
深入分析陆港型、边境口岸型、港口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各类枢纽城市发展特征与周边地区、交通物流发展互动关系,形成功能层次既有机统一又相互补充的枢纽集群,赋能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推进精准定位,分类施策。沈阳、大连着重发展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枢纽,完善枢纽功能,提高枢纽能级,以物流带产业、以枢纽聚产业,培育高铁、临空、临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枢纽经济开放合作,进一步推动沈阳、大连国际枢纽建设,推进开放型枢纽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大连、营口着重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多式联運衔接“一带一路”通道,建议由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布局临港产业集聚区,共同构建联通内外、交织成网、高效便捷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作体系,融入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对接国内国际航线及港口集中运输网络。推动丹东边境口岸型枢纽城市建设,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轻工纺织、仪器仪表制造、商贸物流、旅游康养等产业,打造沿边口岸物流枢纽和中朝交流合作重要基地。围绕各地市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产城发展和空间布局等,统筹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空间。妥善处理枢纽设施、枢纽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实现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的“多规合一”,确保枢纽经济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3.3 融入服务枢纽经济发展新格局,建设跨境物流网络
加快陆上和海上物流通道建设,构建面向东北亚的“双循环”跨境物流网络。一是强化枢纽体系建设,提升枢纽节点服务功能。面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班列重要节点城市和东北亚地区全面布局建设海外仓。二是完善跨境运输组织模式,重点推进产业园区专用铁路线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国际陆港,推进多式联运实质性发展,整合省域内中欧班列资源,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三是推进《共建共享沈阳中欧班列战略合作协议》落地,打造“干支结合、枢纽集散”国际物流集疏运网络体系,加强沈阳都市圈沈阳同鞍抚本阜辽铁等城市共同构建沈阳中欧班列省内物流支线体系,加强省内货物资源的有效衔接,推进货物集疏运合作。
3.4 加快枢纽经济与产业链融合,构建枢纽型产业体系
加快枢纽经济与本地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着力发展空港经济、陆港经济、口岸经济。发挥辽中南城市群、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优势,围绕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链打造和产业集群培育,强化国家物流枢纽与区域辐射的产业园区供应链合作,建设枢纽型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阜新、朝阳与京津冀毗邻区位交通优势,打造辽西高铁枢纽经济圈,依托高铁枢纽区位优势,布局制造物流园、商贸商务园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园,在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增长点。推进鞍山内陆港建设,打造钢铁等大宗商品特色枢纽经济。依托沈阳陆港型枢纽,培育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等特色新兴产业,形成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智慧型枢纽经济新业态。深入推进《辽宁省现代物流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实施,加快全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地,发展壮大产业链供应链“链主”、打造“链群”、打通“链点”,提升全省现代物流链发展水平,建立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3.5 把握全球价值链关键环节,建设枢纽经济服务平台
围绕创新要素、战略主体、功能平台进行顶层设计,建设一批新型贸易、专业服务、航运服务、供应链管理、科技金融、线上展览等服务平台,把握全球价值链战略环节和关键环节,强化“枢纽+平台”建设。一是搭建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和运营平台。高标准布局建设现代化物流枢纽,以物流枢纽城市铁路港、空港、海港、保税物流中心、物流产业园区为重点,搭建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和运营平台。二是加快建设交通和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集成应用,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多领域信息平台数据。探索建立智慧交通产业服务平台。创新“互联网+”交通枢纽新模式,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构建相互协作的网络,整合区域客货运场站、运输车辆和信息资源,探索建立智慧交通产业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贺兴东,汪鸣.枢纽经济发展趋势与实现路径[J].中国经济报告,2021(5):5-10.
郭潇潇,汪传雷,钱文俊,等.安徽物流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探究[J].中国市场,2021(4):162-164.
刘伟.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的枢纽经济发展思路与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21(1):4-7.
李连成,李名良.中国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经济报告,2021(5):11-17.
郭玲玲.河南枢纽经济发展的成效、短板与对策[J].经济观察,2019(1):37-40.
祁蔚茹,杨洋.西安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4):179-180.
张琦,李同昇,宋琼.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经济地理学解析:机遇、挑战与对策[J].区域发展,2019(3):105-108.
赵伟伟.枢纽经济及其发展机制:以中国交通枢纽经济为例[J].人文地理,2022(3):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