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体制改革,推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顺利完成。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复杂,将多项政策相互配合实施,尤其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简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现状,并提出适应客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加强国债管理并优化国债结构、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完善各项制度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四种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本文索引:黄塨宇.<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12):-024.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6(b)--03
我国实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其中,财政政策是国家从稳定经济需求出发,采取财政收支规模、财政收支结构、财政体制、税收制度等政策,对社会总供求作出适当调整,确保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稳定状态。货币政策是国家借助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达到对货币供求的调节目的,确保宏观经济目标顺利实现。两大政策在调节范围、目标侧重点、作用方式及调节途径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需注重协调配合,为我国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现状
1.1 改革开放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情况
1979—1992年,我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存在着供给缺乏的现象。长时间以来,很难满足社会对资金方面的要求,如何与社会整体供给需求相符,是该阶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关键。该阶段两大政策基本上以“松”为主,进行扩张性政策协调搭配。
1993—1996年,我国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在微观主体活跃度方面有了巨大提高,国内市场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受到有效供给缺乏的限制,经济若是过热,導致通货膨胀的风险不断上升。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国主要采取两大政策“双紧”的调控手段,在紧缩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节约了财政资金,不用大量发行国债,保证财政赤字和货币投放总量始终处于合理范围内,这是政策协调的主要目标。此外,经济制度改革为两大政策同时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如税制、分税制等内容的调整与优化,确保公共财政获得条件,此后货币政策将独立执行,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
1997—2002年,国内经济增长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以往的资源约束型被需求约束型取代,但同样遇到了有效需求缺乏的问题。在此阶段,每过一段时间经济增长幅度将放缓,在金融危机中消费端出现了不足的问题,物价长期偏低,投资力度减弱,越来越多的人面临下岗危机,呈现较多通货紧缩迹象,针对这些不良经济局面,两大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化为“双松”。我国在增发国债后,通过吸引资金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该阶段实施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方法。货币政策通过对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调低,解决货币供应需求,在整体上体现“稳健”的原则。
2003—2008年,我国经济经历了多次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整体上为“双松”和“双紧”搭配政策交替使用。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在控制经济总量上体现效用,且在一些新兴行业上也能协调配合,具体来说可以控制利息税,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消除流动性现象,也通过对特殊国债的发行实现目标。
1.2 2009年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现状
2009年至今,我国主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是提质增效,而稳健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灵活适度等。2008年后,政府出台了很多经济刺激政策,虽然在后续发展中产生了很多副作用与遗漏问题,但对我国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产生了效果,也成功完成了经济复苏。仅一年后,国内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局面消费价格指数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提高,GDP增速为10.64%,与2009年相比增加1.24%。2009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货币政策上体现稳健的特点,且结合国内形势不断完善具体的内容,让经济整体上发展更加稳健。在这个阶段,政府部门对各种税费进行了适当降低,“去杠杆”转变为“稳杠杆”。表1为2010—2020年我国历次宏观调控政策下主要经济指标的运行情况。
这个时期两大政策的特点,通过协调配合控制着经济走势:第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了促进作用。2015年以后,我国进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背景下,两大政策推动着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财政政策主要是为特定产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解决落后的产能问题,实现税费的有效减少。而货币政策主要将普惠金融提供给农村农业农民、中小企业等,在信贷上给予适当优惠,落实降息降准等措施[1]。第二,解决系统性金融风险。由分析财政政策具体内容与举措可知,重点是管控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在货币政策方面,制定了《存款保险条例》,既解决了金融风险问题,又保证了金融的稳定性。第三,为疫情后复工复产提供助力,帮助中小企业减轻负担。2020年,疫情下中小企业面临复工复产困难的问题,城镇失业率增加,两大政策协同发力,在疫情防控与恢复经济活力上发挥着巨大作用。财政政策中赤字率在3.5个百分点以上,结合疫情推出专门的国债,既让地方债务持续性提高,又在减少税费上增加了力度[2]。企业既能够延长税款缴纳时间,又能在财政上获得贴息,从而在疫情中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在货币政策方面,对各种政策工具的利率进行调低,在资金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让市场的流动性增强。
1.3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经验分析
第一,由分析两大政策协调配合机制可知,重点是对市场进行有力调控。对现有公共财政框架来说,财政政策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从政府投资性支出发展采取公债、税收、转移性支付等手段。随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推进,货币政策执行过程除了进行传统信贷控制外,还表现出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征。
第二,由分析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效果可知,财政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弱,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强。改革开放后,国内以财政政策为主,在宏观上加强调控,此时货币政策发挥的效果不显著。金融体系成熟后,货币政策重点加强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从而给货币供应量带来影响,尤其是分税制实施后,财政政策不再占据主导位置,而是货币政策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前后,货币政策在大量政策协调配合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第三,在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过程中,要提高对总需求管理的关注度,确保在整体上让经济总量始终处于预期水平。结合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可知,在封闭体系下的自由利率基础上,两大政策在共同作用中让整体需求维持着最好的状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成熟的金融体系,直接影响着最终政策选择的效果。而在国内,不仅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还需要消除体制转轨中的障碍,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来说,在整体需求管控上较为单一。从长远角度来看,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重视不断调整金融体系,确保真正适应开放的经济环境。为顺利完成结构性改革,需要在供给管理上加大力度,确保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可以顺利实现。
2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对策建议
2.1 适应客观经济形势发展需求
分析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可知,主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在中国经济各个发展阶段,考虑到实际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存在差异,获得的政策发挥作用也不一样。若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财政政策通常会提高收入、降低开支,避免社会整体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在货币政策上体现紧缩性特点,可以解决这些问题[3]。如此一来,可以让国内经济在发展中始终趋于稳定状态,这个时期要重点关注货币政策,但也要发挥财政政策的辅助效果。若是经济陷入了低迷状态,通过实行货币政策,让信贷资金流向获得正确引导,达到逐步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并借助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拉动经济增长。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前者能在经济萧条后产生催化作用,而后者在经济过热时期起缓冲作用,使用两大政策须做到有所区分并配合使用,从而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需求。
2.2 关注国债管理,完善国债结构
要想进一步增加国债发行量,且在成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就需要在持有者结构上加大调整力度。第一,商业银行应增加持债的比重。结合国有银行购买国债的情况,尽快调整或取消其中一些限制性规定,确保商业银行可以顺利进入国债市场。第二,对结构投资者群体结构进行优化,避免国债市场被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垄断,在国有持债结构中体现机构投资者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降低筹资中的投入,发挥国债市场的调节作用。第三,推动国债投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重点是让保险行业、个体投资者及社会组织等作用体现出来,使国债市场发展得更具有深度与广度[4]。要想在经济调控中发挥国债作用,就应该关注短期国债供给,不能过多发行中长期国债,这样其流动性才能变得更强,尽快完成变现,从而优化国债结构,获得多样化的国债品种,并有利于偿债风险得到控制。此外,要引导国债投资向民生等方面流入,并對国债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达到利率市场化目标,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国债利率机制的作用。
2.3 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
第一,确定政策性金融框架与定位,有效控制财政投资方向。为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要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界限确定下来,其中前者要涵盖薄弱领域与弱势产业,要加大投资与扶持的力度[5]。政策性金融机构要逐步从竞争性行业与领域退出,根据职责与权限可知,在投资方面要保证社会公平,并将国家战略意图落到实处。第二,实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为达到政策性与市场性等目标,投资风险性通常会超过商业险金融机构,需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使资金不再面临安全问题,其中的风险需要多个部门与企业共同承担[6]。由于风险与收益并存,要有专门的收益共享机制,政府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政策性亏损进行补偿。第三,将民间资本吸引进来,让投资主体不再单一化。对一些竞争力不大的产业,要转变传统政府进行投资的局面,让社会上的资本得到充分利用。
2.4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财政管理
关键是对预算制度、国债发行管理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的完善与落实,减轻央行货币政策受到财政存款季节性变化的对冲。为了实现国库单一账户的调整,让财政资金在缴存中能够集中进行,让国库财政存款与资金都能够大幅度增加,并将国库中统一归集一般的财政性收入[7]。财政部门要严格管理财政性资金,并与中央银行、税收部门、非税收部门、预算支出单位等部门和单位加强联系,对国库现金流作出准确预测,确保库存现金能够解决各项支出的需求,能够以安全与剩余为基础,确保多余资金能够用于投资,缓解货币政策受到财政资金的对冲,保证财政资金的效益与效率实现提高。
3 结语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政府需不断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结构,完善社会民生与各地基础设施,并减少对大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很难在短时间内影响较大范围的资金流动,因此需要与财政政策加强配合,确保两大政策可以有效发挥作用。此外,也要实行其他经济政策,有效解决国内外贸易、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姬晓晨.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与协调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74-175.
侯胜洪,徐刚,马玉珊,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研究[J].华北金融,2017(12):14-18.
王丽.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19(7):37.
魏琪.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J].财政科学,2020(7):147-153.
朱军,李建强,张淑翠.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理论综述与展望[J].金融评论,2019,11(4):43-53.
陈喆.不同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模式的宏观经济效应[J].武汉金融,2019(9):8-19.
王璟谛,李丽珍.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协整VAR模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18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