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数字经济迅速一跃成为现代化主要经济形态,而数字农业发展与乡村建设是“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共同发展指向。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涉农数字经济人才是支撑与创新数字化农业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奠基者。由此如何培养优秀的复合型涉农数字经济人才,是各省市发展数字化农业应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以佛山为案例,研究目前培养涉农数字经济人才存在的关卡与如何克难攻关的对策,以期为各省市乡村全面振兴、数字化农业经济源源不断输送数字化“新农人”提供创新型思路。
关键词:数字农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主流经济形态,据有关统计,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39.8%[1]。随着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农业发展迎来新时代。数字农业是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遥感技术、自动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等数字技术信息与农学、地理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与运营的新农业发展形态[2]。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涉农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佛山涉农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现状
十四五规划提出后,广东省作为全国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纲要的前沿省份,在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数字农业发展、数字人才培育方面做出了积极部署与建设,也为广州、汕头、佛山等多个城市数字农业基建引航开路。佛山正处于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风口处,在涉农数字经济基建以及人才培育上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努力。
(一)建设数字农业人才培育载体
涉农数字经纪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数字农业载体的环境与资源支持,佛山积极响应广东省数字农业发展的号召,连片建设了千亩、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招商引资在省内落地了8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现有55个省级专业镇(村)、5个国家级专业村。同时佛山政府引进培育一批跨境农产品电商企业,打造RCEP农业贸易基地和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努力建设农业产业链整合服务平台,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佛山三水区还建设有以碧桂园万亩数字农业示范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综合农业示范基地,以发展重点项目示范和技术引领带动数字农业发展效能。这些数字农业产业、基地、企业、乡村等多样化载体形式的投建都为涉农数字经济人才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
(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模式的初步探索
目前佛山市“互联网+农民”的培育模式正在健全阶段,也建立了市培训学校+区级培训分校+培训基地的三级培训体系,将新农民培训方向分为认定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以及创新引领型。就农村电商人才培育,采取了“集中授课+参观学习+交流对接+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为农村本土应用型人才培育提供了参考。截止2020末,佛山市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7.36万人,电商经营型与专业技能型人才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人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而针对于涉农数字经济人才的培训体系与模式都正处于摸索阶段,围绕数字农业设备、技术、管理、运营模式以及各个环节所需的数字服务类工种,都需要不断细化与健全培训内容、培训师资以及培训模式,来为佛山数字经济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到某些领域“领跑”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
二、佛山涉农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数字技术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高质量增长。然而涉农数字经济人才供需不匹配妨碍了数字技术向农业的渗透,致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数字技术和数字服务的需求需求低,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进程缓慢。
(一)培养目标不明晰,数字农业的认知有待加强
目前各大高校、企业、产业园区以及部分城镇县级政府对于数字农业以及涉农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认知不够深入,认为数字农业就是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具体只体现在农村电商模式的发展上,而忽视数字科技对于电商农业的支持以及农产品种植、加工效率、质量的智能化影响。而数字产业发展对人才专业性、复合性和实用性水平的要求较高,同时还需具人才备全局视角、战略思维、深度分析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同时涉农数字经济人才还存在一二三四阶层培养的差异性问题,高端人才、生产一线人才、管理型人才等需要不同组织机构来分别培育,但是因为对于不同阶層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重点和所需具备的复合型素养认知不到位,也容易导致培养目标出现偏离或者模糊的情况。
(二)课程内容滞后,供需不匹配
数字经济发展是被新技术与新产业的更新迭代所驱动的,使得数字产业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而目前佛山涉农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内容还存在一定的滞后与浅层性,特别是高端农业数字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等培养还尚待提升,由此导致数字人才特别是高端数字人才供应不足。据相关统计,全球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共有367所,而我国不到30所,培养的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数字企业用人需求[4]。另一部分院校则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条件不足,双师型资源薄弱,实践项目开展机会较少,校企合作也不够深入,从而导致人才专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上存在不对口、不匹配的问题。
(三)培养模式有待创新,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佛山关于涉农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较为常见的就是校企合作、产业园创业孵化、电商农民培训体系。而涉农产业链的各利益主体仍旧存在人才培养“脱钩”的问题,各利益方合作不紧密、程度也不深入,比如城乡之间、农村区域之间、先行企业与一般企业或农民个体经济或创业型企业之间存在较大“梯度差,就人才培养的分工、目标、内容、输入输送渠道都不够细化与明确,导致关于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压力全部集中于高校与先行企业身上。
三、佛山涉农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对策探究
结合数字农业的不同细分行业特点和生产环节特点,对涉农经济人才培养方式、目标和内容进行适应性创新,推动掌握涉农数字经济技能的人才参与农业生产或农业服务,并使农业劳动力获得与其文化水平相称的数字经济技能,从而实现涉农数字经济人才的供求匹配。
(一)清晰培养目标,加强对数字农业的认知
各大高校、企业、产业园区以及部分城镇县级政府对于数字农业以及涉农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要深化认知,明确为数字农业输送一批懂技术、会实操、有战略性眼光、创新性思维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分工明确的融入到数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各个岗位中去。综合来看,新媒体、平台运营、内容营销、电商大数据分析、数据治理、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在未来几年中将持续大幅增加。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数据处理能力、数字营销能力等将成为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因此各高校以及各利益主体应当明确未来数字农业发展所需人才类型与素质要求,并依此来明晰各自相应的培养目标。
(二)更新课程内容,促进供需平衡
课程体系是高效高质教学的基础,只有课程资源有针对性且时代性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把握教学方向,不断驱向最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基准要围绕立体化、针对性、特色化来构建,不能扁平化、单一化、同质化。佛山本土科技类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投入到农业数字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的完善上,来为本地数字农业输送高端数字经济人才。学校应当围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开设专门的数字经济技术专业与应用学科,比如区块链技术应用、Python程序设计、数据库搭建、Python大数据分析、互联网+运营管理、数字经济概论、相关综合实训等。此外涉农数字产业还是融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法学、心理学和现代物流等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且具有鲜明的实践创新特色,需从更高层面进行较为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及实践项目设计。
(三)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细化人才培育层级
1、“政企行校”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政府应当为校企产教融合搭建平台、给与政策支持,也可以联合数字农业经濟相关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联合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创新产业园区,来为当地高校培育高端涉农数字经济人才提供实训、创业、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模式,让政企行校的联结性更加紧密,让人才输入、输入渠道更加通畅。比如禅城区政府已经和华为、腾讯云、阿里云、36氪等26家企业签订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的合作项目协议,也正式授牌启动了佛山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实验特色基地和软件产业园。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也会围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政企行校各方会建立更紧密的人才培育合作。
2、大学院所+合作组织的人才分层培训模式
大学院所分有普通本科高校、民办高校、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学校等,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层级都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院校要立足于本校特色化教育资源和培养目标,和当地企业建立针对性产教融合模式,从而构建出佛山特色化的涉农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梯度。比如普通本科高校就数字农业经济专业应当设置两个方向的培养目标,一方面需要培养以就业为优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一类人才就需要通过与当地龙头企业建立“双师型”合作培育模式,提供实训基地、产业园区、实习岗位、技能竞赛等资源与机会给学生进行技术操练、复合型素养提升,获得更多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来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需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对于涉农数字技术的研发、改进与创新,以及对数字农业发展方向、数字农业经营管理等学术化研究类人才,则需要与企业数字农业技术、产业、经营管理等业务建立更深入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而高职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与当地企业可以建立订单式合作培育机制,对数字农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应当多投入教学资源与条件。
3、对农户的培育模式创新
对农户的培育模式创新可以分为四种,即(1)基地+农户的项目推动型模式。即号召各个片区农业基地对农户开展智能化农机、遥感设备、物联设备、智慧管理软件的操作培训,让农户能够依托基地的数字农业产品、技术资源来边学边练,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和AI辅助农田管理技术,并利用其创造经济价值,满足基地高效种植与生产的订单需求;(2)园区+公司+农户的园区带动型模式。即由当地龙头企业来牵头建设农业园区或者投资农户园区,来要求农户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生产流程、技术设备、厂房规格等来进行种植与生产,企业会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管理指导与生产标准的检查检验,实现标准化、数字化培训与管理一体化的目的;(3)数字农业产业链融合的农户能力提升模式。全面整合农产品上下游数据信息资源,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运用,开展基于育种、种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监管等全产业链的数据化应用建设,对农户进行全数据化、数字化的培训,以此来充分适应挖掘高效数字农业全产业链的健全需求;(4)农业工人培育的产业依托型模式。佛山各市区县级政府应当多加鼓励农业产业园区的建立,招商引资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制造业、种植业等进驻农村,招募新型农业的“产业工人”来就业,既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也可以不断提升农业工人的数字化技术操作水平,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双赢培育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单一的培养主体与模式会导致涉农数字经济人才的红利难以向下辐射,也很难带动农村与普通农户创造数字农业经济价值。因此各个城区、各个层级主体都需要紧密合作,充分挖掘与共享人才培养资源,同时明确培养目标,来为数字农业产业输送各个阶层、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涉农数字经济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琳.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22(09):113-120.
[2]李丽君.智慧农机在数字农业发展应用中的“润果”模式探索[J].当代农村财经,2022(10):15-19.
[3]刘晓萍,杨梦洁,韩树宇.数字赋能河南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10):21-23.
作者简介:张令佳(1994—),女,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人,广州工商学院会计学院,经济师,硕士学位,专业: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