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巍
随着“双减”政策的施行,不仅减缓了各学科的“内卷”现象,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让教育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而言,更要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理念,充分展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包括领域众多,不单纯是美术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探究各学科特点,多学科融合。美术教学结合了文学、艺术、科学和数学等各学科,通过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各学科之间更紧密联系,更有利于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双减”政策下的学科融合又将碰撞出哪些教育火花呢?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究。
一、美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长河中,书与画是相辅相成存在的。元代画家赵孟頫曾提出“书画同源”,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书与画,同质而异体也。 “书配画、诗配画”,一直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正是文学与艺术之间的碰撞,将语文学科中的文化底蕴融入到美术当中,让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文化性。小学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开展,低年级段小学生(1-2年级):学说“画”,说一说你看到画面当中有什么,他们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看图说话”利于低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中年级段小学生(3-4年级):“以画写话”,因为到了三年级语文学科有作文,以绘画为载体,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书写能力。高年级段小学生(5-6年级):“诗、词配画”,可以培养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唐代杰出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语文课上,教师会对这首古诗进行讲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内心深处对春天无限的热爱之情。诗中“碧玉”意为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绿丝绦(tāo)”意为用绿色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诗中有对场景的描述,既然是春天,那就要有春天的色彩,教师讲授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条来,绿色的柳树、蜿蜒的河岸、五彩斑斓的花、翩飞的燕子、连绵的山川……教师通过配画带给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绘画记忆法”学古诗的同时,提升了语文素养。
再如小学语文三年级《续写故事》一课,根据漫画把后面的故事写出来。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三年级美术《连环画》一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故事连环画《勇敢的小蝌蚪》,最后一页留出空白区域,让同学们画出后面的故事。鼓励学生大胆绘画、敢于想象。把文字图像化,通过画面写出文字,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在提升同学们绘画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二、美术与音乐学科之间的融合
音乐与美术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两大学科。从理论上来说,它們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前者通过声音抒发人们的听觉感官,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抒发人们的视觉感官。但是在艺术创作中两者是不分家的,我们经常会说这首乐曲像一幅美丽的画。音乐是美术学科的协奏曲,很多人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将音乐和美术融合在一起,一动一静,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比如《会动的线条》一课,教师会这样说:“同学们请紧上双眼,聆听这段音乐,用线条把这段音乐的起伏感受画出来……”当音乐节奏快时,同学们的线条也跟着密集,当节奏舒缓时,线条也缓缓地舒展开来。同学们进行艺术创作时,聆听着优美的音乐,在画纸上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
把音乐融入到美术课堂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更具感染力。比如在美术课导入环节,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以音乐带动学生听觉感官,从而刺激视觉联动。另外,在美术教学中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增添教学氛围,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不仅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都喜欢聆听音乐,虽然小学阶段学生课堂专注力时间较短,但在音乐的熏陶下可以延长学生的专注力。在国画课中,除了欣赏老师的范画,还可以选用一些比较复古的音乐,比如扬琴、古筝等乐曲,把学生带到古典的悠远的意境中去,有利于对国画赋予更深的体会。同时,在艺术实践中播放合适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愉快、放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绘画技能,并且让课堂氛围生动而热烈。学生大胆想象,创作的灵感源源不断。思维的火花在音乐的律动中点燃,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起他们的兴趣,让课堂氛围更活跃。美术与音乐的双重组合,多层次、多角度转换和互通,为学生搭建了审美的阶梯,引导他们将美术的色彩、线条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紧密结合。在耳听音乐、心驰四方的同时,手执画笔呈现出有“声”有“色”的画面。
三、美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究世界的兴趣。小学科学课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生物、物理、地理和化学等各学科知识。美术与科学知识的融合,提升美术学科趣味性的同时,也探究了背后的科学性。比如小学美术《爬绳玩具》一课,根据美术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为手工课,教师讲授利用生活中废旧的纸盒、矿泉水瓶、纸筒等物品进行创作。分步骤进行:教师演示,学生制作(欣赏—制作—装饰),最后同学们思考玩具的爬升原理。这就涉及科学知识了,纸筒、绳子如何爬升?同学们集体思考总结:地心引力、张合力、推力、摩擦力……同学们展开头脑风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在玩中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提升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再如小学美术《长呀长》一课,通过观察、体验,画出种子从种植到发芽再到长大的过程。为了便于同学们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本课采用沉浸式体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融合科学知识,了解种子的种类、习性等相关知识。与科学教师沟通好,第一课时:科学课,欣赏各种各样的种子、了解种子的结构、观察不同种子的生长周期、从种子到长大之后的样子等知识。第二课时:科学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进行种植。教师讲授种植种子的方法,同学们亲手种下种子。第三课时:美术课,绘制周期表。把种子生长过程画下来,标记好时间和种子生长状态。这个过程虽然需要漫长的等待,但是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观察能力,还收获了快乐与喜悦。
四、美术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融合
提及数学,总感觉和美术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是艺术学科,一个是理科。其实在我们绘画时用的线条、图形等不都是数学语言吗?小学美术《各种各样的形》一课,利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拼贴画,所以美术和数学也是可以进行融合的。比如美术课程《美术中的比例关系》一课,本课介绍了什么是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利用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把0.618小数转化为分数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如:3/5;5/8;8/12,凡是接近这些数值的,这个比例就比较富有美感。同学们可以拿起直尺,测量一下身边的物品,书本、课桌等,计算一下它们的数值是否接近0.618。欣赏素材巴黎圣母院、索菲亚大教堂等优秀作品,测量它们的比例关系。其中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最有代表性,画面当中讲究的比例关系是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画面景物之间远近、高低的空间关系及相互比衬的大小、宽窄结构比例关系,对自然景观的理解、观察及对数学的应用,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画中的右下角有一队人马,四头骡马载物艰难跋涉,衬托着大山的雄伟,这种对人孤独渺小意境的表达,在宋代就已经达到了极致。最后同学们可以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剪贴一个比例和谐的花瓶进行装饰。还可以将教室场景比例还原到纸上,利用直尺、圆规等数学工具绘画出对应比例的画稿。在绘画中,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理解了数学概念并且还可以应用在美术课中,欣赏的同时也自己动动手尝试一下。在数学思维的加持下,绘画作品将会更加精细。
总之,“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更需要吸收语文、科学、音乐、数学及其他基础学科的养分,相互共生,相互融合,将诸多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融汇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在我们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开发多种融合方式,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明确教学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术教学才更有意义,我们的美术课堂多元交融才更能凸显生命力,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提高美育涵养与综合素养。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新区吉大慧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