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兰州交通大学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于2020年12月召开了兰州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兰州交通大学社科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甘肃省社科联的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校内外社科研究力量融合互动平台的作用,激发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广大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工作活力。
兰州交通大学社科联引导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立足甘肃省和学校实际,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扎根陇原大地,凝练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工作。2021年,兰州交通大学共获批立项纵向社科类项目33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2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8项;获甘肃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获聘兰州市社科院聘任特约研究员4人;向甘肃省社科规划办上报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党史党建类研究成果50项;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280余篇。
重视政治引领是兰州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首要特点。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兰州交通大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曹富雄教授主持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及其前沿问题研究》,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呈现出的特定历史逻辑、理论建构及其前沿问题,诠释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理论特色、民族气派、时代风格。钱勇生教授的《“一校一品”红色基因传承方法路径研究》,结合近年来开展的红色基因传承行动主题教育,阐述了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是兰州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特征。兰州交通大学是一所铁路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广大教师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够结合学校特色,重视交通运输优势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如王久梗教授主持编制的《甘肃省“十四五”通道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基础、总体思路、重点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5个部分,系统分析了“十三五”以来甘肃省通道物流产业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贯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下的甘肃省通道物流产业发展路径和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对“十四五”期间甘肃全省通道物流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指导作用。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兰州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显著风格。管兰生教授的染缬艺术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兰州交通大学入选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实施高校以来,秉承“传统工艺走入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入传统工艺”的研培计划宗旨和“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目标任务,已成功举办5期丝绸之路染缬研修班,受训学员已超百人,遍布全国各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重视决策咨询是兰州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鲜明特色。王月菊老师的《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研究》得到省级领导批示,入选甘肃省社科规划办编印的《咨政建言》。金梅教授从建立甘肃、青海两省高位沟通合作机制、拓展红古区发展空间、争取甘青区域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电价实行“同区同价”、做大做强红古区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4个方面,提出了“把甘青区域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建成兰西城市群标杆”的建议,被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主办的《甘肃信息决策参考》(第301期)头条所刊登。
面对新征程和新任务,兰州交通大学社科联牢记初心使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持续加强理论阐释,创新发展思路,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