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海龙(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农牧和科技局畜牧业工作站)
近年来,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调整与完善,畜牧养殖业也得到稳定发展,养殖业越来越向着集约化、标准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在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畜禽品种或种群遗传资源性能在畜牧业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品系或种群,才能使畜牧业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效益。但在进行畜禽品种改良工作时,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养殖经验,遵循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不断运用新技术对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加大创新和科技研发力度,提高畜牧养殖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种业振兴”。
1.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在市场经济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人们已由原来的“吃饱”“吃得上”变为现在的“吃好”“吃得健康”。科技赋能畜牧业是养殖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目前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重点应是重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优化畜禽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充分发挥某些畜禽产品的优势。优良畜禽品种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学技术人员在畜禽繁殖与改良工作中可以利用三大遗传定律(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定律),人为地将某些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培育出新品种;利用数量遗传学技术对畜禽经济性状加以改进,使其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显著提升畜牧业的产量和质量,推动我国畜牧业向可持续、高质量方向发展。
2.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由于消费者对畜禽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改良畜禽品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目前国内畜牧产业发展迅速,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因此,在国内畜牧业逐步发展过程中,许多养殖企业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为了适应养殖地区的生产条件,许多养殖企业、科研院校都相继开展了畜禽育种和改良工作,一些抗病性好、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稳定的畜禽品种被培育出来,以促进畜禽品种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相关企业、高校和研究所还积极开发利用新技术,开展畜禽品种改良研究,通过杂交、人工授精等常用的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和抗病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畜禽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为市场提供了更多优质、有机、无药残的畜禽产品,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增加养殖业和育种创新的竞争力。由于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对畜禽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畜禽产品数量和质量,才能有效促使畜牧养殖企业提高经济收益。畜禽品种改良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和育种方向不同,形成的品种类型和产品类型也有很大区别。绵羊有粗毛型、细毛型和半细毛型,牛有肉用型和乳用型,每种类型均可根据市场需要,通过繁育工作加以改变,通过一系列的遗传育种工作,还能培育出具有特殊功能和用途的品系,为今后育种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企业、科研院校应积极采取此方式,通过改良畜禽品种,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育种技术创新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
4.增加养殖场户的经济收入。畜禽品种改良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畜牧业现代化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通过改良畜禽品种,可以加快现代畜牧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产业布局优化升级,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水平,使养殖场户在养殖过程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畜牧业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1.杂交技术。杂交技术是两个基因型不同的纯合体之间的交配,在实践中往往选用不同种群的公母畜(禽)进行交配。生产中如果是为了商品生产而进行杂交叫作经济杂交;如果为培育新品种进行杂交叫作杂交育种。在畜牧生产中,杂交是最常用的改良技术之一,一方面,杂交能综合父、母双亲的性状,育成新品种,改善畜禽生产方向;另一方面,杂交会形成杂种优势,提高畜禽生产力。
利用杂交技术改良畜禽的方法有3种:级进杂交、引入杂交和育成杂交。当原有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满足当前畜牧生产的发展需要,要彻底改变该品种的生产性能,一般采用级进杂交模式。当要保留某一品种的基本特性,而且需要引进品种来改变原有品种的某些缺点时,需采用引入杂交模式。当某一品种具有某些优点,但不能满足畜牧发展需要,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种,或者需要把几个品种的优点综合起来时,选用育成杂交模式。
养殖企业和科研院校因地制宜地制定杂交改良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一是确定育种方案,开展杂交一定要符合当前畜牧生产需要和市场经济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育种方案,确定育种方向、育种指标和育种措施;二是杂交创新阶段,通过杂交使基因得到重组,改变原有畜禽品种,创造新的理想类型;三是自繁定型阶段,通过杂交和培育创造出理想型个体后停止杂交,改用杂种群内的理想型个体自群繁育,稳定后代的遗传基础,并对其产下的后代进行培育,从而获得有稳定性状的理想型;四是扩繁提高阶段,对已固定的理想型开展大量繁殖,迅速增加种群数量和地区分布,培育新品系,建立品种整体结构,提高品种品质,完成一个新品种应具备的条件。实行繁殖和技术推广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新品种的价值,提高新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必要时可向农业农村部门提出鉴定申请。
2.同期发情技术。同期发情技术是利用某些激素人为调整一群母畜的发情周期,使其在预定时间内集中发情,并进行交配或人工输精。在畜牧生产中采用同期发情技术有利于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母畜配种、妊娠、分娩及仔畜培育在时间上相对集中,有效提高饲养管理,对规模化养殖有很大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目前养殖场户使用的同期发情技术一般有两种:一是使用孕激素,抑制卵泡发育和发情,经过一定时间同时停药,使母畜同情发情;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前列腺素使其黄体溶解,中断黄体期,从而提前进入卵泡期,使发情期提前。
3.胚胎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是将一头良种母畜配种后的早期胚胎取出,或是经体外授精及其他方式获得胚胎后将其移植到同种、生理状态相同的母畜体内,使之发育为新的个体。提供胚胎的个体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为受体。胚胎移植产生的后代,其遗传特性受供体母畜和与之交配的公畜决定,而受体母畜只提供胚胎发育期间的营养。
胚胎移植要充分发挥优良母畜的繁殖潜能,提高繁殖效率,加速畜群品种繁育,人工诱发母畜产双胎,克服不孕,扩大良种畜群,以及在保存品种和物种资源,方便种畜跨省、市地区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性别控制。胚胎的性别控制鉴定和后代性别比例控制对提高畜牧生产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生产需要,养殖场户对不同用途的家畜有不同需求,由于性别不同,家畜的生产性能和特点也不相同,性别之间的经济价值相差悬殊。当前对性别决定因子的研究认为,哺乳动物含Y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受精,形成XY型合子,发育成为雄性个体;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受精形成XX型合子,发育成为雌性个体。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开始研究胚胎比例控制问题。大致可划分为精液处理,分离X、Y精子;控制环境因素使其适合所有需要的精子,有利于受精,从而达到产生特定性别胚胎的目的。
5.克隆技术。克隆技术是指不通过精子和卵子的受精过程而产生遗传物质完全相同新个体的一种胚胎生物技术。目前我国在细胞核移植方面已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尤其在山羊胚细胞克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克隆技术可用于保护濒危畜禽;在生物技术产业或研究过程中,利用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可大幅提高转基因效率,克服外源基因随机整合带来的消极影响。
6.胚胎分割技术。胚胎分割技术是指对胚胎进行显微操作,人为将胚胎分为两份或多份,以制造同卵双胎或多胎,是胚胎移植中扩大胚胎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畜牧生产中可扩大优良家畜的数量。
随着国家“种业振兴”工作的开展,畜禽品种改良是畜牧业种业振兴的重要工作。中国是世界上畜禽品种数量最多的国家,利用这些地方畜禽品种,可以培育、改良众多满足当前畜牧生产需要的畜禽品种,既能保证畜禽数量,还能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应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科研院校、企业应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畜禽品种培育和改良,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加强技术落地,提高基层畜牧养殖人员的热情,进而推动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