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诚 薛晴
摘要: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崭新的要求,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实现幼儿的个体自主建构,应当高度重视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为此,在幼儿园班级科学区域中,教师应当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个性化的学习材料,并对幼儿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指导和帮助,以提升幼儿的学习质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真正聚焦关键经验,多角度思考问题,更准确地把握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区域个性化学习科学材料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幼儿学习规律的认识得以不断推进,使得幼儿的个性和自主性得以不断彰显。教师也在积极地引导和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他们的发展水平、激发他们对相关活动的持久兴趣。因此,学前教育从集体走向个体,科学教育也应不断向幼儿的自主学习转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科学区内的个别化学习可以满足幼儿好奇心和爱摆弄物体的愿望,给幼儿一个自我观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以及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的机会,因此适宜的材料和工具的支持必不可少。本文基于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和数据采集,寻绎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注意事项,凝练相关经验,以求教于方家。
一、當前幼儿园班级科学区域个性化学习材料投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近10年1500余名幼儿的个别化学习状态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当下科学区域材料投放总体状态良好,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好动心理和愿望。但是,仍然有较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材料投放杂乱无序。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有心为幼儿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和活动材料,但是在进行材料投放时,往往不进行功能区分、适应年龄区分就将所有的材料全部投入活动区域,使得教学目的与材料功能不相匹配。“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可见幼儿教师对个别化教学缺乏主动意识,个别化教学思维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多数材料太过华美。一些幼儿园所购的活动材料过于精美、昂贵,幼儿在进行活动时难免会造成材料的损坏,造成了幼儿园的经费损失。部分材料过于华丽,但是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幼儿往往被其外表吸引,而不是被其中蕴含的知识所吸引。部分幼儿园为了节省教育经费,购进的材料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导致幼儿在进行活动时材料破损,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废旧材料重复利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材料投放缺少层次性。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时,只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并没有考虑到受教育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接受能力,最终导致材料投放过程缺乏层次性,不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合理地进行材料的投放,使得教学效果严重受限。
二、幼儿园科学区域个性化学习材料投放的基本要求
通过长期以来的近距离、跟踪式的“田野”调查和分析,针对当下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的现状,可以着重围绕以下几个原则进行改进。
(一)投放材料的开放性。开放性材料成本低、易收集,可以即时利用其进行实验探究。可引导孩子主动投放各种废弃的科学材料。比如,石头、豆子、纸筒、木材、水管、磁铁、镜子、毛线等。在“声音”的主题活动中,幼儿用各种材料进行敲击,辨别“谁的嗓门大”“谁会唱歌”“谁可以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在大鼓上尝试摆放各种物品,包括芝麻、大米、花生、石头等,看看“谁会跳舞”“谁跳得高”;用水管和纸杯连接起来“打电话”;用铁罐装各种材料摇晃,猜猜里面是什么……这些游戏材料在科学区都有,可以让幼儿进行充分的探索,尝试不同的游戏程序和方法,并能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材料的特性,更多地了解各种材料的功能。开放性材料的价值在于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环境信息,萌发出幼儿不同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是科学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这些材料还能促进幼儿探索、拓宽思路,玩出新花样,有益于幼儿养成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倾向和能力。大班的科学区可以提供的开放性材料有牌、鹅卵石、纸筒、硬纸板、木棍、海绵、毛线、吸管、木制积木、绳子、干果、沙、羽毛、贝壳、织物、轮子等。
个性化学习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赋予其充分的自我选择机会,以便幼儿能与教师、同伴和环境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
(二)投放材料的可操作性。科学区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让幼儿在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增加科学知识,发展智能水平,所以材料需要有可操作性,要有各种变化,以便引起幼儿持续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大班“电”的实验中,成品玩具有非常规范的线路图和方便操作的插头,只有悉心研究图片、反复尝试才能用最便捷的方法进行“串联”或者“并联”,点亮灯珠。由于各种线路的不同连接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游戏很有挑战性,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非常专注。这样的材料无论在质量上还是设计上都极具特色,操作性强。
(三)投放材料的合理性。一是需要注意摆放位置适宜。科学区材料丰富,为了便于取放,教师通常会把这些材料放在某一个较为集中的区域,幼儿能直接看到材料,便于他们更多地去使用。由于活动室空间有限,建议教师要根据近段时间的活动主题和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材料投放。一些易碎品工具常常需要在桌面上进行操作,所以应放置在开放的玩具柜上,并且位置与桌面高度一致,方便拿取,也可在地面铺设软地毯。益智类小型玩具应放在开放式或透明的容器中,用图片做标签。需要用水的材料可以放置在离水源较近的区域,并考虑“交通”问题,动线上不能有障碍物。自然角和种植园是幼儿进行种植和养殖活动的主要场所,如果没有合适的户外环境,也可以把大自然搬进教室,在小环境中体验自然界的各种精彩。在投放材料之前,教师需要充分思考,将材料的科学因素通过恰当的方式展现,使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或是实际操作获取信息。例如,两盆相同的植物,一盆放在南边窗户下有充足阳光照射的位置,另一盆放置在晒不到阳光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相同的浇灌和养护,观察两盆植物的不同。一个简单的布局,就可以使探索的过程做成非常完整的对照实验。
二是需要注意数量、难度合理。科学区的材料不仅要多样化,还要保证数量充足,能满足多个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特别是各种纸张、绳子、超轻黏土等消耗品需要备足。但是过多的材料也会增加幼儿负担,给幼儿自由选择构成障碍,并占用其他材料空间,所以材料数量能满足3~6人同时操作活动即可。游戏材料的大小、结构、外观、复杂性和幼儿的年龄、经验、能力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所包含的任务难度、复杂程度要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程度适中为好,既构成一定挑战,又能在成人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例如,在小班的“搭桥”游戏中,教师提供了各种不同长短、粗细、厚薄的积木,幼儿搭出完整的桥面,尝试在上面开小汽车。到了中班,提供的材料增加了弧形的障碍物和表面粗糙的瓦楞纸,探索的内容变成怎样让小汽车滑得更远,增加了游戏的难度。
三、幼儿园科学区域个性化学习材料投放的策略
为使幼儿在科学区域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和潜力,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安全的科学探究氛围。幼儿园教室中的科学活动区域应该兼具趣味性、生活性的特点,应该创构成便于幼儿学习的包容性的综合体。在这种综合性环境中,幼儿能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也便于同其他活动形式多维互动。教師需理解幼儿科学探究方式,当幼儿探究与常规发生冲突时,教师需站在幼儿角度,理解他们的需求,而非制止和批评。幼儿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必然会经历失败,而失败是幼儿重新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需为幼儿提供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不可以“判官”的身份评价对错。
(二)立足活动质量,掌握有效的材料投放方法。科学区材料投放需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同时关注个体差异。科学区可投放的材料种类多样,不同年龄的幼儿能够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另外,不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全部幼儿,不同的孩子发展阶段、兴趣点,以及男女生的关注度等都是不同的,要充分注意不同孩子的接受差异,从而让每个孩子在学习、游戏中感觉到快乐和轻松。教师应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引导幼儿在同一内容活动中逐渐加深认知,建构和提升经验,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既要求幼儿教师转变传统的集体教学观念,也进一步对教师提高了要求:能为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幼儿心理、认知、能力发展规律的理解水平,从而掌握有效的材料投放方法。科学区材料投放需要关注材料的结构。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能够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发现。让幼儿探究磁铁的特性需要提供磁铁和各种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东西;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就需要提供水、能浮在水中的物体和不能浮在水中的物体。科学区材料投放需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如果教师能细致地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就能使静态的材料呈现动态性,这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操作行为,也能优化材料,体现材料利用的高效性。比如,黏土搓成球之后就会沉到水底,但是捏成小船的形状就会漂浮在水面上。科学区材料投放需要区分材料层次。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将材料与达成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层次,逐步投放角度不同、难度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需要。
(三)回归生活情境,为儿童提供常见的科学材料。区域如同幼儿生活环境的再现和继续,因此幼儿面对熟悉的、亲切的材料会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在科学区,教师将生活中的内容直接纳入教育,将幼儿经常接触的、熟悉的事物投放到区域中,能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发持续较稳定的互动兴趣。例如,小班活动“找一找,一样吗?”用两张教师的全身照,让幼儿区分其发型、服饰、背包等异同点,对幼儿而言,既亲切又生活化。提供常见的生活材料还可以让幼儿回归自然,使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扩大科学材料的多功能性,避免“假”游戏。例如,在食品罐里放置各种有壳坚果,幼儿用教师提供的工具剥出里面的仁,剥出来的可以自己吃掉,也可以和同伴分享。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非常浓厚的参与兴趣,根据坚果外壳的坚硬程度找到不同操作方法。生活化材料引发支持了幼儿的活动与主动探索,回归生活情境让幼儿科学活动更接地气,更有趣味性。教师在投放科学活动材料过程中,可以运用卡片或图片来提示、引导幼儿总结、发现科学活动的“路径图”,指导幼儿按照图片提示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游戏,以便有效回避教师集体化地讲解、介绍。
个性化学习的活动方式应该是开放的,幼儿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单兵作战”或与同伴展开合作,且能够自由、随意地改造、改变科学材料。个别化学习的时间应该是富有弹性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对科学材料的熟悉程度、感知程度和理解程度展开相应的学习,让幼儿凭借自己的兴趣自主参与到活动中,自由选择各种科学材料,观察周围环境,萌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积累操作经验。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教师需要建立一个从儿童视角出发、支持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激励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对科学活动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持久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冯伟群.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6(4).
[2]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M].高潇怡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文.从集体教学到个别化学习: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必然[J].学前教育研究,2020(10).
[4]朱凤.利用科学活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J].学前教育研究,2018(9).
[5]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