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琦婧
摘要:“欣赏·评述”是中小学美术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但时下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却形同虚设。笔者执教欣赏课《画家凡高》有一些思考:欣赏课的教学,要通过“引导性的发现活动”“自主性的探索活动”“群体性的争鸣活动”“开放性的创作活动”引领学生体验欣赏过程,获得审美愉悦,提升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术欣赏活动化审美情趣
很多教师觉得欣赏课难上,往往是教者声情并茂地说了半天,学生却一脸茫然,甚至兴趣寡然。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形成初步的欣赏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直面: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欣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仍停留在看作品、说内涵上,既没有注重教师的“教”,也没有在意学生的“学”,导致原本应该活跃的课堂气氛沉闷。
“欣赏·评述”的教学,应是在学习者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审美需要,通过创造性的审美活动,进行感知、想象和理解,进而对审美对象做出个性化的审美评价,逐步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识。
(二)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缺少连接桥梁
在小学阶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刚形成。作为“被欣赏”的作品,具有美的表象,也具有美的内涵,但未必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架构一座桥梁,沟通学生认知图式与美术作品内涵之间的联系。这座桥梁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经过学生的审美实践,触碰到作者及作品的表达意图。
二、破冰:创造性建构美术欣赏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欣赏活动,通过活动的叠加、交互、反刍,让学生享受活动乐趣,提升审美情趣。笔者在执教欣赏课《画家凡高》时,做了一系列实验。
(一)紧扣生活起步,明晰认知起点
课堂上,笔者设置了“走进拍卖行,猜猜凡高生前和死后两幅作品价值(《红色葡萄园》VS《嘉塞医生》)”的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对物品的价值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当他们发现凡高的作品在其生前和死后,价格有巨大的反差时,好奇心被瞬间点燃,美术欣赏课堂的学习氛围也被激活。
(二)推进探究活动,促进欣赏体验
1.引导性发现活动,激发审美兴趣
(1)谈话交流引导
有效的交流引导,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当屏幕上呈现《吃马铃薯的人》,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迅速发现画面内容及色调的特点:“画面中的房屋、衣服破旧,食物简单,灯光昏暗,从主人公的表情中还能看出他们干活回来特别累。”笔者配合学生的感受,接着介绍“凡高早期作品大多都是这些贫苦的劳动者,所以他的画在当时不被人们所接受。这使他非常苦闷。”
谈话交流作为审美欣赏的引导,话题从学生的感受中生发,能扣住学生所思所想,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促使学生深入进行审美感知,开启审美之旅。
(2)实物欣赏引导
实物欣赏体验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知。回到课堂,笔者先拿出提前准备的插满向日葵的一瓶花,请学生仔细观察和感受,然后出示凡高画的《向日葵》。
问:“这是一幅以什么色调为主的画?”
再追问:“画家用了哪些黄色?”
生回答:“有中黄、土黄、橙黄……”
问:“这些色彩给我们什么感受?”
生:“能给人温暖明亮的感觉。”实物与画作同时出现,对比非常强烈。通过实物欣赏,学生有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再去欣赏作品,欣赏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自主性探索活动,形成审美理解
在教学时,课件滚动播放凡高在阿尔时期的作品,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请学生自主探究。
①阿爾时期作者最喜欢用的两类颜色是什么?
②通过分析这两类颜色,你能感受到作者在画这些画时的心情吗?
③将早期和后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它们有什么区别?(教师适时介绍什么是笔触)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出作者喜欢用黄、蓝这两类有着强烈对比的颜色,同时分析出凡高作画时内心充满激情。
笔者带领学生对比凡高早期和后期的作品,强化了笔触这个知识点。这样的自主探究环节,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和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热情。
3.群体性争鸣活动,思考相互激荡
当屏幕展示出《星月夜》的时候,教室里充满了感叹声。笔者抓住学生对星月夜的第一印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大胆描述。学生各抒己见:“蓝色的天空,黄色的星星让我觉得很美。”“这个星空好奇怪,用很多弯弯曲曲的线条来画,感觉非常动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这些争鸣之声来源于学生的审美,笔者及时给出肯定和鼓励,并适时补充:“凡高当时在圣雷米精神医院接受治疗,只能透过窗户遥望星空。画上的风景是他的灵魂暂时挣脱精神牢笼的短暂缝隙。”
有了对画家本人以及相关背景资料的了解,学生对《星月夜》有了新的认知。一位学生描述:“流动的笔触不仅使画面富有生气,同时也表现出凡高对命运的抗争和痛苦的挣扎。如果说蓝色代表着痛苦和折磨,黄色则说明凡高心中仍然怀有希望,向往着光明。”
从初步感受到引发争鸣,再到根据资料讨论交流,学生深入欣赏,逐步理解了画面内容和画家的高超水平,并且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价值。最后,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时,其审美能力获得了升华。
4.开放性创作活动,反刍欣赏过程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大多是老师说一说,学生听一听,一节课就结束了。事实上,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烈的情感共鸣,会产生创作的热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找准时机,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创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欣赏完《星月夜》之后,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笔者可以请他们尝试着像凡高那样,用鲜艳的色彩、粗犷有力的笔触创作一幅独一无二的画。展示环节里,有学生说:“我画了一支燃烧的蜡烛,弯曲的身体像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在不停挣扎,对火焰的描绘用了大量的橙色和一些蓝色,这样很明亮,色彩对比也很强烈。”
动手创作,并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同时也提升了对美的表现力。
三、余绪:活动化的欣赏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零碎”与“整合”、“侧重”与“弱化”的关系
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内容很多,但是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有限,课程时间也有限。因此,教师在设计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时,必须围绕某一位画家、某一类作品等梳理出明确的主线,把“零碎”的欣赏活动整理成“整合”的欣赏课堂。在设计活动环节时,也需要有所“侧重”,有所“弱化”。这样,课堂才会有主有次,学生才能呼吸自如。
(二)欣赏不单是观察,更重要的是思考
美术欣赏,不是简简单单地去观察一处风景、一件美术作品或是一个美术现象,而是要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看清其背后的意蕴。这些都离不开想象与思考。选择合适的欣赏切入点,运用思考的力量,学生对美的感受才会得以提升。
美术是一朵盛开的花,只有将对审美情感的培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美术学习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艺术的魅力。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创造性地将实践活动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让每节课都生动活泼,恰到好处,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杨力,尹少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素云.关于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的几点教改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
[3]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责任编辑:赵潇晗942AED07-7F67-43A0-B456-0680095C39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