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德育真情境 只缘身在此课中

2022-07-06 02:15周泰麒
民族文汇 2022年39期
关键词:课堂情境深度学习德育

周泰麒

摘 要:课堂教育始终是教学第一阵地,教师需要更多地研究课堂的切入点,研究教学如何巧妙地设置课堂情境,在多情境的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将对学生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多地开展讨论,开展思考,进行具有主动性、批判性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德育;课堂情境;深度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只有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才能换来真正的情感。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道德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识,只有具备较高道德意识的教师才能将自己的道德标杆通过言传身教来授之于学生,通过各方面的教学渗透,搭建适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遇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透彻的说理和具有说服力的教学,在课堂中构建培养良好道德环境的全新情景。

一、“灵活变通”——让游戏不再困扰师生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分三种: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他也说过:“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将具有方向性和科学性的教学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特点、个性差异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在初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开篇的环节,我大胆地在课堂上将“游戏”这个大家闻之色变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上「认识编码」课程时,首先请同学通过特殊符号的解码,将老师事先编写好的“程序”通过图形化符号来还原预设好的图形,在分组“游戏”中了解什么是“编码”,什么是“解码”。在欢快的气氛中将难懂的知识点巧妙地贯穿到游戏环节中去,加深印象并理解透彻。在讲解「程序结构」课程时,我使用了电脑小游戏——走迷宫:通过一个由JAVA程序编写的网页游戏,把程序设计中涉及的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跳转结构等一一呈现, 学生在高涨的“游戏”情节中,将课堂的气氛烘托得非常热烈,同时也将知识点一一消化。通过这样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突然觉得自己做游戏的奴隶好像有点低级,如何能提高自己,将自己变成游戲的设计者和掌控者,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游戏”一直是家长、老师都避之不及的内容,如何能从游戏中学习到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与其沉溺其中只会通过体力劳动般的“打”游戏,不如提升自己的能力,投身到游戏的设计和内容学习中去。比起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不准打游戏”教学方式,课堂游戏情境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热情,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单纯重复打游戏的弊端。

二、“设身处地”——学会用好网络双刃剑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为了倡导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在道德上的是非评价或判断,可以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通过互动教学活动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在彼此的一言一行来抓住教育契机。网络这把“双刃剑”每天都摆在学生、家长和老师面前,如何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到网络的多面性,老师可以采撷课堂的不同瞬间,有机地组成一个具有联系的情境进行有效教学。

在「网络是把双刃剑」课堂上,我首先介绍了网络上有各种网络红人,从卖货到美妆,从奇葩到吃播……,引导学生该如何正确地认识“网络红人”这个群体。然后从“拉面哥”这个特殊案例出发,认识“网络红人”中存在的这一群人,让学生搜索资料,总结结果,自己谈感受和交换人生——如果我是网络红人,我该怎样面对遇到的一切问题?通过体验“网络红人”成名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讨论“牛鬼蛇神”的其他网络红人流量从何而来?在课堂师生讨论中感受课前课后关于“你想成为网络红人吗?”的投票票数变化。

当代社会一直有人在提出道德滑坡,当大家一致地去批评道德问题的时候,就更应该在教学阶段将更多正确的道德教育进行渗透,从最基本的“不乱扔垃圾”开始,通过课堂情境,向学生提供正确的网络道德指向,构建更好的道德环境,将基本道德观树立起来。

三、“以物降物”——正确认识手机问题

陶行知先生强调:“创造能力思想的重点在于治学与治事,两者缺一不可。治学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治事的能力则是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待人处世的能力……”,课堂上针对手机导致的各种问题,与其老生常谈不如充分利用手机的功能,将其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一次透彻的分析。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转换为自己的研究,从而更深层次的对问题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

在「用数据说话」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设计了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数据的问卷,通过学生问卷的统计数据,在课堂上充分分析、挖掘数据,设立辩论形式的正反两方,通过用数据说话的方式论证己方的观点。同学之间刺激、精彩的辩论要基于对数据的深刻认识和挖掘。同时每一组选出的辩论选手对于语言总结表达能力也要经受不小的考验。这样的课堂既锻炼了学生资料收集,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得课堂精彩纷呈。

抛锚式教学要求强调课堂情境的重要性,在真实的数据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这个事件,更深刻地认识到手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将原本只注重课堂个体的教学转变成了具有认识、解决社会性问题的场所。辩论形式的使用更考验教师在课堂的临场掌控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提供了较高课堂表现能力的场所。

四、“活学活用”——为地方经济提建议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养成其自得之能力”,“能自得,始能发明;能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新……”在他的著作中列举了相当多的实例来说明死读书的危害性。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点,而是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结合教育教学开展的实际要求和具体内容,为学生创造教学实践的机会,激发和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习得认知方法,提升认知水平,从而掌握客观规律,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更多的认知问题。

在「大数据挖掘堂」课堂教学中通过某网络杂志对新一线城市的经济数据图表,挖掘苏州如何保持新一线城市领先的数据秘诀。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庞大的数据去寻找苏州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如何继续保持领先的项目,如何改进落后的经济领域。这些经济数据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甚至对很多专业名词知之甚少,但是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体验各类身边的经济数据,既有新鲜感又感受到了力所不能及,为那些涉世未深但是心高气傲的学生认识、接触社会埋下心理预期。

课堂涉及的各种经济数据是学生听得多、接触少的社会数据,如何将其讲清楚,讲透彻,一定要多结合学生身边的案例,本案例学生假设是苏州经济部门的官员,通过数据分析去提升苏州的竞争力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这样具有代入感的案例设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拉近,要知道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只有将学习镶嵌在社会中,才能产生其真正的意义。课堂活动中使用正確反映客观现实的观点和方法,才能让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和方向性。

五、“隐恶扬善”——透过疫情学会伦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德育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面对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如何运用到课堂中以及学生的生活中,需要依据实际的教材内容去开展教学,绝不能刻意地“为了教育而教育”。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全世界都被这个可怕的病毒笼罩着且长时间与之共存。在「大数据挖掘课堂」的课堂中提出了新的问题——数据伦理。在大数据发展的过程中数据伦理问题影响广泛,涉及公共领域和公共安全,比如军事训练、医学研究和执法等。事实上,所有行业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这些技术进步有可能推动社会获得巨大利益,但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严重伦理问题。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工作人员、疾控单位工作人员、医护人员以及参与流调任务或能接触到流调报告的人员,均有可能成为泄漏公民隐私的源头。

古话说:“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课堂上所以提到的这些现象折射出大数据时代对于隐私保护意识的缺失。当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保护的原则相悖的时候,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需要科学的头脑和冷静的分析。只有淡化教师的说教痕迹,不牵强附会,将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自然地在教学中渗透,让学生在无形中更好地内化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同时还能矫正学生的违法行为和预防犯罪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六、“爱国如家”——课堂渗透民族教育

“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唯有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才算是我们的教育”,因此我们每个教育人都应该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如何让老师在课堂上能常态化地去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难题,更是一个课题。建党百年是2021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时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建党初期的白色恐怖,建国前夕的隆隆炮声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滚滚步伐,从而体会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声音的获取和加工」课堂就为我党百年历史的宣传提供了非常合适的阵地。

老师课堂上利用一整套的情境设置来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声音的录制——录制爱国电影中经典场面的口号;声音的连接——将不同片段连接起来;声音的特效——扩大爆炸、机枪以及背景音乐的响度;声音的剪切——去除不需要的片段。让学生感觉真的回到了炮火轰鸣的年代,在隆隆的机枪声中体会革命烈士的悲壮和奋勇,在一个个响亮口号中感受满怀的激情。此时的电脑操作已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为了更好的作品展现。

爱国爱党的教育千万不能程式化,政治化。任何强迫的学习都起不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当学生自己愿意学,愿意做,在学做中体会建党建国的艰辛,才能从内心油然而生出为党为国努力奋斗的坚强信念。就像2021年暑假郑州水灾后,鸿星尔克集团在企业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捐款5000万,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中网友们自发组织形成的购买狂潮一样,直播室里“不理性消费”的爱国举动都是大家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呐喊,这不是一两堂教条学习的课堂可以起到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教学做合一”,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三位一体,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由此,如何能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将这三个部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就需要更多地研究三种行为之间的关系,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故而探究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更好地深化拓展深层次学习、完善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此外,课堂中社会化自然场景的设立,更能蕴含自然场景中的学习,在创设的小社会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互动的机会,多人协作的机会,让其在沉浸式学习中更好地交流各自的思想和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从而得到共同的心理和结论,让学习具有了社会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由学校学习向现实生活学习的转变,由背诵记忆的浅层学习过渡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2]方明.陶行知全集:1[M].成都:四川教育出报社,2009:5-9;23-31,108-111,340-350

[3]成平.课堂德育的原则、方法与对教师的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8.10

[4]何志红.课堂德育:课堂上的道德缺失与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4

[5]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课堂情境深度学习德育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基于口语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