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书人共美 一代完人

2022-07-06 17:07逸舟
中华瑰宝 2022年7期
关键词:二王书法

逸舟

黄道周既能以忠义立世,以气节全身,又能创造出具有独特气骨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书法史上『书与人』完美结合的典范,被誉为『一代完人』。

黄道周(1585—1646年)是一位不幸运的书法家。他生活在明末最为动荡的时期,仕途几度浮沉,最后以身殉节。明人更多关注他的政治表现而忽略他的书法造诣,甚至他自己都把书法列为“第七八乘事”,因而“明末四家”没有其一席之地。清人又因他是坚定的“反清复明”志士而不敢褒扬记录,倒是在他去世近百年后被乾隆帝称为“一代完人”。不得不说乾隆是有政治高度和宽广胸怀的,能对一个曾经带兵反抗清廷的前朝大臣有如此评价,足见黄道周撼动人心的忠义气节和人格魅力。

也许正是因为黄道周政治上的不幸,其书法才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思考,从而彰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他的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并非完全因人而贵。对于黄道周的书法研究要与其人其事结合起来,把书与人等齐观之才更符合对其“一代完人”的定位。

节义千秋天地知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黄道周出生于福建漳浦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因曾于石室闭关苦读,故自号石斋,又号漳海石人、石道人、石史、海表逸人、赤松子、少仙子等,其书作多钤印“石斋”作引首。

黄道周自幼聪慧好学,五岁就学于崇文书院,十一岁善写文章,十四岁到广东博罗游学,即有“闽海才子”之誉,十八岁攻读《易经》。二十岁与平和县灵通山结缘,在山上学习,在山下教书,致力于讲学和著作。二十五岁,黄道周带着母亲迁居漳浦县城,建东皋书舍,后隐居东皋,潜心撰书。黄道周博闻强识,广泛汲取儒道经典多方面学养,从一名少年儒生成长为满腹经纶的青年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他的书法水平也得以不断提升。

天启二年(1622年),黄道周与倪元璐、王铎成为同科进士,深受考官袁可立赏识。天启年间,他先后担任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时任翰林侍讲学士、右中允(明清职官,六品,跟随太子,掌记注撰文之事)。黄道周性格耿介,为官清正,“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厉方刚,不谐流俗”,以抗疏直谏著称于世,有一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刚正不阿之气。他痛恨宦官专权误国,在任二十余年上疏三十次,却不为皇帝所接受,屡遭贬谪,几至于死。

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道周指斥宰辅杨嗣昌私下与清廷议和之过,崇祯帝命二人当庭辩论。黄道周毫不畏惧,并在朝堂上反驳皇帝“佞口”之说,批评其“忠佞不别,邪正淆矣,何以致治”。崇祯大怒,将其连降六级,调任江西,后又革职为民,流放广西。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政治有失,自杀身亡,清军占领了关外大片领土,李自成起义军攻占河南,崇祯才幡然悔悟,下旨将黄道周召回复官。明亡后,黄道周出任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不久南京失陷,他与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隆武为帝,并到江西征兵,力图北伐,光复明朝。

清顺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黄道周率兵与清军在婺源交战,兵败被俘,被押送至南京。他拒绝了清廷的利诱和明朝降将洪承畴的劝降,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他将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令洪承畴羞愧不已,向清廷请求免黄道周一死,未获准。黄道周在狱中也没有停止书法创作,其好友黄景秘在《黄道周志传》中记载其“在狱中,手写《孝经》百余本,流传为宝”。在临刑前夕,他还在狱中坦然挥毫,完成了以前许诺过的书画应酬之作。在刑场上,他面向南方跪拜,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十六字,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百年之后,清乾隆帝为褒扬黄道周忠义气节,追谥“忠端”,并称其为“一代完人”,前朝大臣被后朝皇帝如此评价,在史上实属罕见。黄道周的品行、学问为世人所景仰,铮铮风骨、忠肝义胆更是彪炳千秋。

遒媚为宗追钟王

黄道周以忠义立世,以气节全身。了解了他的壮烈人生,我们就更能理解其书法中的特立、独行、刚毅、忧思……他的书法已经化成他的生命符号,熔铸着他的性格特征,承载着他的忠义与担当。透过人生看书法,透过书法看性格,透过性格我们看到的是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风骨。加之黄道周学贯古今,通理学,精天文,懂易经,妙理求真,诗文同美,书画俱佳,其风骨与人格完美结合。

黄道周的书法以小楷和行草名世,篆隶偶有为之,作品极为罕见。他的书法风格与人品相近,不流凡俗,刚劲而不失秀润,险怪而不失内敛,骨力峻拔又遒媚峥嵘。他与倪元璐、王铎曾经在翰林院相约研习书法,立意革新书坛。但他们的学书方向各不相同,倪元璐学习苏轼,王铎取法“二王”,黄道周则立誓攻钟繇。

黄道周的小楷作品以《孝经》《张溥墓志铭》《壬申元日诗册》为代表。从作品可以看出,其用笔简洁明快,结字宽博,形态略扁,具有明显的钟繇特征。但其用笔又不像钟繇那样圆浑,尤其是方折用得较多,端穆中具有劲峭之势,凝重中又透出一些姿媚。很显然,黄道周在钟繇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王羲之的楷法,并融入自己的艺术思考加以化用,化圆转为方折,解空灵为挺括,使其作品呈现出新的风貌。清初宋荦在《漫堂书画跋》中说“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言其能把楷书写得灵动多变,可谓精绝。

黄道周在与倪元璐讨论书法时曾说:“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可见其所追求的是“遒媚”但不“佻靡”的艺术效果,既有力度且不失流美,姿态雅媚却不轻佻柔靡,并以此为上品。这一理念,本质上来说还是与“二王”一脉相通的。他还批评唐宋书法的弊端,言唐人楷书“千笔一意”,缺少艺术变化,又指出宋人尚意轻右军和时人轻视赵孟頫都是因为他们“才姿不逮”,是选择逃避的托词。他“以遒媚为宗”的观点正是恢复钟繇、“二王”传统的口号,在明末衰靡的书坛可谓振臂之呼,摒弃了明中叶以来的“纤靡”之风,这也符合其刚直的性格特征。

离奇超妙通古今

黄道周的行草书与小楷具有相同的风格特征,清人秦祖永评其“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事實上,他的行草书虽然也是以“二王”为宗,却糅合了许多章草意味,正如其在《书品论》中所言,以皇象的章草《急救章》为法,可“通于古今”。

黄道周的行草书代表作有《自书诗卷》《答诸友诗卷》等,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章法上的布白,行距十分空疏,字距绵密压紧,如同我们的文档排版把行距设置成二倍所呈现的疏密效果,形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对比,给人以清朗舒适的视觉体验。其行笔多用转折,把刚健的线条与圆转的笔画巧妙地结合起来,笔意连绵,偶有牵丝萦带,于生辣中见连贯,在遒劲中显流美,偶出险怪狂放之笔,更增加了作品整体的艺术变化。有人说他这种用笔和结字特征限制了字的舒展空间,导致其行草书作品字态收缩,不能完全伸张,有一种拘挛之感,没有其小楷作品的沉厚与宽博。但是我们看他的大幅立轴草书作品,如《老来最爱诗轴》《五言诗轴》,用笔果断,线条遒劲,气势绵延开张,笔墨挥洒淋漓,所现雄穆浑阔之气并不逊色。

事实上,黄道周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书法家。他不仅在学识上贯通古今,在书法上亦能古为今用,入古亦能出古,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顺应自己的风格,加以创新表达。虽然他常说“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但是他对书法创作是极其严谨的。他只是把匡扶社稷看得更重要,认为一切爱好要服从政治需求,提醒自己不能像王羲之那样,因雅好书法而“玩物丧志”。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其忧国忧民的政治态度实属难能可贵。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黄道周书法涉猎不广,较之倪元璐、王铎书法内涵的丰富性稍显不足,但其书法造诣在明代书坛仍可称有特色的一家。特别是其书法当中所体现的刚毅风骨和非凡气度,是同时代很多书法家所不具备的。

黄道周的妻子蔡玉卿也深谙书法,风格与其极似,有小楷《孝经》传世。传说在黄道周去世后,她曾在街头抄经糊口,属上黄道周的名字,足可乱真。

黄道周的好友徐霞客曾评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此评价概括得极为全面,徐霞客把黄道周字画放在首位,可见在他心目中黄道周的书画具有极高地位。黄道周既能以忠义立世、以气节全身,又能创造出具有独特气骨的书法艺术风格,真正达到了书人共美的境界。89C6B635-2066-41C1-B861-62CA7FA1F40E

猜你喜欢
二王书法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共享单车困局:群雄混战“二王”,谁能活下去?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