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之灵通山行迹考

2020-02-10 18:41张哲民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溪漳浦黄道周

张哲民

(福建漳州市东山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福建 漳州 363401)

灵通山原名大桻山,为黄道周结缘颇深的闽南名山。黄道周年轻时曾于山下从教,亦曾居于山上研读,后著有传世名篇《梁锋二山赋》。关于黄道周之灵通山行迹,本地民间传说颇多,清《平和县志》亦有记之,然各种版本《黄道周年谱》均无详述,唯《洪谱》万历三十二年(1604)有记,黄子二十岁,“之平和,居大朋山,所谓大峰山也”。[1]黄道周之后多次重游灵通山、亦携同徐霞客游览灵通山,以往并未见有系统考述。为厘清这些行迹,本文立足黄道周著述,结合有关文史资料及田野调查进行考辨。

一、黄道周于灵通山下范厝寨教授家塾辨析

黄道周8岁跟随兄长黄道琛至渔鼓溪顿坑凡数年。明代顿坑村隶属平和县厚嗣约十二牌保,清嘉庆三年(1798)割给新组建云霄厅,现为云霄县下河乡车圩村顿坑自然村,与灵通山下大溪约范厝寨仅一石梯岭之隔,三十几里远。

1.黄道周少年时期即已游历灵通山。灵通山奇峰秀峦,为一亿多年前火山多次喷发沉积而成的丹霞地貌。走出顿坑山坳,在渔鼓溪畔及十二牌岭,即可望见灵通山狮子峰巍峨雄伟、突兀耸翠。黄道周“髫年即有四方之志”,14—16岁已游广东罗浮、嵩台、西樵等名山。然黄道周在14岁之前,灵通山已为其生平游历的首座名山,《庄谱》万历二十五年(1597),先生年十有三,“往来过从,辄多长者游”[2]。顿坑得天独厚,胜景拥簇,其背是峰峦险峻、谷壑幽深的乌山山脉,村前有潺潺而过的渔鼓溪,西边为秀美奇特的灵通山,皆为闽南一带名山胜景。故各版本《年谱》所记,黄道周年少时常随长者游历,8岁即到顿坑凡数年的黄道周当有游览近在眼前的灵通山。

2.黄道周19岁到大溪约范厝寨教家塾。此史实在黄道周著述及大溪早期地方史料皆有记述,略举四例为证:其一,黄道周在自己诗稿注明曾于灵通山下教家塾。黄道周49岁时,与徐霞客同游灵通山,作有《徐霞客自毘陵来访予山中,不一日,辄搜奇南下,觅篮轝追之,百里乃及,相将于大峰岩次,兼访刘完公孝廉,不值,阻雨,分阄各得十六韵》(以下简称《分阄十六韵》)[3]1165,《分阄十六韵》薇韵:“山南山北旧开帷,书罢柿蕉已十围。饷炙烧猪今已矣,首阳人自准餐薇”,薇字加注:“山下是三十年前馆所。”[3]1168馆,旧指塾师教书的地方,30年前的黄道周刚好19岁,此即黄道周从教灵通山下的最有力证据。其二,黄道周《王文成公碑》记载自己年轻时常到平和县城游览:“忆余舞象时,常游邑中,时时出黌西过,瞻旧祠。”[4]古时男子15—20岁谓舞象之年,稽黄道周舞象之年,15—16岁尚在广东;游归铜山后,更习举子业,《洪谱》记其17岁治律吕、18岁作《易象畴》均在铜山之事,唯19岁到大溪约范厝寨教书后,黄道周才有“常游邑中,时时出黌西过”之条件,文中之“黌”正是黄道周在范厝寨教书的地方。其三,《江寨秉成公家谱》关于黄道周在范厝寨教家塾的记载。大溪镇江寨村76岁书法家江东流家藏一本编修于清乾隆甲申(1764)《江寨秉成公家谱》原稿,该家谱前十四世的族史世系抄自《江寨醉月堂江氏族内总谱》,其资料来源可追溯到明代,可信度高。《江寨秉成公家谱》碧泉页:“碧泉四叔有一姐嫁铜山陈正山先生,贡士,荐来大溪龙兴堂开学,一时青衿皆出其门;生一子名祖观,号陈伯超,亦补廪;名儒,其外甥即黄石斋,未科甲时,亦荐来范家教读,一生孝行,后致显荣。今因革命离乱,音问杳然未知若。”[5]《铜山志·选举志》明贡士:“万历四十四年丙辰:陈王教,字振山。”(1)见林定泗主编:《〈铜山志〉注译》,东山县铜陵镇人民政府《爱我铜陵》编委会,2013年12月编印,第332页,第92页。《铜山志·选举志》明庠士:“崇祯三年庚子:陈伯超。”①从《铜山志》记载可见,《江寨秉成公家谱》所记黄道周母舅陈正山当为陈振山之误,庠士陈伯超为陈王教之子,黄道周由母舅陈王教推荐,19岁到范厝寨教家塾。其四,当地民间广泛流传黄道周教家塾轶事。2018年秋,笔者在渔鼓溪流域调查黄道周史迹,下洞村退休教师黄乌森介绍,石斋公在顿坑教过董大望家塾,后又到灵通山下大溪教家塾;在大溪镇江寨村,笔者也采访到不少关于黄道周在范厝寨授业的传说。虽为传说,然往往非空穴来风,权为黄道周曾从教于此之侧证。

3.大溪约范厝寨黄道周教家塾旧址辨析。范厝寨目前只是江寨村的一个古地名,黄道周教读旧址可从清《平和县志》及范厝寨范家祖祠地获得线索。一是明代范厝寨与江寨同为大溪约之村社。清道光《平和县志·疆域志》大溪约新安里五图:“庄上乡(五十里),江寨(五十里),范措寨(五十里)。”[7]42二是范厝寨在明代已具相当规模。《平和县志·关隘志》土堡:“庄上堡(叶姓)、卓墘堡(高、江二姓筑)、江寨堡(江姓)、范寨堡(范姓)、店前堡(陈姓)、下村堡(陈姓)、杨梅潭堡(不一姓)、桻山堡(不一姓)。”[7]92可见明代大溪约之江寨、范厝寨、卓墘村皆拥有土堡,具有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黄道周母舅陈王教授业的龙兴堂在卓墘堡,黄道周从教的范家即范寨堡。三是江寨村旧楼范家祖祠地遗址犹存。范厝寨旧址即为古时范寨堡,现称为旧楼,由大厝、龙镜、子街三个地方组成。大厝这里尚存一座两层旧土楼,住在附近73岁的江关金老人介绍,本地世代口传,该土楼以前是范厝寨范家祖祠地,当年黄道周在这里教授范家子弟。后来范姓逐渐外迁,人丁越来越少,范厝寨遂融合到江寨村。1960年,村民在旧祠遗址修建一座两层土楼。

二、黄道周居灵通山上之灵通岩研读易经辨析

稽考黄道周一生学术成就,易学尤为突出。黄道周18岁即完成第一部易经论著《易畴象》,其生平素喜隐逸于有灵气之石室读书。灵通山奇峰突兀、深谷幽邃,黄道周在范家教读第二年,遂移居灵通岩,专心研易。

1.清道光《平和县志》记载黄道周居灵通山上读书。大桻山即灵通山旧称,清道光《平和县志·山川志》大桻(俗讹作峰)山:“中多岩洞,有旭日、天中、枫山、狮子、青云、修行诸岩。最奇者曰灵通岩,此岩盘石为盖,清泉自岩巅喷涌而下,如霰如珠,四时不涸,陡壁绝险,不知几千丈。游览者由修行亭援石梯而上,至者常少。又有二洞,每风出,其色如绿雾舒卷者曰风洞,未雨而岚气浓结如霏者曰雨洞。其余如猿洞、蝴蝶洞之类,不可胜纪。天中岩峭壁上,刻有‘擎天’二字,大丈许,邑人张理吾书;又有‘天子万寿’四大字,旁注‘龙飞崇祯庚辰季冬之吉,臣张士良稽首拜祝’小字两行。明时相国林釬、漳浦黄道周与邑诸生朱龙翔,皆读书于此,并有题咏诗文传世。”[6]51清道光《平和县志》明确记载黄道周曾居灵通山上读书。清代平和诸生游飞鸿所作《大桻山赋》:“兴怀米拜兮,莫步林黄之书。”[6]376作者加注“明林鹤胎、黄石斋两先生有书志胜”,也为黄道周居灵通山提供了另一个侧证,黄道周所志书迹惜已不见。

2.从清代平和诗赋辨析黄道周居灵通山读书处。灵通山诸多岩洞,哪一个才是黄道周当年的读书处?黄道周居于此地又读何书?清朝时期平和诗人作有不少关于灵通山诗赋,可从中考辨出答案。道光二年(1822),平和县令吴鸾,作有《大桻山》八韵,其平声十五删韵:“襟瓯带粤天地间,茫茫南戎谁当关。读书种子死不死,铜山山人还未还。”[6]355铜山山人即指黄道周,在吴鸾心里,黄道周俨然为大桻山之魂,后来很多步其原韵者无不咏诵黄道周于此山之典故,幸为后人探究这段历史提供依据。清道光《平和县志》编撰者曾泮水《和大桻山原韵》,其去声七遇韵:“上有石斋读书处,当年演易曾少住。灵通岩里留芳踪,人去岩空锁烟雾。”[7]356作为史志学者,曾泮水所记黄道周居山上读书更深入、更具体。“演易”,则指出黄道周居山上主要是研读易经;“少住”,点明读书时间并不很长;而一句“灵通岩里留芳踪,人去岩空锁烟雾”,则明确指出黄道周当年读书处乃灵通岩。《庄谱》记黄道周18岁创作《易畴象》,24岁在漳州讲《易》,25岁创作《易本象》,这段时期正是黄道周专心研易时期。平和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曾逊渊所作《和大桻山原韵》,其平声十五删韵:“我爱林黄伯仲间,读书力破圣贤关。自度度人人何在,第一山中若往还。”[6]355林黄即林釬、黄道周,又是一个黄道周居灵通山读书的例证。

3.黄道周诗稿关于居住灵通岩的记述。崇祯六年(1633),黄道周陪同徐霞客游览灵通山,留下《五言古风四首》《七言绝句十首》《分阄十六韵》三个诗作,是研究黄道周居灵通山之行迹的珍贵文献,尤其是《分阄十六韵》,更可从中获悉俩人于灵通山的详细行迹。其一,游览灵通山。黄徐俩人“相将于大峰岩次”,关键字眼在“大峰岩次”。次,指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此即俩人来到当年黄道周所居住的灵通岩里。漳州之山多岩石,寺庙又建在山上,故民间把山寺称为岩,如灵通岩、海月岩、剑石岩、九侯岩等。其二,夜宿灵通岩。当时黄道周弟子刘善懋正隐于灵通岩,他俩去拜访,恰巧刘回铜山。此时下起大雨,无法下山,当晚住在灵通岩,俩人分阄作诗。《分阄十六韵》搜韵,加注:“刘完公已出铜海。”[3]1167《分阄十六韵》来韵首句:“屐灵未遂鬼能猜,不合冲炎冒雨来。”有注“此叙访刘阻雨事”[3]1167,皆证此事。

三、黄道周重游灵通山及偕徐霞客游灵通山之行迹辨析

黄道周居灵通岩一段时间后,告别灵通山,返归铜山故里。在后来的人生岁月里,黄道周仍多次重游灵通山,可从其著述中窥略。

1.黄道周曾于中年时期某一个冬天重游灵通山。《分阄十六韵》齐韵下注:“尝再至此山,为风雪所阻。”诗文如下:“少年曾此辍攀跻,冻雪摧松十丈梯。每道名山藏拙稳,老来相迫已如泥。”[3]1168从“再”字分析,此游当是黄道周重游灵通山。“少年”,当指黄道周居于顿坑时期或19—20岁从教于此期间,常登攀灵通山。“老来”,则点明黄道周中年时期的一个寒冬腊月重游灵通,无奈雨雪致山梯湿滑,无法上山。可见,黄道周49岁作此诗之前,居住漳浦北山,共有两段时间符合:一是41至45岁间,一是前年(48岁)冬回漳浦后。黄道周42岁时,母亲逝世,次年腊月葬母于北山,守丧期间不作诗赋;黄道周45岁冬闻后金兵入关,慨然辞墓出山,这几年皆可排除,故黄道周当于41、44、48岁此三年间的某个冬天重游灵通山。

2.黄道周作《梁锋二山赋》之前曾游灵通山。崇祯五年(1632),黄道周游九华山,作七言绝句《既从青莲祠上竺峰,得舍身崖北瞰江流南隐华嶂至摘星岩而尽皆骑危如子华之细辨亦无他径可至诸峰度诸峰之秀无能过吾乡梁锋诸山也六章》[7],站在山上远眺,黄道周认为九华山诸峰之秀不如家乡的梁锋二山。当年冬,抵家不久,刚好有“下陬鄙士”索二山之赋,于是黄道周撰作《梁锋二山赋》。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对存世两卷《行书二山赋》墨迹有考,一个是行草《游梁锋二山赋并序》:“白绫梭本,约崇祯五年冬作于漳浦北山墓庐。原藏浙江嘉兴朱氏,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骞曾见并跋之。其影印件附在商务印书馆1936年石印本《黄石斋先生榕坛问业真迹》之后。其文又见清陈寿祺编《黄漳浦集》中。”[8]624另一个是“行书二山赋轴”:“纸本,183*93厘米,今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有影件,编码‘津2-051’。”[8]626前一卷多个“游”字,按作者多是游历名山后有感而作,黄道周应于本年冬重游灵通山后作《游梁锋二山赋并序》,姑且存之。

3.黄道周49岁时陪同徐霞客游灵通山。如前所述,当年长秋,黄道周陪同徐霞客游灵通山。徐霞客游灵通山后,又至广东博罗访郑鄤,《徐霞客游记》没有记录此段游历。明代时期,漳浦至灵通山路线应为往西经今漳浦石榴、平和五寨、南胜、安厚、大溪而至灵通山,总长约80公里。当天,徐霞客至漳浦北山访黄道周,不遇,乃独自“搜奇南下”,黄道周回家获悉,即“觅篮轝追之,百里乃及”,正是在这段路上。

4.黄道周之灵通山行迹若干讹误。由于黄道周早期资料不多,有的比较模糊,导致后人对黄道周之灵通山行迹偶见讹误。如认为“黄道周白天于山下教书,晚上至山上睡觉”,这种观点不切合实际,教书处范厝寨,距离灵通山读书处有数十公里远,岂能白天晚上两地跑;有认为“洞霞讲舍荒初业,空属流云寄扫坛”乃黄道周于灵通山授学的写照,此诗句出自《分阄十六韵》看韵:“玉室金堂何处看,愁分许迈自临安。洞霄讲舍荒初业,空属流云寄扫坛”,下注“忆大涤山讲堂未就。”[3]1167洞霄讲舍指杭州大涤山道教洞霄宫,非灵通山也。黄道周48岁返乡途中入大涤山,歇息洞霄宫,并于此创建大涤山书院,由弟子何瑞图负责营建讲舍;也有认为大桻山因有黄道周题写“灵应感通”,才改称灵通山,不详何据。查阅《平和县志》,明代已有诸多游“灵通岩”诗咏,如陈天定、林釬、黄道炯皆有《游灵通岩》诗作,且黄道周《梁锋二山赋》记有:“其峰有狮子、文殊、玉女、灵通、莺嘴、白塔、积石、天池、龙蹲、鸾举,三十有六,一一与黄山相似,或有过焉,无不及者。”[9]可见黄道周居灵通山之前,已有“灵通岩”“灵通峰”之说。

综上所述,黄道周19岁至灵通山下范厝寨教家塾、20岁居于灵通山上灵通岩研读《易经》皆为事实。黄道周于之后岁月又多次重游灵通山,及其陪同徐霞客游览灵通山之行迹亦可辨析厘清。

猜你喜欢
大溪漳浦黄道周
漳浦剪纸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黄道周和徐霞客的灵通山印记
悠悠老街的浅浅时光
——关于大溪老街历史与现状的调查报告
悠悠老街的浅浅时光
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温岭联络线大溪枢纽设计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黄道周
简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及作用——以大溪遗址为例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