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彦洲
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新课标要求广大教师应当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日常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更是核心素养提升工作的重点之一。生物学实验教学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概念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等,还需要全面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发展初中生批判性思维
长久以来,批判性思维都是推动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思维,伴随人类对现实世界持续深入地展开探索,生物学领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也会面临全新的生物学发展局面。这就要求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敢于大胆地否定以及对以往一些旧知识、做法加深研究。因此,教师应当合理筛选实验材料,灵活选出一部分生物材料当作实验材料补充,以便在修正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在进行有关“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每个小组当中,除了需要用到实验所需的天竺葵等材料以外,还可以从锦葵、蚕豆以及小白菜等材料中筛选一种来展开实验。在小组间、小组内对比实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各种材料在碘酒染色、材料暗处理以及酒精脱色等环节中普遍拥有较明显的差异。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以便使学生顺利得到:差異性往往会和植物自身的淀粉含量、叶片角质层薄厚及其生长状态等有着较大的关联性。
二、强化初中生严谨性思维
在通常情况下,定性实验方法的最大优点便是经由实验的现象,可以对某项结论的正确与否进行快速验证。然而该实验方法由于缺少某些实验数据作为支撑,而对初中生构建严密逻辑思维不利。
定量实验通常会通过理性接收信息数据,并对其展开理性分析,以便形成概念、构建模型以及对相关模型的有效构建。因此,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某些定性实验进行延伸,使之成为定量实验,以便让学生在数据信息支撑的基础上得到理性实验结论,进而强化学生的严谨性
思维。
三、培养初中生系统性思维
系统性思维一般会体现在对事物进行有联系、全面且整体的认识。环境和生物之间、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各类物种之间基本都属于普遍联系、持续发展的关系。所以,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系统性思维,严禁孤立、片面地看待每一个研究对象。初中生物学教师在日常生物学实验中往往会发现某些生物学材料有诸多功能,其不同的部位通常会被运用到目的不同的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可以汇总一些关联性较强的实验,以便对初中生系统性思维进行科学培养。
1.可以将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用到对植物细胞结构进行观察中,还能够将其运用到对植物细胞失水以及吸水进行探究中,其根尖可以被用到对细胞分裂过程进行解密中。
2.将土豆切成条状,可以将其当作叶片徒手切片夹持物,也能够被用作对植物细胞失水、吸水和外部溶液浓度间关系加以探究;在制成临时的玻片标本后,还可以被用作对细胞中淀粉进行观察;将材料研磨成泥,随后制作为马铃薯提取液,还能够被用到过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当中。
3.蚕豆叶下表皮属于对气孔结构进行观察的良好材料之一,而蚕豆的豆荚属于对种子、果实结构进行观察的良好材料。
4.在对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用水绵对特殊条带状排布叶绿体进行观察;而在对生物学多样性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其也可以被用于当作多细胞藻类代表。
四、锻炼初中生迁移性思维
迁移性思维的重要体现主要是举一反三以及触类旁通,对学生牵引性思维加以启发,便是对学生运用当前已有经验、知识等思索和其相关联、相类似的问题。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教师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有效串联,并且持续推进,同时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推向未知领域,进而使学生迁移性思维得到全面激发。
在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中,其操作灵活方便,实验现象较为明显。有关实验包括:①“口腔内化学性消化”。②“绿叶于光下制造淀粉”。③“食物营养成分鉴定”。
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等。其中,实验②为学生第一次接触碘液对淀粉的鉴定;实验④为在②的基础上经由深入鉴定淀粉对二氧化碳是否属于光合作用原料加以判断;实验③从营养学角度对淀粉营养价值加以确定,而实验①属于把淀粉鉴定方法运用于唾液淀粉酶验证淀粉消化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以上四个实验进行有效串联,将“淀粉遇碘后会变蓝”当作主线,并且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迁移,即从光合作用逐渐迁移至消化作用、从天竺葵叶片逐渐迁移至小麦种子、从绿色植物逐渐迁移到人体。
总体而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榜样作用,即自身具备科学思维,以便对实验有良好的把控,做到言传身教。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材料准备、实验方法选择、串联实验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先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