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
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正式公布,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核心素养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可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中“健康生活”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高中生处于其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和塑造人格、价值观、个人修养的黄金时期。然而现阶段,“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培养方式往往还局限于心理课程、讲座报告、咨询辅导等传统形式,学生往往不乐于接受,甚至有抱怨、抵触情绪。因此,新时期的“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培养应该根据不同阶段高中生的思想状况与心理特点,分批分类教育引导。这就需要将高中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其兴趣达成高度契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出发点,以校园心理剧的活动实践为依托,进行可操作性强的教育引导。
校园心理剧是让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展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的同学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从而让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校园心理剧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式,在学生心理调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校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学生为主角,以心理教师为辅助,以心理拓展课堂为活动空间,注重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发展性、系统性、特色性,逐渐建构起系统化、可操作的活动模式。
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实践的第一步是分层调研与分析,以期得出科学的数据来指导活动的开展。我校以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翻译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两个评价量表为蓝本,立足本校实际,自行编制了两套问卷调查表。一套为“问题关注度调查”,以年级为自变量,问题关注度为因变量,目的是设置心理剧活动实践主题与子话题;另外一套为“问题症结问卷调查”,将学生编码后进行无实名调查,针对第一套问卷反映出的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关注点查找问题的共性诱因,目的是引导紧扣学生问题源头的校园心理剧实践。
经过两次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我校确定了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共性困惑与问题,并据此来分年级、针对性地设计校园心理剧活动主题:高一年级以“环境适应问题”与“人际关系问题”为主题;高二年级以“学习倦怠问题”与“异性交往问题”为主题;高三年级以“考试焦虑问题”与“生涯规划问题”为主题。
以高一年级为例,数据分析显示高一学生最关注“环境适应问题”与“人际关系问题”。高一新生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全新的住校生活、加重的课程负担等,往往产生对新环境适应不良的困扰。另外,高一新生进入新的人生发展阶段,极度渴望得到被同学群体接纳的归属感、被老师肯定的获得感,以及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当其心理预期得不到满足时,则有心理受挫、情绪失调等现象产生。
在前期调研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出具每张问卷的学生心理简报,并根据心理简报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精准筛选与分组。
校园心理剧课程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展开,组员为前期调研选定的学生,每组共20人。以“人际关系问题”下的子话题“生生关系”为例,课程设计安排如表1。
表1 针对“生生关系”主题的校园心理剧课程设计
校园心理剧活动课的参与者为问题矛盾较为突出的学生,在此类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之后,为了扩大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影响力与覆盖面,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我校举办了校园心理剧大赛与校园文化节“心理剧单元”展演,将校园心理剧活动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在全校范围内展演,并鼓励观众参与表演与讨论,使学生尽量化解同类问题。另外,将心理剧优秀作品录制为视频,广泛应用于主题班会课、家长座谈会等场合,以形成指向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长效影响。
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活动过程中,我校共进行了两次针对不同对象的成效调查,以调研学生活动评价并以此指导下期校本课程的进行。一次是面向校园心理剧课程的参与者的自评问卷调查,在每个课时结束时,通过提前设计的量化表,引导学生完成问卷、认识自我、关注自我的积极变化。另一次是面向校园心理剧比赛和展演的观摩者的自评问卷,在活动前、活动后分别进行一次,通过数据比较分析,检验校园心理剧在提升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方面的成效。
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需要从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出发,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贴近学生实际。我校基于“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高中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实践探索正是植根于此,期望提炼出提升学生“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建构起系统化、可操作的活动模式,来有效指导未来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