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之理趣,促思维之深广——《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2022-07-05 07:38曹楷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卢沟桥赵州桥石拱桥

曹楷

【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该单元属于说明文单元,所选文章均为事物性说明文,除《中国石拱桥》外,还有《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三篇课文以及写作课“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为“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说明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作为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在落实单元目标方面无疑有一定的范本意义。《教师教学用书》对《中国石拱桥》的“教学重点”表述如下: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激发对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豪感;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它们的作用;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部结构,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4.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教学重点”正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个性化体现。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语言简朴而具有一定的情味、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严谨治学的科学素养。作者茅以昇是桥梁专家,“他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对于初中生初学说明文而言,无疑具有典范作用。

作为一篇朴实的说明文,课文难以避免地缺少“趣味”或“细腻”等文学要素,课堂表现容易趋向板正沉闷,若能通过教学环节的创意实现课堂的生动有趣,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离不开对学情的把握。对于八年级的初中生,一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对说明文基础知识的把握,故不宜止步于说明文入门知识,应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学段说明类文本教学的要求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体现以下意识:

1.应有说明文的知识落实意识,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体现出来。应在“语言的建构运用”和“思维的发展提升”的核心素养要求下展开设计,最终通向“文化传承”的“立德树人”目标。

2.应有“单元”意识,努力体现“以篇达类”的任务教学思想。应有“文本”意识,就课文来深挖细品,而不宜喧宾夺主,过分倚重视频、动画等流行素材。要把“文本”放在首位,让学生心中有说明文、有中国石拱桥。

3.应有“生动课堂”意识,不能因为“文章朴实”就认为“课堂沉闷”是理所当然,而应创新设计,让学生动起来、兴奋起来、对说明文爱起来。这篇课文是整个初中学段的第一篇说明文,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说明文学习架好桥铺好路。

4.应有观照“人”的意识。说明文不能只有说明对象、特征和说明方法,一定要有背后那个“写了这篇文章的”“人”的呈现,从字里行间感知作者的情怀和科研精神,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笔者对这篇课文的讲解将以体现这些意识为旨归,兼顾“中国石拱桥说明文”与“中国石拱桥背后的情与人”,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生动、有趣、让学生头脑动起来、情绪兴奋起来。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体特征、说明对象,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2.学习掌握“怎样说清对象的特征”,即通过品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以及课文的说明顺序与段落的内在顺序。

3.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培养爱国情怀,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说明的顺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启发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师:从前呀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跟小和尚讲故事:有一年啊很多人挤在一座小桥上看钱塘江大潮,不幸的是桥不够坚固而坍塌了,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一个孩子听到了这件事非常难过,他暗下决心,要给中国造最好的桥!

屏显:

桥梁塌毁,群众死伤,一小男孩愁苦状。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主要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呢?

屏显:

A.记叙(刻画人物讲故事)

B.说明(说清事物或事理)

C.议论(评价判断表观点)

D.描写(具体形象地描绘)

师:——记叙!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写人记事的文章就叫做记叙文。那什么是说明文呢?——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清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师:这时,小和尚就问老和尚了。“爷爷,中国最好的桥是什么样的呢,你能不能给我说清楚呀?”老和尚说:“那你们就把语文书打开到第18课呀!学了你就知道啦!”

二、说清对象,明辨特征

1.设错激思,妙引对象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第18 课,这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

师:我们知道说明文的题目往往直接揭示说明的对象,所以,老师干脆给这篇文章换个题目,就叫《赵州桥》。(板书:将“赵州桥”字样的弧形磁性黑板贴贴上黑板。)

师:因为老师发现文章全都围绕赵州桥这一座桥展开说明,说明对象就是赵州桥。你们同意吗?

生纷纷否定。

师:难道文中还写了另外一座桥?既然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那好办,咱们题目就换成《赵州桥和卢沟桥》,岂不是更好?(板书:将“卢沟桥”字样的弧形磁性黑板贴贴在“赵州桥”的右边。)

师:还是不行?文章还写了别的桥?原来还不止这两座呀,还有哪些?(板书:随意贴上赵州桥、卢沟桥、旅人桥、江东桥、长虹大桥、双曲拱桥。此处故意乱序设错,为下文讲解“顺序”作预留。)

师:老师忽然发现问题所在了!这么多桥是不是有某种共性呀?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桥?——石拱桥!是哪个国家的呀?——中国!

师:哦!那老师明白了,咱们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某一座桥吗?不是某一座桥,而是一类桥,这一类桥就叫作——中国石拱桥!所以,这才是咱们的说明对象!而赵州桥、卢沟桥都是中国石拱桥的例子。(板书:中国石拱桥茅以昇。)

师:老师小结一下:学习说明文,首先就要知道它说的对象是什么。所以,我们给黑板上的“说”加个对象。(板书:说对象。)

师:大家的聪明出乎老师意料,立刻就能发现真正的说明对象!

2.巧设画图,明辨特征

师:老师还想让大家画出中国石拱桥来。只允许大家画一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师评价学生:你只画了一条弧线,真是灵魂画手!说说看,为什么这是石拱桥呢?评价学生:哦,因为这个是它的拱形桥洞,换句话说,你是抓住了石拱桥的什么?——特征。石拱桥外形上最大的表现就是“拱”!茅以昇先生提到了没有?有,文章开篇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师:大家见过虹吗?美吗?嗯,把石拱桥比作虹,是为了突出石拱桥的一大特点——形式优美!(板书:形式优美。用磁性黑板贴,故意打乱顺序。)

师:这么优美的段落,请女同学一起读一下!

在文章中,石拱桥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结构坚固!(板书:结构坚固。用磁性黑板贴,故意打乱顺序。)

师:坚固的段落,请男同学一起读一下!

而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桥梁大国,中国的石拱桥还有什么特点?——历史悠久!(板书:历史悠久。用磁性黑板贴,故意打乱顺序。)

这么有历史内涵的段落,老师给大家背一下!

师:大家真是太聪明了,不仅迅速找到了文章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还迅速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征。所以我们说,说明文,说的是“对象”,“明”的就是特征。(板书:明特征。)

有了对象和特征,再把对象的特征说明白,这既是一篇优秀“说明文”的要求,也是咱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导入重点:把握“特征”

(一)“明特征”之一:顺序合理

师:为了说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作者举了许多例子,老师黑板上的例子是乱七八糟,课文中是不是这样呢?课文中先后举了哪些例子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表格。

屏显:

中国石拱桥共性特征举例名称建造时间自身个性特点1旅人桥约282年建造年代:早形式优美2赵州桥约605年结构坚固3卢沟桥1189-1192年历史悠久4 5 6江东桥800年前长虹大桥1961年双曲拱桥解放后建造年代:早结构设计:巧妙、坚固拱的形态:独拱外形:匀称和谐建造年代:早结构设计:坚固拱的形态:联拱外形:美,有石狮子特别意义:反侵略见证结构设计:建筑技术上有创造结构设计:最长的独拱石桥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拱桥,世界上仅有。

师:大家纵向观察第四列,你有什么发现呢?(按照时间顺序。)那老师的磁贴应该怎么摆呢?(调整板书磁贴,按时间顺序排列。)

图表内容是文章的直接反映,我们看到,依照时间顺序,主体部分的例子依次展开,更便于自身特点的突出。这也告诉我们,要想说清特征,一定要有合理顺序。(板书:在“说明文”的“明”字后补“顺序合理”。)

师引导学生思维:横向观察呢?先提出来的是中国石拱桥共性的特点,然后举出不同的例子,在个性化的同时又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性特征。所以,这也是一种顺序——从共性到个性、从一般到个别。

师:课文总体有严谨的顺序,那段落内部呢?我们来看赵州桥自身的四个特点:

屏显: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 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启发思考: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这样排列呢?能不能把第四点移到最前面,作为第一点呢?

师:顺序的设计,其实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原文是怎么表述的呢?

生:“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师:从茅以昇的表述里,我们仔细想一想,他最侧重的是什么呢?“不但……而且……”可以拿掉吗?

明确:“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强调的是后者。结构坚固是最主要的。另外从整句中也能看出侧重于结构坚固。而结构坚固正是历史悠久的前提,这也正是茅以昇的造桥思想。

屏显:

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因而“不但”“而且”这两个关联词,不但不可省略,而正要使用它们来确定它们的递进关系。——茅以昇

师总结:还记得我们刚开始的小故事吗?那个立志要造中国最好的桥的孩子,其实就是茅以昇。他的一生,是造桥的一生,更是以造最坚固的桥为使命的一生。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赵州桥的四个特点,依次是大拱、小拱、拱圈主体结构,然后才是外在的美。结构部分最重要,所以先讲。即使是在小圈的第二小点里,依然是先讲小圈的结构价值,然后才谈论其外形美。重要的结构在前,次要的形式在后。所以这是一个怎样的顺序?——从主要到次要。

师:从这里看,老师的三大特征板书顺序也应该调整一下,最重要的要放最前面。(板书:改变磁贴位置,形成“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旅人桥——赵州桥——江东桥——长虹大桥——双曲拱桥”的外观。)

师:调了一下,果然桥的拱形特点也出来了!其实哪怕是一个小点,文章都讲究了严谨的顺序。比如第二小点讲小拱,是结构方面的表述多,还是美观表述多呢?其实,这也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

(二)“明特征”之二:用词准确

师:看到文章中严谨的顺序,老师不由感叹,茅以昇先生真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这份严谨,不仅体现在顺序的设计上,也体现在文章的用词方面。不过在这里,老师就有了一个重大疑惑:中国石拱桥特点之一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赵州桥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那么赵州桥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呢?

生:1300多年了。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书上说的。

师:哦,和书一个阵营,可惜,你错了!老师在这段里发现了一个错误,现在就请大家找出来。

屏显:

学习小任务:辨疑析语言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

师:问题出在哪?今年2021年,不是已经1400多年了吗?为什么他还说1300多年?

生:因为茅以升写文章的时候是1300 多年。

师:哦!原来如此呀!真厉害!那现在如果来了一带一路参观的外国友人,我们可不可以自豪地告诉他,赵州桥1400多年了?

生:不行,因为“左右”表示概数,到底概多少还不清楚,可能是前后几年,有可能几十年。师:噢,老师明白了!那么,我们干脆把这个“左右”去掉,这样不就1400 多年了吗?这样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如果去掉这个词,就不符合真实情况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去掉这个词,就不符合真实情况了。这恰恰提醒我们,写说明文一定要注意什么?(板书:在“说明文”的“明”字后大括号“顺序合理”后面再补“用词准确”。)

师:其实在文章中,严谨的地方可不止一处。老师从文章中找到了几处,请大家准备抢答!

屏显: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____(无疑/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____(可能/当然)是______(从古至今的/有记载的)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_____(全国各地/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全都/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____(至今/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卢沟桥)桥面平坦,____(完全/几乎)与河面平行。

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从未)出事。

师:有意思的是,与这些严谨的措辞相比,文章中也有很多非常精准的数字,比如:

屏显: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卢沟桥)桥长265 米·,由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师:这些加点字前面能不能加“大约”“也许”?为什么?

师:事实上,这里提到的“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还真有同学质疑过,并且给茅以昇写过信,让我们震撼的是茅以昇的回信中的每个拱的数字非常精确(屏显茅以昇回信),数字具体、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说明文的严谨准确;也只有这样,说明对象的特征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明特征”之三:方法多样

师:在怎样“说清楚特征”的大任务中,我们已经一起学习到顺序合理、用词准确这两个技巧,其实还有第三个,接下来就让大家自己来说——你觉得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让说明对象的特征更清楚呢?

师:没错,突出对象的特征,我们还应该用上说明方法。大家说说看,你们知道哪些说明方法?能否尝试解释一下这个方法?(板书:在“说明文”的“明”字后大括号“顺序合理”后面再补“方法多样”。)而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很多,比如:

屏显:

学习小任务:探究知方法

说明方法举例作用列数字桥长265 米,由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 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突出了卢沟桥的雄伟,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作比较以卢沟桥和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引用突出了卢沟桥外形的美观和影响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摹状貌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马可波罗)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装饰上的重要的,突出了卢沟桥外形美,也表达了对卢沟桥、中国石拱桥的喜爱与赞美。

四:“感深情,察文味”

师:有同学知道咱们这篇文章最初发表是在什么时候呀?——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老师把这份报纸带来了!(展示教具: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

师:经过了删改,人民日报版《中国石拱桥》和我们学的《中国石拱桥》差异很大。然而,有一处没改动的地方吸引了老师的注意。

屏显: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中国石拱桥》都频繁地提到了“中国”和“人民”,而提到“中国”时基本上都称“我国”——老师对7 个版本的统计结果。

师:在茅以昇的心中,桥是哪国的桥?背后的匠人设计师,是哪国的人民?无论是老版本还是新版本,茅以昇都热情洋溢地大声喊出“我国”和“人民”,都热烈赞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这也是文章的写作目的之一。无论是古代的桥,还是近现代的桥,茅以昇先生都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对中国石拱桥,他倾注的是自己的热情和信仰,这也使文章在朴实的文字中多了一分“文味”!(板书:文味。)

师:这份文味,来自于对说明对象深沉的爱。爱中国的桥,爱中国的人民,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操啊!这是何等的民族自豪啊!那个孩子长大了,他真的造出了当时中国最好的桥。也把最好的关于桥的知识留给了我们。那就让我们带着说明文的知识,带着对茅以昇先生的缅怀和对祖国人民的崇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英雄城南昌的桥吧!

五、课后指导及作业设计

作业:以“英雄城的桥”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要求对象明确、特征鲜明、文体清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说明性文字,从而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左右两侧分列,左侧随教学过程添改换序,逐渐形成拱式外形。右侧旨在梳理课堂教学核心知识,简洁明快,便于掌握记忆。

左边:

右边: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对说明文教学的一次全新尝试,其创新性就体现在以该篇为全单元说明文教学作铺垫,让学生较为形象地认识说明文,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常见知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学生课堂表现较为积极,思维跳动比较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仅仅“就篇讲文”,往往会陷入死板、沉闷、割裂的局面。

当然,从遗憾和不足上来说,本课例受限于一节课的容量,课文诸多部分仅仅是一带而过、点到为止,并没有引向深入,没能给学生拔高思维留下足够空间。于漪老师说:“教师应该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1]从这个层面来看,本课如果设计为1.5 个课时,则能更从容地安排教学环节。

注释:

[1]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6页。

猜你喜欢
卢沟桥赵州桥石拱桥
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实施
读出民族自豪感来
3D打印“赵州桥”在天津落成创三项世界纪录
守卫卢沟桥
家乡的石拱桥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石拱桥检测和有限元分析
小跨径石拱桥实用加固方法研究
游卢沟桥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