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无俗韵
——论唐诗中的琴诗

2022-07-05 15:45李彦慧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7期
关键词:古琴唐诗文人

李彦慧(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也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唐诗中的琴诗是中国音乐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琴诗是以诗的形式描述音乐和琴相关内容。唐诗中有众多琴诗流传于世,以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史中占据独特位置。本文通过对唐代诗歌中琴诗发展概况的简单了解,梳理“琴”的概况和唐诗中的琴诗,对唐诗中琴诗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从而了解唐代琴诗所蕴含的独特艺术文化价值。

唐代音乐文化高度繁荣,延续前朝音乐文化的同时,吸收异域音乐文化。诗歌在唐代发展至顶峰,自古以来,诗乐的发展是连在一起的,诗歌的发展史亦是音乐的发展史。唐代文人不仅善作诗,部分文人音乐素养较高,兼善诗乐的创作,以王维、白居易、李群玉为代表。诗歌中有许多描写乐舞的诗句,为唐代的艺术文化平添些许春色。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唐代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开明的外交政策,使异域音乐融入中原音乐文化,音色欢快明亮的异域音乐受到人们的喜爱,古琴在民间音乐中逐渐沉寂。但在统治阶层和文人雅士中,古琴并未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许多文人雅士在诗歌中都提到古琴,宫廷音乐和乐教中“琴”仍占据重要地位。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共收录约五万首唐诗,其中咏琴诗有一千六百多首,居众多咏乐器诗数量之首。这些咏琴诗的内容有对制琴家斫琴技艺、琴形式的形象描述,有对当时善琴之人(如专业琴家、文人、隐逸之人等)演奏举止神态的生动写照,还记载了唐代流行的琴谱,这些咏琴诗从侧面展现唐代琴乐的演奏风格和审美意识的趋势。通过琴诗我们可以窥探唐代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生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史提供翔实的文字资料。本文以唐诗中的琴诗为研究对象,对唐代琴诗中所记载的琴乐资料简单梳理,以求进一步了解唐代琴乐的发展。

一、“琴”之界说

《新论·琴道》载:“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人圣贤玩琴以养心。”从远古时期到唐代,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唐朝出现“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繁荣昌盛的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发展,思想开明,多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为多元丰富的琴文化奠定基础。

“琴”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古代称之为“琴”“绿绮”“丝桐”“瑶琴”等。关于“琴”的记录,最早可见于《尚书》 《诗经》中的记载。《说文解字》中对“琴”的描述是:“琴,禁也。神农所制。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由此我们推测出“琴”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由神农氏所作,为五弦或七弦。20 世纪30 年代,“今虞琴社”发行的期刊中将其称之为“古琴”或“七弦琴”。关也维在《唐代音乐史》中对古琴的描述:“琴身长约130cm,宽20cm。一般以桐木作面,梓木作底,上下合为音箱,髹以色漆。宽端为头,窄端为尾。琴头嵌有承弦的岳山,尾部则有系弦的龙龈。琴身上嵌有13 个徵位,作为音位和泛音的标志。”

唐代,雄厚昌盛的国力和开放的外交政策吸引周边国家的交流往来,西域的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疏勒乐等异域民族元素的音乐涌入中原地区,相较于“琴”质朴淡雅的音色,这些异域音乐更加吸引人的目光,“琴”在民间逐渐不受重视。但是“琴”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具有娱乐作用,更多的是被统治者赋予了修身养性、治国齐家等意义,因此被文人雅士广为重视。对于文人雅士而言,琴文化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外来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冲击,使得“琴”与民间音乐脱节。在文人看来,“琴”成为雅俗之中的“雅乐”,成为文人雅士清高、淡泊名利的象征。

在统治者阶层中,李隆基《赐崔日知网潞州》载:“礼乐中朝贵,神明列郡钦。扬风非赠扇,易俗是张琴。”由此可见,在统治阶层,受到传统礼乐的熏陶,“琴”依然承担雅乐传承中的教化作用。在唐代宫廷雅乐加入燕乐形式后,“琴”没有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在宫廷雅乐中仍是经常使用的乐器。

从异域走来的艺术文化携带这新的音乐元素与东方文明交融与碰撞,使得中原的艺术文化变得博大、宽容,诗歌和音乐的发展迎来崭新面貌。虽然西域音乐元素进入中原,但是古琴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受到统治者阶层和文人雅士的重视。这表明“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受到传统礼乐文化的影响,“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下来,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独特的象征。

二、唐代“琴乐”之发展

唐代社会繁荣,政治、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伴随着音乐发展兴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音乐在唐代得到蓬勃发展,制琴、技艺、记谱法等方面较之前得到很大的发展。

琴乐的发展,对“琴”的制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制琴工艺的进步。唐代的制琴工艺,无论是在质量抑或数量都较前朝有了质的转变,“琴”的选材、造型、髹漆等工艺有更多的讲究。谢邈的《谢人惠琴材》:“风撼桐丝带月明,羽人乘醉截秋声。七弦妙制饶仙品,三尺良材称道情。”反映了“桐木”是唐人制琴的上乘选料,著名的制琴桐木有“蜀桐”“龙门桐”和“峄山桐”。蜀地的制琴工艺是当时制琴业的代表,早在隋朝,隋文帝之子杨秀封为蜀王,他曾经“造琴前面,散在人间”。因为杨秀的喜好和提倡,蜀地出现了许多制琴名将。到了唐代,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家大规模地制琴,古琴制作得到空前发展,蜀地是成为制琴业的主要基地。最为著名的是唐代斫琴家四川的雷氏,他们所制的琴被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雷氏家族世代制琴,其中连续3代出了9 个斫琴家,号称“蜀中九雷”:雷绍、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俨、雷珏、雷会、雷迅。元稹的《姜宣弹小胡茄引歌》曰:“雷氏金徽琴,王君宝重轻千金。”唐代留藏至今的名琴有“九霄环佩”“大圣遗音”以及日本正仓院的唐琴。

唐代琴学家在演奏技术方面的成就突出。著名的琴人有:赵耶利,人称“赵师”,主张“甲肉相和,取音温润”的奏法;董庭兰,代表作《颐真》,曲调欢快流畅。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便是对他的形容,可见其在当时社会的声望颇高。李欣《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生动描绘董庭兰精湛的琴技。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一定高度的音乐素养。白居易是诗人与音乐兼善的代表。197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点校的《白居易集》中,有300 多首与音乐相关的诗作,其中琴诗有120 首。琴诗的数量和琴学家的涌现,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开明的社会风气和开放的外交政策,使唐代音乐文化呈现出多元异彩的局面,“琴”成为文人雅士抒情、言志、娱乐的方式。

大量琴曲产生的保存,对记谱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记谱法的改进对琴谱的传承起到保护作用。减字谱出现之前,普遍运用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全曲共四句,文字谱《碣石调·幽兰》用4954 字记录全曲。唐代,曹柔将文字谱改良为减字谱。减字谱将古琴文字谱中的指法、术语选取具有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这种记谱方法使用减字拼成符号记录左右手的指法,只记录技法和音高,不记音名、节奏。记谱法的变化不仅有利于曲谱的传承,不同时期曲谱的变化,为后世研究琴谱的风格、特点,产生时代提供翔实的资料依据。

综上所述,唐代歌舞伎乐的发展为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琴的形制已发展完备,在制作工艺方面较前代更加精美,并且出现专业的斫琴家,高质量的制琴工艺为琴乐文化普及提供物质条件。唐代的琴学家不再仅限于文人雅士,遍及各个阶层,体现出唐代琴乐文化的多元和包容性。记谱法由文字谱发展到减字谱,在琴谱传承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使得琴乐文化在音乐长河中经久不衰。在燕乐盛行的时期,古琴艺术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在盛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唐诗“琴乐”之特点

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全唐诗》收录一万多首诗歌。自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便存在于我国的音乐文化中。唐诗与琴乐的结合,琴诗中记载唐代文人的生活写照,可以从中了解有关唐代琴的发展状况、琴人、琴曲、琴艺等相关资料的记载。通过对琴诗的简单梳理,对唐代琴乐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一)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唐代歌舞高度发展,外来乐器传入中原,俗乐雅乐相互渗透,虽然雅乐的主体地位削弱,但是“琴”在文人雅士中地位没有变。受魏晋南北朝时期“琴乐文化”的影响,唐代文人仍将“琴”视为个人修养的体现,他们以“琴德”标榜自己。在唐代琴诗中,诗人抒发对雅乐的缅怀之情。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以琴乐修身养性,保持文人雅士的不同凡响,拓宽唐诗的写作素材。在琴乐的发展中,“琴”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属乐器,渐渐远离民间音乐的发展,如王绩的《山夜调琴》:“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白居易《废琴》曰:“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白居易通过此诗感慨当时社会偏爱“俗乐”,对“琴乐”的忽视。

(二)反映出唐代古琴的流传演变

唐诗作为音乐的载体之一,其内容记录了古琴音乐在唐代的发展。唐代专门记述古琴的著作不多,有薛易简的《琴诀》、司马承祯的《素琴传》等古琴论著。琴诗中记载文人演奏古琴、古琴的制作发展、琴乐技艺的高超等内容,为研究唐代琴乐文化提供翔实的史料。

唐朝,减字谱的形成对琴乐曲谱的发展起到保护作用。琴作为当时上层社会的高雅艺术,对流派、师承、人品、天赋等方面有严格要求。减字谱的出现,对曲谱的传播和传承弥补了琴谱易丢失的不足

(三)唐代古琴演奏技法丰富,人才辈出。

唐代社会文化开明,文人的音乐生活丰富,很多文人寄情于琴。专业琴人对古琴演奏技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他们要求技法的精湛、娴熟,以求更准确的表达琴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当代古琴家李祥霆从唐诗中总结出琴乐的十三象:雄、骤、急、亮、粲、奇、广、切、清、淡、和、恬、慢。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琴师有: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等。如薛易简,文献中记载他能演奏琴曲三百多首,其古琴著作《琴诀》被称为“辞虽近俚,义有可采”,这本著作推动唐琴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从三个方面归纳唐诗中的琴乐特点:其一,对文人雅士来说,“琴”成为他们标榜自己清高不俗的道德标准,在俗乐兴盛的时代,他们寄情于琴,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但是这个时期,琴只存在于上流社会,使得琴文化逐渐变得古朴恬淡,民间出现“古琴有弦人不扶”的情况,脱离民众;其二,对唐代琴传承的记载和发展;其三,唐代古琴演奏技法的多变与精湛,出现专业琴人。

四、唐诗“琴诗”之内容

受传统文人音乐的影响,唐代文人仍将琴视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乐”作为唐诗表现的载体之一,在《全唐诗》中大约二百首咏琴诗。各种咏琴诗的创作背景不同,主要分为咏琴器、咏琴曲和咏琴艺三类。这些琴诗为研究唐代的琴乐艺术留下丰富的资料。现将其整理如下:

唐代制琴工艺水平高超,制作精美,风格多样,从选材、制作、髹漆等方面多有考究。对琴工艺水平的称赞,成为咏琴诗中的一部分。王绩在《古意六首》中描绘了唐琴的精湛工艺:“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这是对制琴材料和形制的描述。司马逸客的《雅琴篇》是对制琴材料生长环境:“亭亭峄阳树,落落千万寻。独抱出云节,孤生不作林。影摇绿波水,彩绚丹霞岑。直干思有托,雅志期所任。匠者果留盼,雕斫为雅琴。文以楚山玉,错以昆吾金。虬凤吐奇状,商徵含清音。”通过对峄山桐高大、卓尔不凡形象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琴器不同凡响、清高不凡的看法。

唐诗中,咏琴曲有三十多首。琴曲有畅、操、引、弄四类。唐代咏琴诗多是咏调名本意,如释皎然取嵇康曲《风入松》所作的:“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飗飗。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商兮照清徵。风何凄兮飘飘,搅寒松兮又夜起。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闻客堂。”释皎然的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美人在西岭弹琴的美景,琴声在山间回荡。诗歌的内容根据《风入松》的调而创作。

琴诗中还有一部分是咏琴艺的诗,分为两类,其一:诗人听琴创作或者是自弹自娱时创作,王维的《竹里馆》描写的是文人自弹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白居易的《弹秋思》同样是文人弹琴:“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其二:演奏技法,如: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用语言描绘出董大弹琴的高超技艺。

综上所述,通过咏琴诗的三种分类,可以看出,“琴”在唐代文人雅士心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对这三种分类加以梳理,有以下几点发现:其一,咏琴器这一类诗,唐代诗人运用比喻、烘托、象征等表现手法,烘托“琴”在文人心中独特的地位,表现出“琴乐”的恬静淡雅,清高脱俗。以琴喻人,反映文人卓尔独立、清高不凡的气质。其二,咏琴曲多取咏调名所作,依曲填词。其三,咏琴艺诗中,听琴或自弹琴的诗歌,表现出琴是文人雅士象征。对演奏技法描述的诗歌,表明唐代琴演奏技法高超,琴人人才辈出。唐代琴诗中,诗人大多受到传统礼乐的侵染,琴诗体现出“乐与政通”“琴以载道”“崇贤兴致”等政治思想。琴诗以诗歌的形式记录唐代歌舞升平的盛况,拓展了唐诗的体裁范围,展现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个人抱负,表现出琴诗的独特魅力。

五、结语

唐代经济繁荣,艺术得到充分发展,唐诗中的琴乐是中国音乐史中特殊的存在,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千年时光云聚消散,“琴”始终贯穿于中国艺术文化的长河,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透露着特有的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琴”的价值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文精神的发扬息息相关。因此“琴”并未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消逝,而是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文明的象征。通过了解“琴”之概况、唐代琴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唐诗中的琴诗以及唐诗中琴乐特点后,总结如下:其一,“琴”是中国独特的、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象征。唐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度繁荣,推动唐朝艺术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唐代音乐与诗歌相融合,“诗歌”成为唐朝的象征,尽管唐代西域音乐文化涌入中原地区,但是“琴”依然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在宫廷音乐中占据一席之位,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他们将自身的文化修养融入诗歌中,创作出众多琴诗,成为当时社会形态的一种文化缩影。其二,唐代经济繁荣为琴乐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浓厚的艺术氛围为唐代音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唐琴的形状、制造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出现大批专业琴人,他们技术精湛,推动琴乐文化的进步发展。文人雅士也寄情于琴,在俗乐兴盛的时代,“琴”在宫廷音乐中仍占处于突出地位。其三,唐诗中的琴乐主要有三个特点: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反映唐代古琴的流传演变;唐代古琴演奏技法丰富,人才辈出。唐代琴诗表现了文人的心理历程,反映琴乐的发展流变,补足琴乐研究史料的不足。专业的琴师教授琴技,为琴乐源源不断的发展奠定基础。其四,唐诗中的琴诗主要分为三种:咏琴器、咏琴曲和咏琴艺。琴诗中再现当时的音乐舞蹈盛况,唐代文人将琴文化融入文学中,从而进行自我形象的构建、展示,这也是琴诗的功能与意义所在。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唐诗中的琴诗是琴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等是值得重视的。琴诗以文字的方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为音乐艺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展现唐代的艺术文化,从侧面体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思想、时代变迁。古琴艺术不仅是艺术的象征,还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文化底蕴的象征。琴诗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唐诗中的琴诗为后世的理论研究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

猜你喜欢
古琴唐诗文人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唐诗赏读
寻访千年古琴
唐诗赏读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
古琴艺术的发展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