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强
(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5)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减负角度对校内校外两大难题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作为初中阶段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体育中考在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多层面的关注度日益凸显。云南省首次将体育中考设定为100 分制,提升体育中考地位的同时,也是对体育中考导向性的一次初步探索。近年来,长沙市体育中考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从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以及分数调整等方面实施了改革。但改革后,体育中考所呈现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在学生和家长的意识中,体育中考仍然是通往上级学校的阶梯,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仍以中考为目的。该文希望通过分析长沙市体育中考模式的改革历程,以“双减”政策落实为契机,对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进行研究与剖析。
我国体育中考自1979年4月上海崇明中学试行体育加试以来,经历了局部试验阶段(1980—1991年)、全国试点阶段(1992—1996 年)、全面实施阶段(1997—2006 年)、全面推进阶段(2007 年至今)。4 个阶段的探索过程中,各区域结合自身的特色制定了符合自身教育情况的初中体育升学考试模式。湖南省从1998年开始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湘教[1998]1号);2002年又制定了《湖南省初中学生毕业学校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湘教体字[2002]8 号),从湖南省一系列方案的制定实施,开启了湖南体育中考的改革序幕,长沙市作为湖南省教育中心,一直走在体育中考实施与改革的前列。2009 年,湖南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精神下发了《湖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完善中招制度的通知〉》(湘教通[2009]65 号),长沙市结合中央和省级精神将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作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与生物、地理两个科目合成呈A、B、C、D、E 5个等第计入升学成绩。2021 年,长沙市中考由等第制改革为分数制,作为过渡年份,提前科目在原计分规则基础上A 等第赋10 分,B 等第赋8 分,C 等第赋6 分,以此类推,并计入总分中,2020年12月31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发布《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有关事项的通知》(长政办发〔2020〕53号),体育与生物、地理各40分,总分120分计入中考成绩,同时增加游泳、1min 跳绳、立定跳远等项目。通过多年实践与探索,长沙市希望利用体育中考的杠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生态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搭建健康成长平台,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体质与健康持续下滑趋势。
从表1 中可以看出,2008 年长沙市首次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以来,15 年时间在项目设置和评分方式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调整。体育科目测试成绩按一定比例与生物、地理一起成为一个升学录取维度。体育中考在提前科目中所占的比例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2008—2014 年体育中考的分值为50分,和生物、地理所占的比值相同。2008年与2009年,体育评分方式由统一考试的36分和体育课成绩、体育锻炼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综合的14分组成。2010—2014年,体育评分方式统一考试的44分和初一学年体育成绩、初二学年体育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综合的6 分组成。在考试项目上,2009 年取消了身高、体重项目,加入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测试项目。在项目测试方式上形成了由必考项目、选考项目和自选项目相结合的考试办法,体现了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原则。
表1 2008—2022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方案
2015—2021年,体育分值上作出了重大调整,总分由50 分提升到60 分,生物和地理的分值没有改变,体育所有分值体现在统一测试项目上,取消了平时成绩的分值。2010 年,体育中考项目设置第一次出现由学生自行选择一项的方式,部分学校却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测试项目的权利,部分学校篮球和足球特长生在学校统一组织下自选项目为排球。调查发现,2021 年长沙市体育中考中,球类自主选择项目中97%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排球,只有极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足球和篮球,考试中出现了篮球特长生和足球特长生被迫选择排球,从而导致体育中考不合格现象。在学校统一模式操作下,改革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体育中考“应试”的烙印也越来越明显,为了追求升学率,体育课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变为应试教育——中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固定化的考核形式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有利也有弊,自2013年以来选考项目由实心球改为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后,5 年时间都没有改变,2018年,实心球作为力量素质考核的选择项目,重新回归体育中考素质测试项目。
2022年,长沙市城区体育中考项目增加了200m游泳、1min跳绳和立定跳远等项目,学生在体育中考项目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在访谈过程中,基层体育教师反映,引体向上对于体型稍胖的学生而言不太公平,但实心球、1min跳绳和立定跳远纳入可选项目后,适应了不同体质学生考核的公平性。球类自选项目中,排球在三大球类考试中是场地要求、教学要求和考试组织最简单的,在应试机制的驱使下篮球和足球在学校教学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虽然增加了200m 游泳,但项目的偏向性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同样值得思考。
“双减”政策不仅仅是给学生减负,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该政策的目的。作为中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体育中考,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双减”政策的导向作用下体育中考具有新的价值意义。
体育中考的目的不是考出成绩的区分度,而是以考试为杠杆,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但在升学机制的作用下,体育中考的价值平衡被打破,功利性价值被无限放大,社会、家庭、学校等层面仅将体育中考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方法手段。在“目标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体育中考应该实现“健康第一”与“升学第一”的统一,“快乐体育”与“达标体育”的平衡。达到以平衡为基础的价值定位,长沙市体育中考的目标才能与“双减”政策的目标相契合,才能真正将长沙市体育中考的生态环境从应试教育的生态转型为素质教育的生态。
“双减”政策的“减法”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进行优化与提质,做好促进全面发展的“加法”,“加法”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核心,体育活动成为学生多元发展的主要选择对象。在此前提下,体育中考的价值导向应破除原有“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在发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从项目设置、评价形式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从2022年长沙市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分析,虽然增加了两项素质考试项目,但还无法实现以兴趣选择考试项目的目标。
无论是体育中考,还是“双减”政策,两者最终的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双减”政策出台后的各种举措,为体育中考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以体育中考为导向的机制作用,也促进了“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两者的统一与协助,使学生有目标、有价值、有动机地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在“双减”政策要求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采用课后服务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中理解,学校学生培养的价值定位可以为体育中考的改革明确目标,为设置体育中考项目,构建评价体系指引方向。
为促进学校、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我国已经明确要提高体育中考的分值,逐步实现体育科目的分值和语数外科目的分值相同。长沙市体育中考在改革的15年里正一步步完善,项目设置方面更加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2018年增加实心球选测基础上,2022年又将增加了立定跳远和1min跳绳,其必要性得到了学生、体育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2 年,体育中考分值虽由60 分改为40 分,但分数制改革使体育科目单独计分并纳入总分,其价值意义明显增强。但体育中考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盲目改革,体育中考改革应该避免以下方面的因素。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减负,体育中考的“升学机制”作用,在学生、家长、学校层面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具有显著的矛盾性。此时,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是否会将学校教育环境带入到“越减越重”的困境,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外锻炼,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实际上,很多体育中考项目很难通过“每天锻炼一小时”来实现目标。绝大部分学校、学生为应对体育中考,体育课成了“训练课”,课间操成了“体能训练”,课后服务成了“体育补基”。《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76%的家长认为有必要报体育考试项目培训班,校外培训机构还推出了“暑假集训班”等。如果校外培训机构的介入使学生面临“过度体育训练”的不良处境,训练化的体育中考模式使学校体育背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那么体育中考的制度也将脱离正轨。
“双减”政策的基本策略是通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如今,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历年长沙市体育中考球类项目的选项中,排球成为体育中考中最为“火爆”的选择项目,平时在学校学生最喜欢的篮球和足球却成了体育中考的冷门项目,这种学校体育与中考体育的反差是现阶段最为普遍的现象,除了考试评价机制的影响,场地器材与学校师资也是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排球成了中考的“无效”项目,中考结束后,基本再无学生会练习排球垫球或进行排球比赛、游戏等。“无效”中考项目的出现使其与学校体育的初衷相违背,也阻碍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鼓励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这一目标的实现,因而使学校体育改革的长期效益降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体育运动形成长期效益的有效助力,形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有效手段。“双减”政策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双减”政策相契合,又与体育中考的长期效益相适应。从目前体育中考的现状来看,体育中考的“应试”化效应非常突出,在准备体育中考期间,学生为考试而锻炼,其运动技能、身体素质都能够大幅度提升。进入高中和大学阶段后,学生的运动各方面能力明显下滑,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没有延续体育锻炼,初中阶段的体育锻炼仅停留在体育中考这一“应试”阶段。因此,体育中考应寻求考试与兴趣的平衡点,开设与学生兴趣相契合的运动项目作为考试项目,既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有效激发体育中考的长期效益。同时,学校与政府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落实校内和校外一小时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逐步落实,必将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环境,同时学校教育也需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从1979年至今,在我国探索与落实体育中考制度的四十多年中,体育中考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后体育中考如何发展,也将影响初中教育的方方面面。综合长沙市体育中考的发展历程、价值定位与改革特点,体育中考的发展应当回归教育本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区域地缘特色相结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相应出台,学校体育不仅在政策层面受到了重视,在执行层面也得到很好的落实。云南省教育厅分阶段将体育中考的分值提升到了与语、数、外等主科同等地位,开创了“第四主科”的新局面。这种模式以反向逼近的形式使各地方、各学校重新重视学校体育,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开足开齐体育课,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有效落实。长沙市学校体育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在“双减”政策的激励下,体育中考的价值必将突出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从而回归教育的本位功能。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体育中考如何改革,如何发展,其基本对象是学生,改革与发展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现有水平而进行。就长沙市体育中考现状而言,特殊学生体育中考的成绩评定一直也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残疾学生以满分为体育中考成绩,有二甲以上医院开具证明申请免考的学生,按项目60%的分值进行计算。因此,部分具有此种情形的学生具有体育“免考”资格后,更加不愿参加体育活动,更甚者长期以“病假”的形式缺席体育课。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体育的健身与康复功能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另外,体育特长生在现有体育中考模式下的地位也很尴尬,在中考项目设置以外的体育特长生在完成自己体育专业训练的同时,也需要练习中考体育项目,对他们而言,体育中考成了他们的“负担”。因此,体育中考的发展在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实现体育中考评价的多元化。
体育不仅具有运动属性,其中也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属性。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体育文化,都离不开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体育中考项目增设是目前体育中考改革的主要方法之一,如何增设体育中考项目,增设什么类型的体育中考项目,都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南方地区,体育中考增加了游泳项目;北方地区,增加了冰雪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体育中考与地缘特色相结合的具体表现。体育中考与地缘特色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区域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更能得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同,提高对体育中考的认可程度,是去“应试”化,增“兴趣”化的有效手段。深圳、上海等南方地区将游泳设置为体育中考项目,长沙市也将在2022年体育中考中增加游泳项目,虽然执行层面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但体育中考与地缘特色相结合的方式证明了体育中考正往合理化、多元化等方向发展。
在“双减”政策推行的背景下,长沙市学校体育教育与体育中考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两者也将为长沙市的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体育教育要抓住“双减”政策落实的契机,优化体育学科教学体系,采用丰富的活动形式优化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将体育作为一种手段介入学生减负活动中,为体育中考助力的同时,发挥学校体育的长期效益机制。体育中考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要重视自身存在的弊端,也应该具有长期发展的视野,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协调发展,完成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