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
洞庭山有两座碧螺峰,一在洞庭东山,一在洞庭西山。
东山碧螺峰位于杨湾石桥灵源寺后,上有明大学士王鏊摩崖题刻“碧螺峰”。清范来宗《洽园诗稿·碧螺峰》诗云:“昔饮碧螺春,今登碧螺峰。细认摩崖字,传自明巨公。……偶来探胜迹,猛听灵源钟。” “巨公”脚注“王文恪书石上”,王文恪即王鏊。清沈德潜《沈归愚诗文全集》亦有诗句:“碧螺峰顶看题壁,黄叶村中认选楼。”民国叶承庆《乡志类稿·金石》也记载了王鏊题于正德年间的“碧螺峰”摩崖。民国元老李根源曾两次游访碧螺峰,在其《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说:“惟见大石百十奔集石桥,秀灵之气盎溢于中,心赏不置。”“再至碧螺峰麓,观群石并游碧云洞。”不知何故,他写碧螺峰大石、群石,却未提及王鏊的摩崖石刻“碧螺峰”,他自己倒是在碧螺峰山腰巨石上题刻了“碧螺春晓”四个大字。今碧螺峰建有碧螺亭,亭前即为“碧螺峰”巨石,“碧螺峰”三个大字已非王鏊原刻,但拓片时依稀可见题款“正德”“少傅王鏊题”。
西山碧螺峰位于东河南徐村。南徐,因西山望族徐氏分支迁至东河崦南而名。明嘉靖七年《故东篱徐公墓志铭》记载:“徐氏来包山,居碧螺峰下。”包山即西山。东河的徐缙是王鏊长婿,徐缙高中进士后,累官至吏部左侍郎,人称“徐天官”,东河因此声名大振,碧螺峰亦因峰下建有徐氏宗祠而改名徐宅山。清沈彤在其《果堂集·游包山记》中写到了石公山、林屋洞、碧螺峰和缥缈峰等,其中写碧螺峰:“自林屋山东北,水行数里,见有峰拔层峦之中,色苍翠而旋上者,碧螺峰也。”他寫碧螺峰石“若翔、若集、若昂、若俯、若蹲、若跳,皆争出奇势来效目。”清潘来在其《遂初堂文集·游西洞庭记》中说:“吴中山水,莫佳于洞庭,而西山尤胜。他山之秀在岩壁,洞庭之奇在山根。”其中写碧螺峰:“余谓西山之不临水而奇者,惟此峰独也。”他写碧螺峰石更是生动形象:“自巅及趾,奇石错立,如百千猿猴连臂下饮,如万马群戏跳蹙奔腾,大抵一石各具一态。……有若堂隍者、若床榻者、若砚山者。”惜因“花石纲”后遗症,碧螺峰石历来被肆意私采,今山峰已面目全非,碧螺峰名也鲜为人知。
东、西山两座碧螺峰直线距离约十公里,中间隔着太湖,却都与王鏊有关。王鏊《碧螺峰》诗云:“俨双峰兮亭亭,忽雾绕兮云横。冈峦纷兮离合,涧壑黯兮峥嵘。望夫人兮不远,路杳杳兮难征。”有人说王鏊此诗是在赞美西山碧螺峰,但清翁澍《具区志》和清王维德《林屋民风》都将此诗记在了东山碧螺峰的条目之下,所以更多人认为王鏊此诗是在咏赞东山碧螺峰。
王鏊,东山陆巷人,二十一岁娶东山延陵望族吴氏为妻,六年后吴氏生一女,即王鏊长女王仪,次年吴氏即离世。王鏊十分疼爱这个女儿,他说:“长女之生,吾始筮仕,而吴夫人不禄,呱呱在襁褓,余时尚未有子,戚之,甚爱之,甚闵闵焉,日望其长也。”王仪长大后,王鏊选中了家在西山碧螺峰下的徐缙为婿。王仪相夫教子,徐缙仕途顺畅,可是好景不长。王仪四十二岁时离开了人世,比王鏊早走了七年。王鏊在自己女儿的墓志铭中写道:“于乎,天降割于我,躬何其酷耶!”“子之嫕兮,又贤且慧兮,归值其良兮,而年不长兮,于乎,孰知余之伤兮?”其父女情深,可见一斑。
王鏊的《碧螺峰》诗,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描绘碧螺峰的石头,或是自己的摩崖题刻。从诗面内容看,应该是首借景抒情诗。“俨双峰兮亭亭”,这个“双峰”是指两座碧螺峰,借此双峰间的景物,抒发其对女儿的无比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