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各国经济发展特点浅析

2022-07-05 18:29沈琪
时代商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合作共赢经济发展

沈琪

摘要: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中国、日本、韩国,是海上丝路东海航线上的重要国家。从1980年至2020年,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近几十年来,中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都得到了迅速增长。加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发挥三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共赢。

关键词:经济发展;海上丝路;东海航线;合作共赢

一、引言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从陕西西安出发,向西经我国甘肃、新疆等地区,进入中亚、西亚,到达地中海,进而到达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山东出发,到达日本、韩国等国家。南海航线由广东出发,经东南亚、南亚,到达东非、中东地区,到达地中海,最终到达欧洲。丝绸之路东海航线上的日本、韩国,与我国的经贸关系源远流长。目前日本、韩国仍然是我国重要贸易伙伴国。

二、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日韩三国GDP比较分析

我国从1978年起,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GDP开始迅速增长。根据IMF2020年10月公布的WEO数据库可知:1980年中国的GDP为3030.27亿美元,日本的GDP为11053.86亿美元,韩国的GDP为653.98亿美元。从1980年至2020年,中国GDP增长最快。详见图1。

从GDP总量上看,韩国是中日韩三国中GDP总量最小的国家。从1980年至2009年,日本的GDP总量高于中国,从2010年及之后的年份,中国的GDP总量高于日本。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地位。中国与日本、韩国地理距离不远,经济合作源远流长。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注重同日本、韩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从日本进口了大量机器设备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国的制造业水平逐渐上升,中国已经从一个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制造业出口大国,中国出口产品蕴含的科技含量也在逐年上升。中日韩三国的经贸互动关系,有利于中日韩三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二)中日韩三国人均GDP比较分析

如果从人均GDP的角度看,从2000年至2020年,中国人均GDP水平一直稳步上升;韩国人均GDP水平在波动中上升;日本人均GDP水平有所波动,但2020年的人均GDP比2000年的人均GDP没有显著上升。从整体水平上看,日本的人均GDP水平最高,其次是韩国,最后是中国。但中国与日本、韩国的人均GDP差距在缩小。

2000年中国人均GDP占日本的2.4%,占韩国的7.8%。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人均GDP水平增长较快。2010年中国人均GDP占日本的10.0%,占韩国的19.5%。中国人均GDP水平与日本、韩国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2010年中国人均GDP占日本的26.2%,占韩国的33.2%。虽然中国的人均GDP与日本、韩国仍然存在差距,但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中国人均GDP与日本、韩国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详见表1。

三、中日韩三国经济互动性分析

(一)格兰杰因果性检验以及单位根检验

可以通过统计上的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来分析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互动性。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是一种从统计上检验两个时间序列之间因果性的常用方法。首先检验中国年度GDP序列和日本年度GDP序列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性关系。样本区间是1980-2020,滞后期是2。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中国GDP和日本GDP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详见表2。

类似的,可以检验中国年度GDP序列和韩国年度GDP序列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性关系;以及日本年度GDP序列和韩国年度GDP序列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性关系。另外,还可以对中日韩三国的GDP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中国GDP序列的单位根检验表明:中国的GDP序列存在单位根。详见表3。

(二)差分序列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当一个序列存在单位根时,在统计上一个常用的方法是对这个序列进行差分运算。对中国年度GDP序列进行一阶差分计算,得到中国GDP差分序列。根据检验结果,差分之后的序列仍然存在单位根。通常说来。详见表4。

可以通过相关系数矩阵的方法,分析中、日、韩三国经济的相关性。1980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与日本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中国与韩国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2,日本与韩国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5。详见表5。

四、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通常说来,国际贸易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模式上,主要是以“拾遗补阙”为主。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来自国外的商品往往价格比较高,通常只有富裕阶层的人才有机会消费外国商品。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出口地区特有、而进口地区没有的商品。比如: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丝绸生产工艺、陶瓷烧制工艺,对西方人来说,都是很难掌握的技术难题。西方的香料、特有动植物品种等,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葡萄、石榴、西红柿、胡萝卜、玉米、土豆等,都是通过贸易引入中国的。除了“香料”这类奢侈品,一些农作物通过贸易引入中国,开始进入普通中国民众的生活。例如: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古代粮食生产能力。

随着工业化和科技进步,贸易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西方大航海带来了商品的全球化流通。亚当斯密从理论上认为:国际贸易就是把分工扩展到国际领域。李嘉图进一步扩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解释了发达国家和發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禀赋差别、规模经济、企业异质性等,构成当代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F0ED9CB1-5B88-4BD0-8813-9D7AF5674F2D

(二)我国当代改革开放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是一个劳动力禀赋丰裕、资本稀缺的国家,中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是欧美国家。欧美国家普遍资本丰裕、劳动力稀缺,我国从欧美国家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三国成立自由贸易区时,有学者担心由于贸易转移效应,很多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会转而成为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事实证明,我国的出口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韧性,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并没有因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减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欧洲各国的经济合作,也给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挑战。欧洲的区域经济合作逐渐深入,从贸易领域逐渐深入到投资、生产要素流动、金融等领域,欧盟各国之间的贸易额得以增长。在这种挑战下,我国对欧盟国家的出口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这再次说明我国出口产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我国也重视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努力营造更好的对外贸易环境。

另外我国也积极利用国际规则,理性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争端和摩擦。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我国企业经常需要面临“倾销”指控。根据WTO的规定,一个国家想要实施“反倾销税”,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倾销成立。第二:被倾销国的企业受到实质性损害。第三:倾销与受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企业并没有很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经验和人才,当企业面对倾销指控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捍卫自身权益。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经验的积累,我国也逐渐积累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和人才。我国企业开始有能力积极应对国外企业的倾销指控,并且在很多贸易争端中成功捍卫了自身权益。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干中学”理论,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获得实际经验,提高自身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干中学”的理论不谋而合。“知行合一”理论和“干中学”都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不断积累关于对外贸易的实践经验,同时也积累起了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理论和相关人才。“科學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指导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大大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含量。我国逐渐成为一个制造业出口大国,进而成为制造业出口强国。我国逐渐由一个主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既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同时也向其他国家投资的国家。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也促进了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积极融入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才能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实现自身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禀赋丰裕,资本稀缺。我国和日本、韩国之间的贸易,通常是基于禀赋差异的贸易。我国向日韩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日韩向中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除了商品流动外,还有生产要素流动。中国的劳动者流动到日本、韩国,日本、韩国的资本流动到中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通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相对而言,资本的跨国流动更便利些。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从日本、韩国,引入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中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出口产品中的资本、技术含量。我国已经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出口制造业产业为主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企业开始转向东南亚等国家建厂,以利用当地价格更低的劳动力资源。我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也悄然发生改变。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日本、韩国的企业向中国投资。目前我国也开始向日本、韩国进行投资,且规模日益增长。除了商品贸易,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服务贸易也发展迅速。中国的大市场有利于日韩企业发挥出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日韩工业的特色产品也有助于丰富我国国内商品市场。中日韩三国地理距离不远,在文化上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中日韩之间的经贸合作,仍有很大潜力。

五、结束语

总结说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往来源远流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的GDP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远高于日本和韩国。从人均GDP的角度看,中国的人均GDP虽然仍低于日本和韩国,但中国人均GDP与日本、韩国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中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特点不同,出口产品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可以提高贸易参与国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福利水平。中国、日本、韩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有利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包广将、范宏伟,“一带一路”在东南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美日联盟政治的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 (01)

[2]丛晓男、李国昌,全球变局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挑战与应对措施.[J].《全球化》.2022,(01)

[3]胡再勇,基础设施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6 (01)

[4]马丽君、邓思凡,“一带一路”对国民出境沿线国家旅游需求的促进效应——基于网络关注度的分析与评价.[J].《世界地理研究》.2022,31 (01)

[5]王春刚、王凤丽,“一带一路”倡议下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 (02)

[6]徐占忱,新时代一体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思考.[J].《全球化》.2022,(01)

[7]杨琰,绿色债券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探索.[J].《对外经贸实务》.2022,(01)

[8]赵新力,“一带一路”是践行联合国宗旨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J].《东北亚经济研究》.2022,6 (01)

[9]郑雪平、林跃勤,“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研究.[J].《亚太经济》.2022,(01).F0ED9CB1-5B88-4BD0-8813-9D7AF5674F2D

猜你喜欢
合作共赢经济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问题探析
高校图书馆馆配市场中三方博弈与合作共赢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新闻聚合APP著作权侵权的行为规制
企业并购实现双赢
新时期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