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龙
伴随韦东奕热起来的还有几个故事——“六个博士搞不定的方程被韦东奕分分钟搞定”“哈佛为了他破百年校规”等。这些都已经被证明为不实消息。奇怪的是,一些真假难辨的故事经过传播后,越来越戏剧化。比如一张截图显示,六个博士为表感谢,为韦东奕充值公交卡,这就多少有点娱乐倾向了。退一步讲,就算此事为真,对这些细节的过度讨论也偏离了关注韦东奕的本质。
好在,即便是在备受舆论关注期间,韦东奕也能专注于自身的研究,一如既往地上着学校给安排的课程。这份对于数学的专注,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显得难能可贵,这也是他为何饱受网友推崇的原因之一。
但在對学术专注之外,韦东奕更多的是一个普通人。就比如他喜欢在课堂上带着一个撕掉包装的可以容纳 1.5升水的瓶子,也会同其他人一般吃着最为普通的面食——馒头。这些都是韦东奕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也是青年学者韦东奕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表现。这些人性化的成分不能在一个个网传的故事中被抹去,更不该被标签化。
对于韦东奕而言,舆论场上的很多故事以及因这些故事而来的追捧,可能并非他所需要的。他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而非被舆论推上神坛,被神秘化,进而按照舆论的想法活着。
应当明晰的是,武侠小说式的追捧对韦东奕不会有太多好处,而广泛传播一些未经当事人证实的故事,也只会将韦东奕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进一步标签化和道德化。长此以往,会有更多的人将自身的观念和凭借一些故事形成的认知强加于韦东奕身上,即使这些人现实中可能都没有见过韦东奕。
北京大学数学院的院长回应媒体称,韦东奕很专心地做数学,他就是生活方式比较淳朴,我们尊重他的意愿。这其实应该成为舆论场上对待韦东奕的基本态度。不过度神化某一个人,尊重他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用平常心去看待一个青年学者,在当下的舆论场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
事实上,既往的诸多案例表明,舆论一旦将一个人道德化、神化之后,就很容易陷入“饭圈化”的逻辑之中,只看到他单一的一面,而忽视了这个人作为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旦这个人被“爆出”某个做法或者私下里的行为与舆论中的刻板印象有不一致之处,便会引发舆论的反噬,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网络争议。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韦东奕身上。
从更广泛的层面去看,一些人由于对韦东奕抱以高期待,因此已经开始“分析”他得菲尔兹奖的可能性有多大了。这样的期待对韦东奕而言,其实可能是一种负担。作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获奖难度之高是有目共睹的。即便我们的学术发展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但截至目前,也只有两位华裔数学家获得过这个奖项,其中包括前段时间回国任教的著名数学家丘成桐。
就此去看,舆论显然要正视一种学科现状,不过度娱乐化和神化一门学科,也不过度标签化一位青年学者。让他过自己该过的日子,不要在他的个人选择上附加太多虚无的意义,或许这才是当下最应该做的。还是那句话,别让韦东奕活在你我的想象里。
(摘自《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