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中,不仅影响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更影响了沿线国家的教育发展。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国家认可,中文逐步向着国际通用语言的方向发展。截至2021年,世界上大約2500万人正在参与中文的学习,并有七十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已经有四千多万人参与中文水平考试中,例如HSK考试和YCT考试。此外,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为1364141万美元,我国在海外的相关沿线国家的投资建设仍然在进行着,可见我国的海外建设依旧需要国际化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参与。
(一)山东省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2021年度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山东省有职业本科3所,在校生为45480人,毕业生为5173人;专科高职院校82所,学生人数为所有同类型职业技术学校中比重最大,毕业人数达到了249999人;高等职业学校74所,毕业人数为228248人;中等教育中,中等职业学校总计397所,学校数量最多,毕业人数达到了这四类学校毕业生总数的第二位,为233426人;技工学校总计181所,学校数量位居学校总所数的第二位,毕业生人数为95926人。通过同期学校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山东省职业教育院校共有737所,其中中职职业教育院校学校数量占山东省所有职教学校总数的78%。中国的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呈现以河北省、河南省为主,湖南省、山东省次之的状态。山东省虽在全国的职业教育的院校中排在其他省份之后,但是在省内,职业教育所占比重是不容小觑的。
(二)山东省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情况
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模式既包括了“引进来”的过程,也包括“走出去”的过程。所谓“引进来”是指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教育理念引进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走出去”是指增强跨国家跨企业的交流,拓展海外市场,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截至2022年,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城市建立了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与大约1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国际教育的方式多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总计二十四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计二百一十三个。自2021年开始,山东省加快了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与央企合作分别在八个国家建设了16所海外职业教育的学院,并建设了三个全球首批中文工坊,我国海外第一所国际学校——巴西里约中国国际学校也正在建设当中。山东省的各级各类学校中,有近3000位外国文教专家,每年公派教师出国访学与进修的人数超过了500余人,有大约200名教师在海外任教。近2.5万名国际学生在山东省内学习。
(三)山东省中外合作项目的情况
针对山东省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本科、专科层次的项目所占比重大,硕士教育层次的项目规模小而有限,职业教育层面的办学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山东省中外合作项目留学国家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其中澳洲参与的合作项目占总项目的47%左右,其次是欧洲、美洲、亚洲地区等。
在这些合作项目中,涉及大约70个专业,分别为经济类、计算机类、机械类,土木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其中以经济类的专业为主,教育类及机械和土木等理科类的专业涉及较少,仅占其中的7.14%左右。
然而根据《2020年度山东省人才需求报告》中指出,在山东省十六个地市中,济南市人才需求量为10.24%,位居第一,其次为青岛市、临沂市和菏泽市,分别为9.15%、8.01%和7.95%。在所调查行业需求量中,互联网业占8.27%,其次为教育业占7.13%,机械业、重工业等占7.02%,其他行业比重低于6%。在新旧动能转化的背景下,企业开始转型,山东省半数企业是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的,中高端人才一直相对紧缺,尤其是前面提到的相关行业。另外在这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势下,山东省内对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显然,山东省内的相关项目的分布和发展情况是无法满足目前的社会需求的。
山东省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分为职业本科、专科高职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五种类型。每年从职业教育口毕业的学生达到了812808人,专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最多,占到了毕业人数的30%左右,其次为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接近28%。
近些年来,政府不断关注与推进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协同性,不断整合资源,并辅以政策的支持,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格局和人才培养成效在持续提升,虽然整体呈现积极的态势,但是仍然存在不足。
(一)师资存在缺口,师资结构不合理
专任教师人数总计150201人,与在校生人数2903380人的比例为5.18%。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发布要求高级专业技术的专任教师数量不低于20%,专业教师数量应不低于全校教师数量的50%,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数量应约占专职总数的20%。山东省中职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职工人数近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36万人,师生比为15.66∶1。职业教育招收人数和在读人数逐年上升,专任教师人数也较2019年增加了4407人,但是仍然存在师资缺口。
山东省内中职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合格率达标,接近95.19%。其中研究生学历占10.57%,“双师型”专职教师比重达到35.59%。对普通高等学校来说,全省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人数可以达到5.48万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人数1.53万人,占28%左右;硕士以上学历人数所占比例为65.73%,人数为8.54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为3.57万人。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数量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博士研究生及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在职业教育的学校中,仍然处于低比例状态。两极分化明显,学历结构不均衡。
(二)对外开放政策设计不足
山东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不仅从政策层面予以支持,而且在不断完善和规范留学生的服务市场。
对外开放格局不仅能吸引国外留学生,更是推动国内学生外出学习和交流。随着海外留学项目的管理和完善,国家政府层面的监督越来越严格,但仍在一些具体环节上存在保障不足的弊端。在海外办学、教师赴国外进行国际交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对于职业教育的海外办学的实践活动,需要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和环境相适应,因此适应性也需要提升。对山东省来说,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教师人数每年近500人,人数有限,且外事审批手续烦琐,有一定的障碍,限制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出国出境学习交流。
(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性缺乏有效对接
自2018年开始,国家致力于建设教学资源库,目前累计建设了110个,包括1810门课程,近347万资源,注册使用的教师达到近520万人。近年来,山东省致力打造中职教育的品牌专业,共设立了296个品牌专业,并在财政厅和教育厅的联合支持下,启动了近300个特色化专业。
以中职为例,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需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大量的实践教学尤为关键,但由于中职教师的水平层次不统一,各学校的办学理念也不一致,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也参差不齐,无法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山东省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虽然也考虑到了当地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要,改变调整了部分专业,但是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因此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前瞻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过于主观,因此在专业人数上也无法正确把控,导致医学类专业人数多,一些技术性,例如汽修等专业人数少,导致人才培养失衡。
(四)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仍需提高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但是山东省涉及中职教育国际化的项目相对比较少,优质、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很少向海外输出,并且对于教师的培养,形式大多为短暂培训回国任教与直接引入外籍教师,优秀教师赴海外长期培养中国籍学生和海外学生的情况很少。这对于国际化学生的培养有一定的限制。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致力于改善校企合作和校企协同的建设,尤其是与海外企业的对接,围绕着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问题,建立信息的互通平台,优化校企双方的利益。目前职业院校在对外开放的教育层面,为了配合海外技术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教材培训内容,鼓励海外企业参与课程标准与教学方案的制定。但这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缺乏企业的管理与监督,流于形式,难以满足企业的真正需求。
(一)建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机制
目前,由于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是由各省市自行布局与设计,因此招生考试环节尚未统一。教学目的不同,导致与普通教育间仍存在差距。职业教育结束后的学生,如果要继续学业,不仅要从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着手,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也要从社会层面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
首先,职业院校应当及时了解人力资源市场的动向,积极开展学科的建设和改善,了解企业的需求以便于就业。就业稳定便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职业教育,并且要提倡终身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后续的职业辅导与自我学习的机会。学校教育理念应从本地化向国际化转变,由内需性教育模式向国际化教育模式转变。所设置的各学科和专业,也应该从培养技术性人才向复合型国际化技术人才转变,鼓励跨界融合。
人才培养离不开专职教师的服务,因此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更应该增强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和理念的参与程度,提高个人积极性与认可度。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提出“双师型”教师,但是很多情况下,只限于证书的考取,所谓的进入企业实践,由于时间短,缺乏管理,也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基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的,专职教师更应该加强双语的培养,结合自身的发展,培养高水平、高技能、会多语种的教师人才,注重国际化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引导学生向国际化发展。另外,职业院校更应该从创新性、全球性方面考虑,由原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向国际化、数字化发展,搭建国际化交流平臺与合作,鼓励教师参与海外办学与教育援助工作,从技能、专业知识、理念等方面加强培训。
(二)注重本土学生全球化培养,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
由于对外政策衔接和执行力度的问题,海外办学存在一定限制,但是对外开放政策更多的是希望各国家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各国家间的交流,培养更专业、更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政府间应该加强对职业院校的帮助,鼓励海外办学,建立海外培养基地,并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其管理和考核。
针对这些问题,天津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出了新的教学培养模式——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简称EPIP,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真实的案例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探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
(三)完善教育、就业及服务体系
对于职业教育的建设来说,第一,要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和结构,提高办学水平。第二,建立校企协同联盟,加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设定和技术辅助。明确校企的责任和义务,共建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第三,为了促进就业的供需平衡,加强职业教育的供给与所在劳动市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