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望萍 李欢
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观察、体验,发现问题,进一步调查、实验、操作、表达,最后解决问题获得新经验的一种学习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幼儿教育中要利用自然资源充分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有效促进幼兒探究能力的发展。如何在自然教育视角下,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的品格?课题组依托课题研究,总结认为可以从营造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自然环境、筛选与组织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自然活动、家园和社区协同共育三方面,引导幼儿在自然中学习与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儿童以一种深刻而直接的方式体验着自然环境,而不是像成年人一样将自然环境视为事件的背景。在创设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自然环境时,教师应遵循安全性、丰富性、挑战性、师幼共创、动态发展性和教育适宜性六大原则。基于幼儿活动需要的户外自然环境创设,应重点考虑幼儿以何种方式与环境互动、能在互动中获得哪些新经验、能够生成哪些有意义的学习等。比如老师与孩子们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共同创设了让幼儿便于照顾、观察,进而探究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环境。对户外场地进行了合理规划,开辟了花园、果园和蔬菜园,设置了声音探索区、沙水区、野战区和攀爬区,让幼儿园成为“春季有花、夏季有色、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自然气息之园。
春天来临,万物生长,教师与孩子们在自然角投放了各种豆子,把豆子浸泡在水里,发芽后种在孩子们利用低结构材料制作成的种植器皿里,孩子们精心呵护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整理成植物观察记录本。二楼中班教室旁的蔬菜园种植了南瓜,孩子们在护理时发现南瓜藤蔓长在地上时,便与教师一起想办法为南瓜搭建了竹架棚。秋天,孩子们收获了果实,孩子们又和老师在这个蔬菜园旁创设了一个种子博物馆,展示了各类种子和收获的果实以及孩子们的种植小故事,让孩子们了解从种子到果实的整个过程。一年四季,孩子们将在大自然中搜集的艾草、荷花、落叶、梅花等代表四季的自然景物引入室内,用一张桌子或一个架子,靠近窗边或墙壁的一角布置成一个四季桌,配上二十四节气的诗歌,科普类的自然绘本,钟表和温度计,让孩子们在室内每天的自主签到中就可以感受到身边大自然的变化,有一种亲近自然的美好体验。
虞永平认为,幼儿园课程的主题选择应让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具有生活性。主题的选择应该具有包容性,能够把主题相关的活动组织起来。例如,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好奇的事物和探索的行为,并通过主题审议筛选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自然主题,实现主题内容选择的多元化,运用多种混合式策略组织幼儿进行活动的探究,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主题选择体现年龄特点
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变化万千、自然物质丰富多彩。我们从孩子身边的,能够所见、所闻、所触、所听的自然物质入手,让幼儿与自然充分互动。
在筛选主题时,我们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的特点及认知需求,做到不同年龄段各有侧重:小班幼儿侧重于对自然的亲近,能运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自然的多样性,感受自然事物的基本的显性特征,如小班的《奇妙的种子》。中班的幼儿则侧重感受自然的乐趣,能细致地观察和探究发现自然更多的独特性,认识到自然中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如《蚕宝宝成长记》。大班则更关注幼儿对于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他人合作交流对自然中事物的一些隐性特征进行自然体验和深度探究,形成整体性的概念或认识,并通过自然笔记等形式进行表征,如《水的秘密》。同时考虑到幼儿学习发展的整体性、连贯性,部分主题会在小中大班重复出现,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做到逐步递进和有效衔接。
此外,在衔接性主题的设定上,要考虑季节的因素。部分主题在同一个季节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如“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定为小班“走进春天”、中班“寻找春天”、大班“探秘春天”,又比如“花”的主题活动定为小班“花儿朵朵”、中班“美丽的花朵”、大班“花开花谢”。部分主题则会选择不同季节的轮换,如“我的树朋友”的主题和“一片叶子落下来”的主题,让幼儿感受到同一种自然事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实现三个年龄段从“走进自然”到“乐在自然”到“关爱自然”的不同侧重点的情感的培养。
(二)开展主题审议精选有价值问题
主题审议是针对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真问题,运用集体智慧对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在达成多主体暂时性共识的基础上作出抉择,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活动质量,促进师幼共成长。
例如“探访‘开心种植园”这个活动,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寒假延期,幼儿回到幼儿园时对“开心种植园”产生了好奇,由此拉开了探访序幕。教师观察,拍摄记录下幼儿进行的第一次探访,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很多:脏脏的木板上长的小蘑菇有毒吗?木板缝隙里那个透明的昆虫是什么虫?去摘黄瓜的时候,为什么手会有痛?到底谁摘的辣椒更长?面对这些教师不知该追随幼儿哪个兴趣点组织幼儿探究时,我们开展了园级层面的主题审议。经过对幼儿发现的问题从时间的适宜性、资源的丰富性和对幼儿的发展价值三方面来考虑,最终确定后续对黄瓜和辣椒的探究。在园级审议后,教师支持幼儿组成探究小队,观察了黄瓜和辣椒的外部特征,找到了采摘的方法。看着幼儿这么投入,教师觉得应该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究和表达,但缺乏方法,为此我们开展了年级组审议,分别从问题设计、探究工具和活动组织方式三方面进行探讨。面对有教师提出的可以引导幼儿依次探究黄瓜和辣椒的内部结构的建议时,有教师觉得问题相对封闭,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深入地探究。大家又就如何设计更具开放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最终确定可提供小刀、尺子等探究工具来观察黄瓜内部结构并对其进行比较和测量,指导幼儿采用绘画学习故事的记录方式为幼儿分享交流探究发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教师观察与支持助力幼儿生成有意义的学习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具备观察分析、环境创设和支持表达表现的能力,做好倾听者、观察者和合作者。但刚开始时,有的老师眼睛不看孩子,不知道要记录什么;有的老师不停地和孩子讲这讲那,看上去很投入、很负责任,实际对孩子的游戏干预过多。有的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发现虫子,教师会以脏、危险等让喜欢探究、喜欢观察的孩子避让;活动中,教师会因为担心刀伤到孩子便从此不再让孩子用刀……活动总是存在高控现象,孩子的天性被扼杀……研究分析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教师的观念问题:儿童意识不到位,目标意识不清晰,教师无观察与支持的方法。
為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观察与支持幼儿的专业素质,我们组织教师向书本学习,让教师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不断反思活动组织的方法,做到实践—反思—再实践,慢慢地,老师眼中有孩子,能追随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会聚焦问题,生成活动了;会进行资源整合,能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准备活动了;能回归自然,会观察和记录,并能引发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学习了……
(四)在感知、操作、体验中实现深度学习
主题活动的探究,是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但在幼儿自主探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一个主题活动热情延续并不长。如《制皂惊喜》这个活动源于孩子们对肥皂的兴趣,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对肥皂的探究。当孩子们能按颜色、形状、气味对肥皂进行分类,并邀请家长志愿者带领小朋友们制作手工肥皂后,孩子们对肥皂的探索兴趣就在锐减。但老师善于抓住有幼儿不喜欢用肥皂洗手的这个兴趣点:“为什么要用肥皂洗手呢?”又延续了幼儿的探索热情,为幼儿提供显微镜、蒸馏水、玻璃片等实验材料,用玻璃片采集幼儿洗手前和洗手后手部细菌标本让幼儿观察,发现洗手后手部细菌数量明显减少许多,了解了用肥皂洗手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再次燃起了幼儿探究的热情。在后期的探索体验中,孩子们发现无论是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在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兴趣点:点燃幼儿探究的火花,要适时适度地介入、支持和指导,推动幼儿持续探索的深入,并借助记录表征,促进活动再验证再发现,做到及时评价,强化幼儿探究欲望,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幼儿各项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有效支持,我们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主题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开办家长学校,挖掘家长资源,培养家长助教,提升家长参与活动的意识和水平,加深对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理解和了解,增进对孩子的需求和兴趣的了解,让大脚跟小脚,让育儿更走心。
(一)家园共育,拓展自然体验
家庭社区中有很多丰富的、触手可及的自然资源。我们组织家长引导幼儿参与家庭和社区自然资源大调查,挖掘和整合“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熟悉的、安全的”(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资源和自然场地。如红色文化资源有秋收起义烈士陵园、莲花一枝枪纪念馆、安源纪念馆等,每学期结合红色文化周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绿色文化资源近有芦溪湿地公园、狮山公园等,远有仙凤三宝、紫溪茶场、宣风蔬菜基地、武功山滑草场等,孩子们在成人的陪伴下亲享自然,一片树叶、一朵小花、一只小动物、一根萝卜等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究学习的载体,真正地玩中学、学中玩。古色文化资源有芦溪博物馆、老石桥、马家巷、源南刘凤诰祠堂、宣风兴文塔等。这些体验基地能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享受到自然的乐探之旅。
(二)走出校园,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
自然是儿童最好的课堂,应引导家长和老师将自然教育融入幼儿生活,给予幼儿亲近自然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走出户外,享受自然体验。一是组织家长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采用微信公众号展示《指南》,发放《指南》口袋书,利用班级家长群和家长会议用案例解读《指南》,让家长体验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获取经验的需要。二是引导家长关注有关大自然的公众号,下载形色、花伴侣等识别大自然物种名称的App软件,给孩子订阅自然科普绘本,陪伴孩子观看动物世界,激发孩子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三是开展户外畅游日。利用丰富的“三色资源”,组织亲子野外运动会、师幼踏青、亲子种植、亲子体验丰收之喜等户外活动,配备户外自然装备和防护用品,让幼儿天性、灵性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现。
“当听别人夸耀自己的孩子会背多少多少古诗时,我最骄傲的是,我的孩子知道了蚕宝宝怎样吐丝、知道了怎么测量辣椒的长度,他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这是家长和幼儿共同的收获与成长。在自然视角下幼儿的探究活动带给幼儿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是主动发现、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品质和能力,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注:本文系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自然教育视角下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编号:PXYJ2020-18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