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的“生本时代”

2022-07-04 08:54王滢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语文文本

王滢

碎片化阅读是指“以碎片形式、资源、媒介、时间等展开的阅读行为”,其中碎片形式可以理解为去中心、去目标、去场景,阅读不受强烈的功利性因素干扰。碎片资源可以理解为大量“二创内容”,即围绕着经典阅读文本创作的解说赏析作品,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碎片媒介可以理解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用来阅读数字化内容。碎片时间可以理解为“非正式阅读学习时间”,具体表现为少量的、非线性的、不连贯的时间,如坐公交车的空当、做作业的间隙、睡前时间等。从产生机制上看,碎片化阅读是“互联网+阅读”业态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知识生产呈现出“爆炸态”的时空中,互联网提供了阅读资源渠道,自媒体提供了大量二创内容,智能设备提供了阅读便捷性。

一、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的优势

整体上看,碎片化阅读出现并被当代人接纳,说明这种阅读方式具有一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成本大幅度降低,这其中包括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两方面,读者不需要专门购置“大部头”,打开阅读类APP(手机软件应用程序)就能够获得丰富多样的阅读内容。同时,碎片化阅读文本是经过二次加工的,仅保留主要人物、关键情节、中心思想等必要部分,通过“第三人称”叙述的形式,帮助读者快速阅读通关。

2.阅读体验进一步优化。一方面,阅读内容从单一的文字形式,被转化为图片、音频、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体格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内容的展现过程中,赋予读者一定的交互体验,如一些阅读APP提供了注释、留言、私信等功能。

3.阅读主体性得以强化。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是读者与读物之间的信息传输,是读者与作者的间接交流,读者的认知被限定在读物内容、作者思想的框架内,主体性相对较弱。而碎片化阅读赋予读者更大的选择权,如自助检索、大数据推送等,可以获得更多文本,找到更适合自身的阅读内容。

二、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的基本原则与组织方式

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场域中发挥碎片化阅读优势、规避碎片化阅读弊端,在组织学生展开碎片化阅读实践之前,应明确以下原则。

1.生本性原则。即突出高中生在碎片化阅读行为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顺应当代高中生所处阅读环境的特点,如“互联网阅读”“智能手机阅读”等;另一方面,要契合当代高中生阅读需求,如筛选符合高中生兴趣的阅读资源,同时保障此类资源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技巧、阅读思维。

2.渐进性原则。即突出高中生碎片化阅读过程的循序渐进,即便阅读材料、阅读时间、阅读方式等是碎片化的,但通过主题整合,应该发挥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逐步提升高中生語文阅读素养。

3.统一性原则。即强调语文阅读教学价值与碎片化阅读价值的统一,不能把碎片化阅读作为一个独立部分,要和整本书阅读、单元阅读、群文阅读、思辨性阅读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谓“组织方式”,简单地说,就是采取何种内容、何种途径进行碎片化阅读,结合对碎片化阅读优势和弊端的分析,适合用于碎片化阅读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某篇文章、某部著作进行的二创文本,如“一分钟了解《西游记》的故事内容”“一张图了解《红楼梦》的人物关系”等解构形式,以及围绕着某篇文章、某部著作进行的文学赏析、文学批评等。适合于碎片化阅读的途径,主要是课余自由时间和私密空间,以此杜绝外部环境、要素的干扰,保障高中生碎片化阅读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这也就意味着,在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执行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做过多干预,不要有功利性目标。

三、基于“生本时代”的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实现策略

当前,教育界在探讨碎片化阅读议题时,更多地是采用批判的态度,主张杜绝高中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出现碎片化现象。但事实上,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也具备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合理性,因此,从语文教学视角出发,对碎片化阅读“宜疏不宜堵”,只要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实施合理引导,碎片化阅读同样有益于高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建构一个“生本时代”。

1.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碎片化阅读设计。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场景,碎片化阅读的“碎片”主要表现在时间上,即采取“细水长流”的阅读过程,避免一次性、高密度、大规模内容给学生造成阅读压力;而在内容上要建立聚合机制,避免阅读文本过于零碎、散乱,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碎片化阅读设计是一个有效策略。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着“现代新诗鉴赏”这一主题,为学生推荐相似度较高的现代新诗及鉴赏文章,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实际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互文效应”,能够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深入分析,从而实现阅读知识经验更高层次的建构。

2.利用多种形式呈现碎片化阅读内容。如前文所述,碎片化阅读是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被碎片化”的不仅仅是文字、文本,还有载体及形式,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红楼梦》,在这一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衍生出大量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作品,自媒体借助相关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完成了《红楼梦》从内容到形式的系统性解构,立足生本时代背景,当代高中生更青睐互联网媒介,因此在碎片化阅读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来展现碎片化阅读内容,当然,相关内容在推介之前,语文教师应从自身专业角度进行筛选,避免一些低劣、虚假的文学信息传播给高中生。

3.建构语文知识与碎片化阅读的关联。将碎片化阅读作为高中语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整本书阅读、单元阅读、群文阅读、思辨性阅读等要建立一个有机整体,换言之,语文知识与碎片化阅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以此实现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中国知网”平台收集关于《氓》《采薇》的学术论文,或者从视频平台上收集相关植物学、民俗学的科普知识,通过碎片化阅读丰富学生《诗经》方面的积累,为系统性学习教材知识奠定基础,同时是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有利补充。

“生本时代”寓意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在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场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教师积极接纳碎片化阅读,也是对“互联网+”教育环境的一种顺应,能够更好地贴近当代高中生的阅读习惯。

猜你喜欢
高中生高中语文文本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