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双减”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学校要科学安排教学活动,设置丰富的课后活动,满足学生的需要,减少课外培训热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也要让学生从种类繁多的课后补习班中解脱出来,转而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后自主学习活动中,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提升创作动力,进而提升读写综合水平。
传统的写作教学总将学生局限在课堂中冥思苦想,增添了学习负担,“双减”政策要求减负,做到提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通过对比分析法,思考怎样的写作内容更符合创作主题,自己容易把握,从而帮助他们提升选材能力。
在学习《散步》等充满生活气息的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挖掘生活资料,围绕我们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创作,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展现对生活的感悟。由于有两名学生都选择了“暑假学游泳”这个创作主题,于是笔者就让同学们对比分析这两篇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对比。一是要思考作者选择的材料是否有典型性,是否是学游泳过程中特有的事件,是否能体现出“暑假”这个特定的时间段。二是要思考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说说作品中的“我”是否体现出主人公独特的地方。三是要探究思想情感方面的典型性,看看作者是否借鉴《散步》一文,在展现生活的基础上体现出了对生活的理性思考,获得人生感悟和“学游泳”之间是否密切相关,体现出典型性。学生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对比,发现作品烘托了天气之热和水池之凉,体现了主人公因为胆小而只敢在滚烫的岸上坐观他人游泳,最后在他人的鼓励下大胆尝试,获得感悟,认识到人生要勇于挑战。这样的作品在场景、人物性格、主题方面都具有典型性,写得比较出彩。
每个初中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生长环境、生活态度存在差异,这决定了他们选择的写作素材也各有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对比彼此收集的写作素材,在相互帮助、借鉴中解决作文材料缺乏典型性的问题,在修改后写出更贴近生活真实的作品。
“双减”政策要求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但是适量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提升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布置高效的作业,并激发学生对完成作业的兴趣。对于写作来说,积累生活素材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基于生活教育法,让学生利用日记、微博、微信等方式,积累下生活中精彩的瞬间,这种碎片化的积累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但是却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笔者提醒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趣事,如果能将它们记录下来,那么以后也能像作者一样,回忆过去,并写出精彩的作品。然而,在实际活动中,不少学生反映写日记对他们来说有不小的负担,一天中虽有精彩瞬间,但是在晚上回忆的时候,却常常想不起细节,因此一篇日记需要写很久。对此,笔者将新科技和日记融合在一起,让他们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现代化的沟通工具,随时随地记录下精彩的生活瞬间。这样的信息化日记不仅能记录生活片段,还能和同伴交流讨论,分享互动。在随时记录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在晚上翻阅微博或朋友圈,帮助自己回顾精彩瞬间,并将新的感受写下来,再次完成日记。这样就构筑了“线上记录、线下反馈”的学习模式,学生能反复操练,但是他们并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因此是一种符合“双减”要求的高效学习方法。
结合日记,学生将生活中的素材归纳整合在一起,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能获得更多写作灵感。学生可以在日記中回顾、再现学习生活,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变化,描绘家庭生活场景,将上网浏览或道听途说得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写下体会和感受。
将学生从课后补习班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这是“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设计生活化写作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并让他们将活动的心理体验写下来,丰富写作的内容。
学习了《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到“采访家人”主题活动中。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分工,担任记者、编辑、播音员等不同的职位,并合作收集信息,撰写新闻。笔者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一是引导学生调动已掌握的知识,回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然后结合课文,总结归纳如何写出人物的典型特点,然后将两者整合在一起,思考如何能写出一篇感人的报告文学。二是引导学生提升合作效率,增强心理体验,学生要在采访后互动讨论,说说采访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如何,能否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并分析怎样在写作中表现这种爱,并让听者能体会到孩子对父母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如有学生写了生活细节,父母夜晚起床的时候都会关心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睡得好吗,而自己起夜的时候却从没想到父母,这个小细节,展现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的写作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写作技巧,更能激发他们的心理体验,促使其增进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方式有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了更多的人,了解了更多的事情,获得了更多的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并在写作中抒写真情实感。
优秀的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在生活化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还要让他们总结归纳,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并将感受写入作品中,提升文章的境界。学生只有积极分析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才能提升判断,认知水平,写出的作品也更有深度。
在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后,笔者组织学生围绕某新闻展开辨析:“有人答应了捐献骨髓帮助他人,但是却因为害怕而中途放弃,因此被网友批判。”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说说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分析“逃兵”的做法。有的学生从“言必信,行必果”的角度入手分析,认为既然答应了别人,就要遵守。还有学生认为捐献骨髓并不是这个人应尽的义务,所以还是要宽容地对待他的逃避行为。还有学生从网络暴力的角度入手探讨,认为不管对方做了什么,在网络上对其进行口诛笔伐,这种行为都是错误的。不同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不一样,他们分析该新闻的角度也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笔者鼓励他们在辩论后再次反思,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并试着写一篇论述文。
“双减”背景要求教师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日常生活进行辩论活动,各自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在辩论中提升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要避免直接安排繁重的写作任务,而要基于生活化教育的原则,将写作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提升写作类作业的质量,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生活、挖掘生活素材的正确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基于“双减”背景设计高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激发写作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