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术期刊智库功能构建与意识转变

2022-07-04 09:56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智库学术期刊期刊

文/唐 琼(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

内容提要:国家层面2014年正式发布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后,中国高校智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进入新阶段。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的途径,配合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促使期刊构建智库功能,是自身发展的必要,也是智库建设的需要。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既是媒体融合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要摒除落后的思想和认知,转变固有思维。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构建须有问题意识、前瞻意识,重塑期刊的定位,确定期刊的价值导向,使期刊办刊意识向服务社会转变。

一、文献回顾

2014年,国家层面正式发布《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标志着中国高校智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进入新阶段。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围绕高校智库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主管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的途径,配合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促使期刊构建智库功能,既是自身发展的必要,也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需要。对于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国内研究情况如图1所示。研究在2012年开始起步,逐年上升,总的说来没有形成热潮。

图1 “学术期刊智库功能”研究现状图

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既是媒体融合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梳理研究成果发现,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学术期刊智库转型的意义研究。胡永国、吴宗辉认为,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1]王军峰、江波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应当从出版机构转向科研机构,从知识生产转向知识服务,从服务学术转向服务全产业链。[2][3]徐雅雯、胡浩志结合学术期刊在知识引领方面的严谨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引入智库期刊的概念,指出学术期刊可以逐步实现服务于智库建设的功能。[4]其次是对于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的路径探讨。汪沛主张以功能定位为基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栏目建设为依托,主动对接、承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推动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5]王萍、肖利、谢卫平等从期刊体制、定位、成果、人才支持以及传播能力五个层面探索学术期刊智库功能延展的实现路径。[6]李静丽探索民族地区期刊的智库化发展路径。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地区社科类学术期刊可以尝试探索一条与新型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实现学术期刊的智库化发展。[7]叶红波通过分析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作者来源、承载内容、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与智库的关系,探讨学术期刊服务智库建设功能缺失的表现,提出构建学术期刊服务智库建设功能的途径。[8]谭志红提出学术期刊应加快“智库化”转型,发挥其在价值引领、知识服务、决策咨询、人才聚集方面的功能。[9]再次是探讨学术期刊与智库互动关系。谢雪莲、黎娅认为学术期刊和智库建设具有相互依托、互为支撑的关系。[10]黄江华指出学术期刊与智库二者是互动共生的关系。[11]乔兴媚、徐春梅、黎恩索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的学术共同体建设,有助于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推进联动式发展。[12]前期研究一致认为期刊与智库都是独立的个体,二者关系应该同频共振、互动共生。

二、学术期刊智库功能构建的必要性

“智库”是一个舶来品,最早起源于美国,早期引入国内的时候被翻译为 “思想库”或者“智囊团”。国内学者对于智库的认识也多来自国外的文献和翻译。保罗·迪克逊(Paul Dickson)是美国智库研究的著名学者,他认为智库首先是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智库工作人员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就政策问题提出咨询。[13]这一观念被国内学者广泛认可。

美国二战后出现了一大批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和媒体之外的“第五种权力”——智库,主要以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为主要任务,从而衍生出智库期刊。智库期刊作为各个智库的附属品,发表主办单位的研究成果,成为向国家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智库期刊的雏形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我国引入智库较晚,2015年1月,《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算是标志性事件,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的“智库元年”。在文件中,提出要建设独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同时重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14]2015年11月,国内确定了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共25家。社会各界敏锐地接收到了国家顶层设计的信号,一时间各类组织和机构纷纷涌现,力争早日参与到智库建设中并享受到政策红利。截至2020年,全球拥有智库最多的国家还是美国,共2203家,中国智库1413家位居第二。和2015年的435家智库相比,中国智库发展可谓迅猛。尽管数量上看似庞大,但是在产出成果上还不是很如人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20)》对国家高端智库、党建智库、民族研究领域智库和国际关系智库做了专题研究。该报告指出,当前智库发展中存在知识商品化、竞争内卷化、考核同质化的问题。[15]中国智库尽管产出了一些成果但是距离中央要求尚有差距。表现在智库的传播方面,首先是专业智库期刊的缺乏,没有专业智库期刊的集成和交流,智库和政府以及社会就无法有效地获取最新成果。其次是中国智库和国外智库在议题设置能力上有很大差距,其原因也是由于我国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期刊。

随着智库的发展以及智库期刊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学术期刊智库化发展应运而生,因为学术期刊有稳定的学术背景和完善的评价机制,还有高素质的作者群以及专业的编辑队伍,对于服务于智库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早在2005年,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院院刊》便定位于“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中共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和重庆社会科学院的《改革》和《重庆社会科学》都是较早明确定位为“智库期刊”的学术刊物,特别是《改革》,将办刊宗旨定位为 “学术期刊服务于中央决策”,坚持以“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的办刊理念。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的《财经智库》问世,标志国内第一本以智库命名的经济领域智库类期刊诞生。但和数千家学术期刊的庞大基数相比,真正明确提出智库期刊定位的学术期刊还较少。

一方面智库发展快速,另一方面智库期刊发展滞后,这就是当下我国智库期刊发展的现状,在我国启动高端智库建设的进程中,针对智库期刊建设的顶层设计并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想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智库,却没有规划如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长远来看,无疑会阻碍智库的发展步伐。我国现有的高端智库,大多数是由原来的学术研究单位转化而来,这样的转化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普通高校科研的主力集中在各个教研部,然而传播学术成果的期刊统一由期刊社管理,教研部和期刊社事实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双轮驱动”效果,工作安排各自为战的情况较多。智库成果要转化传播,还是需要将智库期刊等传播方式提上议事日程。另外,现有的智库都很注重固有的几个直送途径,用内参的方式直达领导办公桌的方式,这种方式固然短平快,但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智库建设还是需要运用到期刊这种传播形式,毕竟,期刊的传播方式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更为广泛和稳定,对于塑造智库形象,宣传智库理念也更为有利。目前,不少智库在尝试智库期刊与内参齐头并进的方式。

鉴于智库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到底怎么去建设还没有多少先例可循,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还需要慢慢去摸索和探寻,要创办为之服务的智库期刊也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学术期刊和智库期刊在很多方面还有差异化的存在,就办刊目的和内容选择来说就已经有巨大分歧了。什么样的期刊才是智库期刊,怎么才能创办出好的智库期刊?这需要相关的学者专家和期刊从业者广泛讨论,笔者从期刊智库功能构建的办刊意识出发,认为办刊意识的转变能推动智库期刊建设。

三、学术期刊智库功能构建的意识转变

学术期刊智库功能构建的办刊意识,即厘清与传统学术期刊相比有何不同。智库期刊和一般学术期刊相比,要具备问题意识、前瞻意识、服务社会意识,期刊要定位准确。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构建表现在首先智库类刊物是一个平台,用来传播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其次智库类学术期刊又是一个重要的窗口,用来展示智库影响力和打造智库品牌,提升智库知名度。和普通的学术期刊相比,智库类刊物的读者范围更广,除了学者,还包括政界、企业界等领域。从功能上看,智库类刊物的指向性更加明确,用学术研究成果服务决策,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服务,为其他业界提供对策研究服务等。

(一)问题意识是学术期刊智库功能构建的基础

近年来,学术研究掀起了一股风潮,在研究方式上不断创新,各种分析工具纷纷登场,甚至到了舍本逐末的程度,感觉只要研究方式很前沿就足够了,至于研究什么倒并不是那么重要。有的学校在对学生毕业论文评审时,对于是否建模,是否用到了数据分析新的方式也作为考评指标之一。有的学者直接翻译国外文献,借用他们的研究方式然后套用上中国的情况,就成了中国问题的研究。凡此种种现象,完全忽略研究的本源意义,过分追求研究方式而忽略对于问题的追寻,只会把学术论文变成“学术作文”。仿佛古代八股文的写作,整出一套固定不变的结构模式,然后装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研究内容。这样的“标准化”写作固然简洁明了,整饬美观,对于研究问题却并没有什么作用。这样发展的结果只会让学术论文越来越小众化,成为高校学者和学生群体的自娱自乐。

“问题意识”是评价一篇学术论文是否合格,有没有创新的要素之一。智库成果论文应当是学术性、思想性和现实性三者的结合。学术性是基础,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接触过决策咨询课题的学者们都知道,不能用写论文的方式去写决策咨询报告。因为纯粹的学术论文很多决策者表示看不懂。形式化严重,问题指向不明,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谈不上成为决策的参考。智库的基本功能是从理论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指导性意见、建议。指导性意见的得出是因为学术期刊占据了高层次作者队伍的人才资源。基于此,才能关照社会现实,发表专业意见,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策制定,构建期刊的智库功能。[16]为决策服务的研究,必然是具有问题意识,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学术期刊的智库化发展反映在具体文章上必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对于当下或者未来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前瞻性解读分析,最终提出能够对政府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比如走在前沿的 《改革》杂志社,在全国期刊中首倡服务中央决策、“十三五”开始之前便率先于2014年12月对“十三五”发声。连续几期推出了系列社评,社评内容涉及指标预测和发展愿景,谈发展主轴也谈未雨绸缪,分析执行力和政府博弈,站在“四个全面”治国大纲的高度展望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从多角度出发,独家、独立、独到呈现学术期刊对国家重大决策的研判,既是学术界的示范也在政策层面引起了极大影响。[17]《改革》杂志社以“十三五”规划为专题成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引领。之后,很多期刊纷纷效仿,围绕本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进行组稿约稿,形成对策性研究专题,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意识成为学术期刊智库功能构建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缺乏问题意识,学术期刊构建智库功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前瞻意识是学术期刊智库功能构建的重要标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术研究不但要着力于现状的分析,还要透过现实去分析研究对象的牵连性以及可发展性,挖掘出研究对象隐藏在现象之下的本质,洞悉研究对象发展前景。社会极速发展,纷繁复杂的表面变化万千,提前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至关重要。智库的前瞻性就是以战略的眼光审视研判局势,尤其是对于政治经济等国家支柱型研究方面,需要有责任心的科学研究者不断地探寻、认清机遇和挑战,从而准确分析判断,做到趋利避害,赢得先机。是否具有前瞻性意识也是判断一个智库实力水平的标准,不能前瞻性地提出未来领域的重点布局也就丧失了竞争优势,无法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我国智库在前瞻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随着智库的发展,其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高端智库在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智囊团作用。智库发展越来越成熟,逐步成长为专业化、独立性的研究机构,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也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进步。权威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升国家软实力,其作用体现为服务决策,使我国公共政策质量日益提升,增强国际影响力。[18]改革任务越重越需要智力支持,智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先进国家纷纷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报告,前瞻性思考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为未来的建设和科技创新提出要求。比如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专家对能源、区域发展、纳米、国家与公共安全等18个领域做出了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基本理清到205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重要科技领域的战略需求,为国家宏观科技决策提供了相关建议,也为科技战略选择提供了参考。研究报告的中英文版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的形式陆续出版。[19]《改革》一直致力于服务决策,重点关注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十三五”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 2025”等。[20]

智库的基本任务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展大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前瞻性建议。学术期刊则是在研究的基础上策划重大选题,也可以邀请专家开设系列栏目,有针对性地提出前瞻性对策。这既是学术研究学术性、思想性的体现,也是学术服务于决策的需要。优秀的学术期刊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研究热点和时代前沿,而优秀的智库期刊除去以上要求还必须为国家治理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一般学术期刊相比,更具有前瞻性,足够引领学者和成为研究的指南针。

(三)重塑期刊定位是学术期刊智库功能构建的关键

学术期刊构建智库功能需要期刊重新定位。学术期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小众,是学者之间的传播,是为了满足科研成果评定的考核指标。在智库发展的驱动下,学术期刊有机会重新转型,面向现实和社会发展,抓住服务智库建设的契机,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众所周知,学术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外有传播手段的更迭,新媒体崛起和发展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国内学者越来越注重国外学术期刊平台。内部又面临转制企业的压力以及教育体制改变科研考核标准的压力。期刊的发展到了不得不变的境地,这时候的突围尤为关键。智库期刊的建设无疑于为期刊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让学术期刊走出书斋,走向现实,走向期刊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重新塑造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的形象。

学术期刊向来被视为“公器”,它不是某人或者某个单位的私有物品,具有公共属性,承担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的特点凸显学术期刊的公共属性,当有的期刊还“高处不胜寒”的时候,有的期刊已经在积极转型发展。《东南学术》就提出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21]期刊要以传播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政府决策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刊目标。譬如《全球化》自2011年创刊以来就明确定位为高端智库刊物,集研究性、学术性、政策性、应用性于一体,在智库发展的时候全新转变,秉承“同享人类智慧,共谋全球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打造“全球经济思想库”为终极目标,近几年来构建了优质的智库交流平台。

国外智库期刊发展较早,如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办的《外交季刊》。美国的外交关系委员会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外交思想库,其政策设想一贯秉持服务于美国政府、美国国家利益的目的,并与政府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外交季刊》作为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旗舰刊物,从刊物名字便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反映美国官方对外政策立场的刊物。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刊物表明了美国外交战略和政策的风向标。[22]这些走在前列的学术期刊无不是准确定位期刊性质,为建设新型智库发挥了自身作用。

如前所述,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平台,并不是学术研究的主力,在各个高校大多数被定位为教辅机构,这对于期刊的智库功能构建有一定的限制。智库是科研成果的生产者,和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显然不一样,二者的区别不利于期刊和智库的合作。为了从成果发布平台向科研机构靠近,学术期刊需要明确自身定位使其具备智库科研能力,以此向构建智库功能转变。为此,学术期刊首先需要积极向科研活动靠拢。一心为他人做嫁衣是不行的,要利用行业优势和专家优势承接课题,针对特定问题深入研究。这方面《改革》杂志社的经验值得借鉴,《改革》杂志社在学术期刊服务中央决策过程中,出版与研究并举。一是对首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16种经济管理类期刊进行比较研究;二是针对“四大板块”经济决策、人口城镇化、大部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转型和发展的重大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三是主持研究重大课题项目。《改革》杂志社2012至2015年每年都承担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同时还主持重庆市重大、重点课题和委托项目若干项。课题选题涉及当时社会改革热点,比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数字出版、统筹城乡等方面。研究成果或转化为决策建议报送到重庆市委、市政府,或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学术期刊自身的科研能力增强,随之科研服务能力更进一步。[23]

另外,学术期刊还应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在一个领域中成为专家,有该领域的话语权。学术期刊编辑学术背景千差万别,不像教研室或者其他科研部门能集中在一个方向发力,又因为对编辑考核往往弱于专职于科研的部门,因此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们也难以在一个领域深耕。要建构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除了如上所述需要向科研工作主动靠拢外,还需要配合期刊专栏,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服务于这个领域的发展,为这个领域提供智力支持。

(四)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应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现有的CSSCI和北大核心等遴选体制下,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已经有了一批既有专业性又有学术性的品牌期刊走在前沿,种类齐全、期刊结构合理的学术期刊体系逐步形成。可是与国外学术期刊集群化相比,我国的学术期刊还处于“全、散、小、弱”阶段。

以国内各级党校期刊为例,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2021-2022年度CSSCI核心期刊目录中,政治学收录期刊有39家,党校期刊占11席。从中可以看出党校期刊在学术领域有一席之地,但又并非主要力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党校系统学术期刊既面临着普通社科类学术期刊所面临的困境,也面临着党校实际工作需要的现实挑战。党校期刊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思想供给,助推党校更充分地发挥出“思想库”作用。有立场、有观点、有价值是期刊发展的几个重要要素。

党校期刊是指由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办、主管的学术期刊。我国现有34所省级党校,15所副省级党校,地市级党校有360多所。一般来说只有省级党校和副省级党校创办有自己的刊物,少则1本,多则2-3本。迄今为止,我国党校系统约有期刊近100种,基本上都是社科类学术理论期刊。近年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普遍重视智库平台建设,不仅推动自有平台品牌化,还不断借助其他平台推介咨政研究成果,有力提升党校(行政学院)智库影响力。例如,浙江省委党校推出《决策参阅》,安徽省委党校打造《咨政专报》《皖政参阅》,福建省委党校打造《决策参考》,山东省委党校创办《咨政参考》、新疆建设兵团党校创办《研究报告》等,几乎每一所副省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都拥有至少1-2个内参报送载体,部分已经形成品牌效应。

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建设,在学术研究服务于重大决策上要建构 “价值链”,对某一个研究方向形成权威性、有影响的话语内容。《南京社会科学》是由南京市社科院主办的刊物,南京市社科院提出要立足南京、研究南京、服务大局、服务决策,努力成为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型智库。《南京社会科学》在服务智库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刊发的现代服务业系列专题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期刊二次转载,在学术层面上涉及现代服务业理论的各个领域,对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推进路径以及重点领域的突破,提供了实践层面的验证和服务政府决策的具体对策。[24]由社科院打造的《资政专报》等传统内参经常性地向党委和政府报送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多篇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文章,被转化为决策咨询报告报送到党委和政府决策部门。

(五)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最终要向服务社会转变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对象是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智库是服务于决策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以“行业重大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25]智库期刊要服务于智库建设,这种服务不是单纯的信息服务,而是要上升到满足行业转型需求以及能够为该行业提供足够智力支持的知识服务上去。

智库期刊满足行业转型需求和为该行业提供智力支撑是智库期刊发展的主要方向。学术期刊的智库化是要摆脱纯粹学术性生产的模式,是将学术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使期刊成为某一个领域的权威性平台,并在这个领域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突破了单纯学术交流的藩篱,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能引起行业从业者的关注和重视,为这个行业发展解决各种困境,甚而指明方向。比如近年来连续不断地对媒体融合领域探索模式的关注,对于媒体融合过程中以 “中央厨房”为代表的模式,引发的持续不断的讨论。自2015年以来,人民日报社等主流媒体开始建立起以“中央厨房”为全新模式的全媒体平台。其中,人民日报社搭建起的全媒体平台在运作模式上,改善了以版面为主导的作业模式,开始使用多线写作模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保持着全媒体形态,进行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生产,最终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信息,厨房多种生成产品的生产模式。许多学者和期刊以人民日报社的全媒体发布平台“中央厨房”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中央厨房”的运作模式,以探索出如今媒体融合平台的改进方向和发展前景。[26]这种密切关注业界发展和业界实践的定位和取向,在推动传媒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术期刊在学术活动中更多的是扮演了传播学术的角色,追踪学术热点,选出有价值的学术文章,都是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二维联系。学术期刊智库功能的构建,要跳出这种编辑与作者的二维联系,增加第三方,即学术成果使用方。学术期刊经营理念则重构为知识的服务商,尽量满足第三方的知识需求,为第三方提供定制化的知识服务,其间还要有服务效果等的相关交流互动,打造良好的服务品牌。传统的学术期刊和智库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都需要树立政治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学术期刊智库功能构建的过程中,服务意识的增强,要主动服务社会,主动面向现实的需求,那么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和增值服务空间更大。随着智库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学术期刊和智库的合作越来越多,更要强化学术期刊的服务意识,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通过学术期刊智库功能为社会相关领域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和增值服务。

猜你喜欢
智库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民居智库
期刊问答
中政智库“五朵云”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