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协同发展研究

2022-07-04 02:32张春合
体育教育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共生

吕 康,张春合

(湖北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体教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体教融合涉及的维度较多,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其中,《意见》特别提出:要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鼓励高校积极申报办设高水平运动队,并从招生项目的设置和文化教育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1]。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体育比赛和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提供人才支撑,也在体教融合发展进程中担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为进一步落实《意见》要求,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再次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对深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作出新的部署,设想从优化招生项目范围、严格报考条件和资格审查等方面来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质量[2]。在政策的引导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如高水平运动运动员“学”与“训”之间的矛盾问题。面对新政策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要求,如何实现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协同发展,成为高水平运动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共生理论认为,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和谐统一、相互渗透、互惠共生的关系,也正是这些关系使得个体或群体呈现出波浪式发展[3]。高水平运动运动员“学”与“训”的协同发展,不是简单地进行“学习”与“训练”的互动,而需要多级主体和多个部门的协同。基于此,引入共生理论,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共生理论逻辑进行分析,并审视其实然共生状态,进而提出应然共生进路,以期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共生理论逻辑

共生,即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概念,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关系一起生活的状态或现象[4]。在研究中发现,“共生”可以解释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后,“共生”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方法论。随着学科交叉和研究范式的发展,共生理论跳出生物学,逐渐渗透到了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体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共生理论认为,用动态的观念来看待生命成长过程,厘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事物发展的阶段。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而言,共生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学”与“训”就像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两条腿”,两者协同发展才能让运动员跑得更快、走得更远,这与共生理论提出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有着很大的契合性。其二,共生理论用于调节人的社会关系、生态系统以及协作发展理念,进而到达共生,并保证事物的发展呈现正向势态。高校竞技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各个部门如同一个关系网络,需要政策、经济、法律等进行维护与调节,这与共生理论的调节功能存在相通性。因此,共生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生态体系和事物共生发展的理论工具,其蕴含的方法论和协同理念为高校竞技体育生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经验。所以,本研究从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四个要素来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关系。

1.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的主体,也是能量产生和物质交换的基础单位。该主体可以是人或是人组成的组织[5],也可以是影响主体能量变化的物质基础。共生单元之间存在交互影响,要求至少存在一组质参量兼容。一般来讲,质参量越大、关联度越高、共生关系就越紧密。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协同发展要求共生单元之间要存在深度的关联(见图1)。由此引申,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可以是学习与训练,其中,运动员的学习作为共生单元,具有健全人格、提升文化素养,明确运动员“学习投入”目标的内在属性;运动员的训练作为共生单元,具有锤炼意志、提升身体素质,明确运动员“大赛夺金”目标的内在属性,基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设理念,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在培养“双高”人才上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存在相互表达、相互促进的内部属性。影响运动员“学”与“训”的人:教师、教练、家长、学生主体,作为共生单元,是产能最直接,输能最迅速的基础单位,自身质量的高低和主观思想的转变直接关系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共生系统的稳态。从物质基础来看,教育设施和训练设施也可以是共生单元,两者的健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升正向能量,可以让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训练中。

图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共生单元

1.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的媒介和通道[6]。共生界面的大小、种类以及介质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共生系统的产能情况和共生关系的稳定性。高性能的共生界面可以让共生单元产生“1+1>2”的共生能量,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共生系统中,高性能的共生界面是政府进行引导,学校进行培养,体育协会进行支持(见图2)。政府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链的注入,提升共生界面的活力。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是直接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管理的共生界面,同时也作为共生单元给予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的资源配置产生和提高能量,另一边作为介质和通道,通过传达上层政策和意见,反应下层现状和困境,来增大共生界面。体育协会作为第三方界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进行全面支持,建立和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体制,从严控学训时间、调配学训任务出发,来丰富共生界面的种类。

图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共生界面

1.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是维持共生单元正常工作、共生界面物质传输的总和。一般来说,共生环境可以分为正向、中向、反向环境,共生主体对环境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力:正向、中向、反向作用。不同的环境与共生主体之间也会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见表1),其中,正向的共生主体与正向的环境组合可以促进共生系统的优化升级和新陈代谢,反向的共生主体与反向的环境组合则阻碍共生关系的演进和升级[7]。所以,双向激励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共生系统赖以良性发展以及可持续生产“正能量”的根本保障。但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系统中,共生环境复杂多变。因此,既要面对正向环境,也要处理好与中向甚至是反向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了解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关系中逐渐向更高层级方向演进,然而,演进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阻力。理想的共生环境是多重因素的交互,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系统中,处理好共生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组合关系,才能发挥出更多的正向效应。

表1 共生主体与环境关系组合

1.4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主体结合的方式或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模式存在两种维度,即行为维度和组织维度(见表2),其中行为维度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对称性互惠共生;组织维度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共生理论强调,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共生模式也跟着进行动态变换[8]。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系统中,从共生模式的行为维度来看,可以判断学习与训练之间利益交互的平衡性以及是否同时进行交互;从组织维度来看,随着运动员训练周期的变化,可以判断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在时间、产能上是否呈现连续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稳定,并且还可以了解到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进而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在共生模式的发展中,对称性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是共生模式进化的最优形态。共生理论强调,共生模式最优形态的进化,离不开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之间的紧密互动。所以说,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模式的发展,也需要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的支持和帮助。

表2 共生模式类型及其作用特征

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实然共生状态

2.1 共生单元发展不平衡且能量生产不足

共生单元的数量越多,共生密度就越大,产生的能量就越多。然而,共生密度并非越大越好,均衡发展的共生密度才能实现共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此审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关系,发现共生密度比较大,但共生单元出现失衡现象。“重训轻学”的理念在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由于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时间少,进入高校后对于训练的投入又比学习投入多,加之自身的不重视,进而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形成了较大差距[9]。从另一个客观角度来看,因学校过度追求运动成绩,进行的训练任务大多数遵循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过程耗能、耗时又比较大。所以,在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过程中,受到体力、精力的影响,学习效果大打折扣[10],学习任务产能出现严重不足。教育和训练的资源配置也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教师和教练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系统中相伴而生,两者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还存在低学历、低职称现象,据吉林省体育科学总会对国内16所高校315名体育教师的调查显示,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占比不到20%,拥有中高职称的占比只有34.3%,师资队伍的建设远低于教育部对教学科研型学校的要求[11]。然而,高校中教练员的组成情况,大多是体育教师兼职教练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体育教师从事专业训练年限较短,高水平竞赛经历较少;其二,体育教师还要从事其他教学任务,执教高水平运动的精力不足。多媒体教室和综合训练场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场域,在配备情况上存在较大的滞后,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仪器,缺少智能化训练装备以及可调控的训练环境等。综上,共生单元在共生系统中是后续一系列互赢、互惠的基础,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单元发生失衡、甚至出现缺位,导致共生单元质量低下,产能不理想。

2.2 共生界面发展不通畅且利益传输效率较低

共生界面越通畅,共生系统的共生性越好,利益相互传输的效率就越高,所表达的共生关系也就最稳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终极目标是以高等教育为依托,践行我国竞技体育的新发展,实现一条培养文化素养高、竞技水平高的双高人才的新途径。但现行的学校管理与原来办队的初衷已经背道而驰,学校工作任务的重心倾向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通过运动成绩进行“特招”成为学校收揽人才的方式。在培养层级上,大中小学梯队未形成互惠贯通的体系,输出中断、临时嵌入、弱训弱学等现象导致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产能不足且能量传输效率较低[12],在整个运动员发展成才的路程中,学校界面作为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共生单元进行能量互动的通道和媒介,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政府作为共生界面对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具有指导和统筹的作用,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迅速,政府指导性意见和政策频出,但从现状来看,意见的听取到政策的实施要走很长的路。首先,意见提出后,相关部门要进行意见指导和政策解读,学校要做出相应的预案,形成健全的准入机制,此过程冗杂繁重,缺乏信息互动、难以实现利益的畅通传输。体育协会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界面,应该发挥运动员高成才率、低淘汰率的支持作用。但现实中,体育协会支持界面,并未完全摆脱政府的界面,没能形成体育协会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能量直接输入,陈旧的体系和管理制度也依旧存在。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界面在支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产能、互动上出现不通畅现象。当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走向社会时,因缺少专业文化素养,导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科研助力体育事业发展层面,体育专业人员的科学素养不高,严重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13]。综上所述,共生界面本该是共生单元进行能量互动的介质,是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有利设计。但现实中,共生界面发展不完善且能量的传输效率比较低,导致在文化教育上或是精英运动员的培养上均未取得理想成效。

2.3 共生环境发展不完善且激励作用不显著

共生环境越趋于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水平和层次就越高,对共生单元的激励作用也越显著。政治环境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内化于发展目标,外化于系统运行。经济环境上,中央与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和财政拨款的形式,对我国竞技体育进行资金投入,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经费。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体育彩票公益金面向我国竞技体育投入约17 550万元,其中一半的资金用于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训练科研,以及训练场地的改善[14]。虽然我国竞技体育资金投入得到大幅提升,资金分配也趋于合理,但在实施过程中,管理体系冗杂、监督不严,导致我国竞技体育资金效益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各阶层实际得到的绩效存在很大差异[15-16]。从法治环境来看,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在推进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管理难厘清、资金难落实、政策难实施等诸多问题。

2.4 共生模式发展不稳定且利益分配不均衡

理想的共生模式不仅强调形成多边多向的交流机制,而且还指出共生单元之间的发展存在同步性。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这两个共生单元的互惠和精力投入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共生模式的行为维度上存在互惠共生的关系即理论知识可以更好指导运动实践,通过运动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具体表现为:体育运动过程中处处存在主体性行为和现实体验,把这种特殊且独有的活动纳入体育知识领域[17],将其形成书本上的知识理论,再加以学习,能够更好地完成体育活动;相比较直接去理解体育概论的内涵与外延、运动训练的原则与方法、运动保健的推拿与按摩,通过进行实际的身体运动,更容易理解概论问题。但在两者精力投入上产生失衡现象:凡在校在籍的运动员一直从事着大量高强的专项训练,需要参加各种比赛,需要进行休息恢复,没有时间或是没有精力学习[18],另外还存在因为无法接受训练任务投入,而向普通学生转变的现象。所以,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呈现出非同步性,两者在共生模式上呈现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共生模式在组织维度上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的变化,共生类模式类型也随之改变。基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安排,分别在准备时期、比赛时期、恢复时期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以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共生组织模式在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在准备周期,运动员主要从事基础训练,负荷的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拥有充裕的时间,可以适当安排学习任务,学习和训练呈现出间歇共生模式;在比赛周期,运动员主要从事专项训练,并要求在比赛过程中发挥最高的竞技水平,为保证运动员时刻保持比赛状态,任务重点由学习任务倒向竞赛夺标,学习和训练呈现出点共生模式;在恢复周期,运动员主要从事体能恢复和赛事总结,拥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在一段时间内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呈现出连续共生模式。共生理论认为,对称性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是共生模式进化的总方向,也是最优状态。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协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共生行为维度,还是共生组织维度,都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甚至还存在某个主体利益缺失的现象,而且从运动员的训练周期来看,利益的走向存在较多的限制性因素,共生模式呈现出发展不稳定的状态,并未形成一种持续良性发展的共生模式。

3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应然共生进路

3.1 优化共生单元:提高能量供给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协同发展,不仅仅需要优质的共生单元,更需要提升共生单元能量的供给。目前,高校针对高水平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存在能量供给不足的现象,教师把上课的数量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并不关注教学的质量,这对学习基础较薄弱的运动员而言,学习进度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进度。教练也多是关注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引导。因此,作为产生能量的共生单元:教师、教练以及教训设施,应提升自身的质量,加快共生单元的正能量供给。教师作为共生单元,应该担任起教学育人的大任,根据运动员的学年比赛和训练,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自主学习的观念,教师应针对学生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上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一个现实可行的初步目标;激发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的内部动机,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高水平运动员真正走入课堂;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文化接受能力上不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层次化教学。致力于提升教练的质量,为运动队配备管理、教与训、科研、医疗等复合型教练团队,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各级教练员的责任与权力,并形成一套严格的职中考核机制,使教练员时刻保持高质量的执教水平[19]。对于教练员的选聘,可深入体教融合战略,积极吸引职业退役运动员或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进入高校任教,这样既能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问题,又提升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资源配置[20]。与此同时,教练员的任务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不应该只关注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应关注到高水平运动员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教、训环境是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良性学习和科学训练的基础保障,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助力科研教学;筹建新型训练场,提高训练效率。作为学生主体,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升自身产能,消除只要运动成绩好,学业成绩就降分的观念,还要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转变,始终树立好自己的职业道德观念。家长在学生运动员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共生单元,要积极产生正向能量,帮助高水平运动员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同时也要兼顾孩子的学业成绩,做到训练和学习两不误。

3.2 完善共生界面:促进利益传输

共生理论强调,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物质、能量有效传输的重要媒介。但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过程中共生界面存在发展不通畅,政府、学校、体育协会作为共生界面,没有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形成一套服务体系,不同界面的传输效率不高,缺少人性化的交流,没能扮演好界面的角色。为此,从政府、学校、体育协会三个界面,建立和完善能量传导机制。在政府界面,应多层次、多渠道源源不断地传输能量。①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打造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体系,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纳入国家体育系统的比赛中,如在各省运动会中设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组 (即高校组),在全运会中设大学生组别,实现大学生运动会与全运会接轨[21]。②政府通过颁布政策加快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发展进程,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对学校进行试点,避免从意见提出到政策的实行的延搁性;加大政策的管控力度,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不合格的,给予整顿或是撤销资格处理;转变政策目标,要求高校办高水平运动的宗旨,始终放在培养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上。③政府通过挖掘高校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纳入国家队建制,使其代表国家承担相应国际比赛任务,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充分发挥高校、地方两翼的积极性[22]。在学校界面,招生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竞赛管理制度等形成一体化,由专门部门进行管理,搭建各项学习与训练的共生机制,发挥促进能量运输的作用。为保障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共生权益,通过专家访谈和征得学生意愿进行修订培养方案、学籍异动方案、奖罚政策等管理制度。同时,转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有理念,规避为学校争光,只要运动成绩的氛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使高校竞技体育在促进学校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23]。在体育协会界面,需要作出较大的改动,来满足共生系统内的能量传导。从深入体教融合战略的过程中来看,教育部门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做出了相关规定,要求在不降低学业标准的前提下,为优秀运动员顺利毕业提供条件,但从中并未提及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全美大学体育协会(NCAA)的生态体系和管理模式,首先,美国NCAA是可以直接负责管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以直接对方针政策制定、竞赛组织与调控、分队分级管理等[24],同时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教育和训练提出了严格的监控和管制:训练方面,要求高水平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不得超过4个小时,且每周的训练时间不得多于25个小时;教育方面,实行学业成绩报告制度,要求高水平运动员每学期必须修够相应的学分,并且成绩要达到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值。

3.3 培育共生环境:发挥多重效应

随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协同发展处于较为优越的共生环境,但也存在着不稳定、不全面、不安全的生态局面。培育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共生环境,政治环境层面,构建多元目标体系,改变培养路径的单一化,关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个人利益,如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奖金保障、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经济环境层面,实施由政府直接拨款给高校的办法,提高对高校竞技体育经济投入的水平,也使政府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与此同时,对带队取得重大成绩或是在科研上获得重大成果的教练和教师,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带动教练和教师的执教热情,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的正向发展。同时,设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业奖学金和训练奖学金,促进高水平运动员在学习成绩和竞技水平上实现“双丰收”。法律层面,出台专门的高校竞技体育法律法规,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做出明确的规定,打击竞赛违规现象:假赛、兴奋剂等。同时,加强监督力度:保障运动员在训赛过程中的安全,落实好每项政策和每笔经费,明晰在训练伤害事故中的权责问题等。

3.4 构建共生模式:寻求特色模式

对称性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协同发展的最佳共生模式。但是,因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学习和训练必定呈现出非同步性,在必要的时间段利益总会偏向某一方,以至于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成绩和竞技能力并未到达最终的理想水平。诸多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落实体教融合战略,使高水平运动员摆脱“不文不武”的处境,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共生模式(学训模式)。其一,以体育院校办优秀运动队为代表的“南体模式”。南京体育学院不断在教体改革的摸索中前行,走在了体育、教育发展大浪潮的前列,形成了“学训融合、育人夺标”的独特发展之路。其二,以普通高校招收运动员学生为代表的“北理工模式”。北京理工大学高水平足球队的建设坚持以“育人为本”作为首要定位,同时旨在接收高道德品质、高文化素养、高运动水平的“三高”运动员的理念,始终保证运动员不脱离学校教育,为职业队和社会输送人才。其三,以普通高校自主培养学生运动员的“清华模式”。清华大学以“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理念和“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氛围招揽高水平运动员,通过学校自主培养,持续为国家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其四,以体育院校办冠军班为代表的“北体模式”。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一直秉承“国际化”的培养方式,从我国优秀退役运动员中,培养和造就知悉国际体育事务、拥有较好外语水平、组织和协调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国在世界体育组织中的发展输送专业人才[25]。以上“学训融合”成功的案例中,各个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形式不同,办学的特色各异,甚至培养人才的目标也大相径庭,但在办学理念上都强调育人。在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发展是高水平运动员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们探究学训模式、落实体教融合战略的总抓手。一项新的学训模式要想落地生根,离不开全局设计和政策实施,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衔接式教育管理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推进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同步提高;实施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两线并举的考核制度等。根据成功的案例,以“育人”为办学理念从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剖析,寻找适合自己高校发展的特色“学训模式”,加快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与“训”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共生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四川省民办高校运动队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研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过招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