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班共育下的初中生农耕体验劳动实践,是家班合力创设合理的农耕劳动实践和农耕文化浸润等班级教育途径,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学生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态度,从而提高建班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 家班共育;农耕体验;劳动教育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劳动体验。利用社会活动基地和场馆资源,开展农耕主题劳动教育,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从而实现家校社一体化教育模式。
目前,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家长重智育,轻劳动教育,造成学生劳动态度偏差和劳动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学生在学校可以参与实践的劳动仅局限于教室值日和学校值周,劳动任务简单,学生没有兴趣。践行农耕劳动是最直接,也是初中生年龄阶段适合的劳动实践项目。
我们学校地处城市中心,没有条件在校园内为学生创设农耕劳动的基地,所以需要通过班级家委会的工作开拓校外的社会场馆,推进我们班级的农耕实践体验活动,增加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和文化浸润。
一、实践缘起
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它包含“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四个方面的内涵。相对于学工,学农更适应初中生的年龄和技能水平。通过班级调查和访谈,学生家长非常支持学生进行校外社会场馆的农耕劳动实践和体验。
结合家长资源,统筹农耕劳动和文化教育资源,通过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劳动兴趣,转变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在班级精神和活动文化建设中,创设机会让家校进行长效的沟通,使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形成互助力,提升家班的凝聚力。班主任充分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开展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了解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家长协同管理能够保证学生的劳动安全问题,效果显著。
二、实践过程
1.准备阶段
(1)通过家庭访谈录,了解班级开展农耕劳动实践的可行性
在劳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笔者进行了调研,为开展家班共育的劳动教育打好基础。在建班之初,通过每周班级周记开展家庭教育的调研。根据此项研究的特点,要求学生的周记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围绕班主任预设的主题,对家长进行采访。在准备阶段,一共进行了四次家庭访谈,分别是家长要求学生在家進行体力劳动的任务清单、家长对提高班级劳动成效而分享的经验、家长对学生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对班级开展农耕劳动实践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助力。班主任通过研读学生提交的家庭访谈录,了解了家长对家班共育开展学生农耕体验的态度和预期的家长参与度,也掌握了家长拥有的社会资源。
(2)少代会提案聚焦学生践行农耕劳动教育实践
笔者班级的学生们分小队展开讨论,在学校少代会期间讨论提案,其中就有几位少先队员结合现在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缺少劳动实践的问题,提出了在校园内养护绿植、在校园内开辟责任田以及进行“光盘行动”的提议等。这些学生自发形成的想法,正好与班主任想开展农耕劳动实践活动的主题相吻合,在班级里获得了同学们的支持和共鸣。
2.实施阶段
在班级开展农耕劳动主题教育课。家长进课堂上课,讲述著名演员胡歌拍摄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宣传片,介绍海南三亚“种业硅谷”,农技人汗滴禾下土,解决了14亿中国人不再闹粮荒的问题。学生了解了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也懂得了没有农业打基础,国家就不可能谋发展的道理。
学生家长从多肉大棚采购多肉植物、工具等,并介绍和辅导学生亲手种植多肉植物等。家长助力班级开展多肉植物种植养护活动,在教室内外构建了一片有泥土和绿叶的小天地。
春季万物生发,笔者与家委会商讨开展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桑蚕文化和其衍生出来的丝绸文化”的实践体验活动。家长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去上海附近的乌镇,进行桑蚕文化的研学之旅。通过研学,学生看到当地养蚕人手工缫丝的技艺,还可以看到很多用蚕茧制作的创意饰品。通过实地考察,学生的眼界打开了,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克服了怕虫怕脏的心理因素。回到上海,学生在家里种植桑苗,喂养10条桑蚕,观察记录,收获蚕茧,制作蚕茧画。
在秋收季节,家长利用自身资源组织班级开展收稻农耕体验活动。在松江叶榭镇兴达村,参与米文化体验,割稻做米糕活动。很多家长陪同学生一起参与体验活动,这样的家班共育确保了学生外出实践的安全性。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不再懒懒散散,在自然环境下,他们体会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他们流下汗水,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与家长共同用收获的食材制作美食,品尝劳动带来的甘甜和幸福。最后,在社会实践活动后,回到班级进行经验分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农耕实践体验后,笔者组织学生深入研究和开展农耕文化的拓展学习。学生和家长共同观看《美丽中国》等纪录片,欣赏和讨论中国的乡野之美、自然之美和中国农民的劳动之美。学生制作关于农耕文化的小报,在教室里布置文化墙。在劳动过程中,融会贯通了很多学科知识,如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跨学科学习,使学生了解桑蚕文化的历史知识、“丝绸之路”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知识。读一读、诵一诵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中有关桑蚕的描写。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查阅种桑养蚕的养殖知识,并优化在城市家中养蚕的最佳方案,包括养蚕容器的选择、摆放的位置、清理的具体要求、解决桑叶供给等问题。笔者请劳技老师辅导刺绣缝制等工艺技巧,请美术老师辅导饰品创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用蚕茧进行创意制作。
3.总结阶段
(1)评价方案
无论哪一种实践活动方式,它是否适应学生的发展,是否达成教育目标,需要做出多元评价。学生通过多元评价表(见下表),评价和总结自己在参与农耕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自身的进步与改变。因为在每次活动中,老师是主导、家长是辅助、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是基本方式,所以多元评价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二是家长参与评价自己的孩子是否在劳动实践中成长和进步;最后,班主任收集每个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加上家长的评价,结合自己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过程中观察到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建立农耕劳动学习档案。
(2)实践效果
家班共育下的学生农耕劳动产生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学生的劳动态度发生了转变,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乐趣和责任感。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了提升,学会使用简易的农具,了解了基础的农业知识。班级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各项任务。总之,班主任和家长的互相配合,使班级建设变得更加有效,使学生从思想意识、文化知识、实践能力到评价都发生了真正的改变,全面推动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
家班共育作为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真正形成了教育合力。无论是收稻体验,还是养蚕计划,每次活动班主任先和家委会的家长们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家委会动员所有家庭开展这两项学农实践。学校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交流信息、展示阶段成果的平台,同时学校拥有强有力的学科知识的助力。这种家校合力共同推进学生体验简易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创造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的价值,体会到劳动也需要知识。这样的劳动教育设计方案注重学生劳动过程的点滴,能够激发学生真正作为体力劳动主体的自豪感,从而扭转学生原有的劳动观念。
家长在农耕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度提高,能确保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安全,同时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在劳动过程中指导孩子进行体力劳动,观察孩子在劳动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可以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孩子认真参与劳动。在社会实践中,让一部分家长去影响另一部分家长,要比单纯靠班主任提出要求和任务有效得多。“三人行必有我师”,有的家长在农耕劳动方面是有经验的,就可以指导其他的亲子组合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而虚心学习的家长同样给孩子做出了榜样,促使孩子也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劳动中去。在班级活动中,家长的参与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家长进入课堂,作为旁听者,可以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作为主讲者,学生有新鲜感,学习的热情才能更高。
综上所述,基于家班共育的农耕劳动实践能够提高建班育人的实效。笔者的实践探究是基于家班共育,所以充分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开展学生的劳动教育。在班级建设方面,是请家长进入班级,走进课堂,成为农耕劳动专业知识方面的讲师。在家庭教育方面,是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課外体力劳动清单,共同完成劳动,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在做中学。在社会实践方面,家长可以提供很多很好的资源,家长协同班主任管理班级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教育目标。通过家班共育,学生能积极参加在班级里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和相关的文化浸润,形成好的劳动态度,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在农耕劳动实践中,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形成了好的劳动技能。学生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协同教育下,在与同伴的合作互助中,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了热爱劳动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静.家校合作 协同育人.教育[J]. 2019(04).
李牧迟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