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茹
2021年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正式揭晓。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工程材料》杂志顾问崔崑当选。他,65年党龄,73年教龄,被誉为“钢铁院士”;他,坚持助人为乐,常年资助贫困学生,几乎倾其所有。2013年以来,崔崑累计捐款达1000万元,自己却简朴度日,他总说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我这一輩子,不谦虚地说四个字就概括了——勤奋、报国!”谈及自己的人生感悟,崔崑如是说。
人物解读
角度一: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崔崑一生心系国家。1944年秋天,在考上武汉大学选择专业时,他决心以实业救国,“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最终选择机械专业。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专业人才,他远赴苏联,跟随专家学习钢铁先进技术。1960年,他学成回国,为了解决我国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却无力自主生产的困境,他和同事们熬了无数个日夜,进行千百次尝试,建成了装备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打破了国外垄断,在20世纪80年代就为国家创造了2亿多的价值。
运用示例
“钢铁院士”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国家至上。他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不计得失的深情,是一个屹立不倒的信念。家国情怀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陆放翁饱受奸佞排挤,却仍心系苍生,坚持北伐,几番铁马冰河入梦,“位卑未敢忘忧国”;范文正挣脱强权压力,不顾利益纠葛,锐意吏治改革,面对质疑反问“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赵一曼身陷囹圄,遭受残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路遥曾言:“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心怀理想,不断完善自身,以澎湃激昂的“浪花”之力为国家发展助力。
角度二:顶天立地著文章。
原本可以颐养天年的崔崑,为何81岁时开始写书?他说,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真求美,不断追求新知。
2006年,81岁的崔崑开始撰写《钢铁材料、组织与性能》一书,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该书卷帙浩繁,共1574页,含图828张、表646个,全书耗时六年,达200万字。为构筑这一艰巨工程,崔崑自学电脑,亲自收集每一份文献,编辑每一张图片。“写不出来会是我一辈子的遗憾,要把我后半生的经历、所收集的资料整理出来贡献给大家,这比我搞几个新钢种出来价值还大。”他每天从早晨起来一直写到晚上,“我年龄大了,再不写写不出来了,所以有紧迫感。”2016年,已经92岁高龄的崔崑,又开始着手修订这本出版才4年的专著。
运用示例
做学术,崔崑是我国模具钢研发的专家,打破国外垄断,让我国拥有了自主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做老师,崔崑是严厉教导学生的教授,硕士博士加起来近50人,各个出彩,有十几人像他一样走上了教育科研的道路。崔崑是专业领域研究的引领者,更是精神品格的塑造者。他胸怀祖国,厚植于心的爱国精神,砥砺前行的使命担当,为科学家精神作了一个贴切的注脚。
角度三:淡泊名利,不做挂名拿钱的事。
“搞科学研究的人,要遵守科学道德。而维护科学尊严,贵在诚信自律。”崔崑院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的一些博士生,有的发表有关过去在其他研究所做的论文时,将他的名字带上。崔崑严肃地说:“我又没有参加这个项目,你们这样做,是给我帮倒忙。”
有一次,崔崑在负责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临时接到上级安排的新任务,他便将课题交给别的老师去做。成果出来后,他也坚持不挂名。项目组得了奖金,大家根据贡献大小协商分配。他说,不做实事,就不要挂名拿钱。争取到项目与资金后,他总是团结大家,建设公用的科研平台,从而更快更好地推进学科的发展。
运用示例
崔崑院士始终将国家需求摆在首位,瞄准国家需求,服从祖国需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科研瓶颈,实现了“0到1”的突破,他正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者。
无论是平凡的爱岗敬业,还是英雄的死而后已,殷殷之情俱系于华夏沃土,寸寸丹心皆忠于国家使命。祖国之于一个人,既是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环境,亦是寻求心灵归宿的精神家园。爱国不是一种社会强加的规训,而是源自灵魂深处的本能。
(编辑:王冠婷)BE1DC667-ABB2-4CF6-804A-C48F57AF9B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