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大班民乐欣赏”的微教研实践与研究

2022-07-03 20:18杨志群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乐教研游戏

杨志群

民族音乐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性是民族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民乐欣赏对于提升幼儿的民族感受能力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园启用刚满4年,教师们日常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较少,愿意组织民乐欣赏活动的教师更少,导致中国传统民乐逐渐消失在幼儿的生活视野中。笔者认为,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幼儿教师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民乐欣赏活动,组织幼儿安静聆听,浸润民乐的熏陶,品味民乐的魅力,在带领幼儿欣赏民乐过程中感知民族精粹,弘扬中国文化,萌生爱国情怀。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研究周期短、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具体问题快的优势,既容易吸引教师参与,也容易使教师感受到研究成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教师继续深入探究的自信心和积极性。2021年9月,我园正式启动工作5年及以上骨干教师“微型课题”研究项目,笔者主动申报并承担“信息技术背景下‘大班民乐欣赏的微教研实践与研究”的研究任务,研究时间为2021年9月~2022年1月。

一、组建微课题小组,明晰微教研任务

2021年9月上旬,笔者召集大一、大二班4名青年教师进行动员会议,正式组建 “民乐欣赏”微课题小组。会议中简述微教研课题的研究背景,布置了微课题的“五个一”研究任务,希望4名青年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端正学习态度,践行常态研究,定期发起并参与网络研讨,按期完成相应的微教研任务。“五个一”研究任务具体为:每人发起一次微教研网络研讨;每人掌握一项信息技术新技能;每人撰写一篇民乐欣赏教学随笔;每人积累一个民乐欣赏成品课例;每人承担一次民乐欣赏园级层面的汇报课。

二、理论指导下实践,推行微教研模式

(一)抛砖引玉——主持人先行实践与研究

1. 选材要素——关注乐器的音色(善于模仿)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熟悉民乐的风格、性质和特点,理解民乐的创作背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组织民乐欣赏活动的选材比较关键。资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伴随着信息技术“云时代”的呼啸而来,各类音频、视频素材在网络上可便捷选用,一些优质的抖音微视频也可以作为“微课”资源易于搜索并下载,为我们的“民乐欣赏”微教研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童年期的美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幼儿园组织的民乐欣赏活动需要重点关注民乐资源的民族性(地域特色、名家经典)、适宜性(曲式简单、节奏明快)、生活性(形象鲜明、贴近生活)、教育性(主题健康、情绪积极)与时代性(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精心选材的目的是为了让民乐素材更适合于大班幼儿的欣赏和理解。同一首音乐,不同乐器能表现出不同特点,教师应在教材分析时选择更符合音乐特点的演奏形式。2021年9月~11月,笔者重点研磨了4个“民乐欣赏”集体教学活动,在选材的时候倾向于传统的经典民乐和民族乐器“善于模仿”的音色特点,以吸引大班幼儿的欣赏兴趣和表演愿望,为民乐欣赏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百鸟朝凤》中选用唢呐吹奏,其声音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鸟鸣声,容易引发大班幼儿“听赏、分辨”的活动兴趣;《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曲,但其音色特点模仿“小牧童吹奏笛子”的声音,主旋律乐段(第一段、第三段)恰似两个小牧童在相互吹笛和逗乐,给予大班幼儿无限的联想空间;《赛马》选用二胡乐器合奏的方式,二胡演奏家们在表演过程中创新了演奏技巧,综合运用“喷弓、顿弓、连弓、快弓、拨弦”等技巧处理,使其音色模仿大草原上急促奔腾、仰天长啸的马蹄声、马鸣声和马啸声,给孩子们带来积极向上、激励鼓舞的精神力量;《金蛇狂舞》选用民族乐器合奏的方式来呈现,生动、形象地再现逢年过节,老百姓们敲锣打鼓、摇旗呐喊的欢腾场景,顺势引发大班幼儿对民俗节庆活动中“鼓乐”音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据此萌生喜爱大鼓、小鼓、腰鼓、锣鼓等民族乐器的美好情感。

2. 欣赏方式——沉浸游戏的情境(游戏体验)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游戏是幼儿特有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其形式新颖有趣,与幼儿兴趣认知契合,自然能助力幼儿的发展。在民乐欣赏活动中,教师需创设一定的音乐游戏情境,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产生移情、形成共鸣,逐步进入音乐作品的情感世界,亲历各种情境性、游戏化体验活动,唤醒了幼儿喜欢欣赏民乐、喜爱民族乐器、喜悦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如在民乐欣赏“百鸟朝凤”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观看抖音小视频《50种鸟鸣声》等科普资料,帮助幼儿引发关于鸟鸣声的探究与分辨活动兴趣。活动中,教师先后播放《百鸟朝凤》音乐和《百鸟朝凤》宣传纪录片小视频,帮助幼儿加深视听欣赏的双重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师幼互动小游戏,组织幼儿分组、分角色进入“凤凰长鸣、百鸟和鸣”的角色模仿与表演情境中,幼儿既可以扮演高傲、优雅的凤凰或白天鹅,又可以选择扮演呆萌、欢脱的小麻雀、小黃鸭,唤醒了幼儿创意扮演、默契配合的游戏激情。随后,教师鼓励幼儿个性创编各种“百鸟鸣唱”的肢体模仿动作,创意模仿与个性表达大自然中的各种鸟鸣,激发了大班幼儿浓厚的表演兴趣,于是出现了鸭子拌嘴、鸽子孵蛋、仙鹤戏水等形式各样的肢体表现动作,满足了孩子们的个性创编、游戏体验的美好愿望。

又如在民乐欣赏“牧童短笛”活动中,教师不仅运用音乐和“郎朗演奏”表演小视频帮助幼儿获得“视听欣赏”双重体验,还借助较为形象的“三段体”音乐节奏图谱(PPT图谱),帮助幼儿感知并理解“三段体乐曲”的基本结构。在第一、第三乐段的分段欣赏与表演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沉浸在景色优美、乡间小路的音乐情境中,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正在吹笛子的小牧童,两组幼儿分别扮演吹竖笛、吹横笛的小牧童,教师运用手势动作进行指挥,根据音乐的主旋律节奏,有序指挥两组小牧童交替“吹竖笛、吹横笛”,帮助幼儿较好地熟悉并掌握第一、第三乐段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在第二乐段教师组织幼儿扮演互动嬉戏的小牧童,孩子们两两结伴、合作商议玩身体触碰的互动游戏,既能拓宽大班幼儿合作创编、合拍触碰肢体动作的奇思妙想,同时能够增进大班幼儿之间深厚的同伴情谊。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鼓励幼儿制订游戏计划,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结伴游戏的内容,随后将简笔画小图片纳入音乐大图谱中,替代原来预设的游戏内容,使得第二乐段的“两人结伴”游戏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帮助幼儿在情境式、游戏化、体验类的集体活动中感知并领略经典民乐《牧童短笛》的美好与美妙。AD5BC4E7-2598-4CA9-A6EF-A9D5A90C151C

3. 表现策略——聚焦创意的表达(多元表征)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门德尔松曾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艺术起源于生活,又能美化生活。欣赏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音乐作品更能唤起幼儿的艺术共鸣。运用肢体语言的动作表演,可以强化幼儿对音乐形象的关注和理解。在民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促使幼儿各种感官参与欣赏活动,多感并用、多元体验、多态表现,借助沉浸式、体验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将其感受到的“美”创意表达、个性表现出来,最终落实“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如民乐欣赏“赛马”活动中,教师分别为幼儿提供了音乐、徐悲鸿名画《八骏图》、二胡演奏家们的合奏小视频、小学生表演的《赛马舞》抖音小视频等电子课程资源,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进入蒙古大草原的音乐情境,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沉浸于视听欣赏、音画共赏等多重视听体验中。在整个集体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通过语言描述、动作模拟、舞蹈表演、竞赛体验等多种表现与表达方式,将自己在欣赏经典民乐“赛马”活动中的诸多感受和视听体验进行创意表达、多元呈现,充分感知并体验到了音乐作品中“你追我赶、策马奔腾”的紧张和激烈气氛。延伸活动中,教师在班级表演区投放骏马皮影,鼓励幼儿尝试操作与表演中国传统的皮影戏,在《赛马》二胡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出“骏马奔腾、你追我赶”的多种动态或优美姿态,进一步萌发幼儿对民乐作品的喜欢和热爱。

又如民乐欣赏“金蛇狂舞”活动中,教师分别为幼儿提供了音乐、龙舟比赛小视频、舞龙舞狮小视频、音乐节奏图谱(flash动画版)等电子课程资源,帮助幼儿感知并理解乐曲的旋律、节奏和乐段结构特点。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教师组织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小小划船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龙舟竞渡”比赛。教师提醒小小划船手们要听从鼓手的鼓点信号和节奏,整齐、有序地划动船桨,鼓手、划船手之间需要保持高度的默契与合作行为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在幼儿进行模仿、扮演小小划船手的过程中,教师允许幼儿创编各种划桨动作,既可以单手划,也可以双手划,还可以交叉手臂划……帮助孩子们在创意表现过程中消除节奏练习的枯燥与乏味,借助音乐游戏的形式感知并生动体验同心协力、目标一致、齐头并进的竞赛精神。延伸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成三组,分别为幼儿提供小鼓、铜锣、沙球这三种小乐器,组织幼儿分组進行“金蛇狂舞”打击乐表演活动。教师敲击前奏和间奏部分的大鼓节奏,通过师幼互动、幼幼合作演奏打击乐的形式,帮助幼儿逐步树立并体验合拍敲击、小组合作、集体表演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二)点石成金——课题组抱团探索与钻研

1. 集体备课——明重点、析难点

音乐欣赏是让儿童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艺术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是发展人的多种感知觉能力。在整合信息技术开展民乐欣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拓展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通道参与欣赏的学习渠道,让每一位幼儿在多种感知觉能力的协同作用下获得“和而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让音乐欣赏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获得审美经验、积累人生体验、滋养美善情感、落实多元发展的最便捷、最高效的教育途径。因此,在小组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会提前预估不同班级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更加关注教学重点的确立、难点的解决,将各类信息技术资源纳入民乐欣赏活动中,据此设计幼儿视听欣赏、对比欣赏、互动欣赏、游戏体验等多元欣赏的教学方案,巧借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点亮民乐欣赏课堂,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课例研磨——重兴趣、轻技能

在民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一定要让幼儿熟悉和掌握乐曲,主要是让幼儿获得音乐欣赏能力和感受能力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民乐欣赏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民乐的魅力。我们的微型教研小组仅有5人,微课题主持人分别在大一班、大二班执教民乐欣赏多个研究课例,帮助两个班级的教师对民乐欣赏活动产生了大致的熟悉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动员其他4名组员进行民乐欣赏教学课例的自主实践与个性研究,并提供4个教学课例进行小组内备课审议,选择其中1个“靶子课”进行集体备课,随后进行“一课二研”的课例研磨活动。承担“靶子课”研究任务的老师在执教过程中,评课议课重点倾向于“音乐可视化、课件多样化、游戏常态化、学习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建议执教教师要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耐着性子等、静下心来思,从而精准判断幼儿的欣赏兴趣、倾听态度、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的真实现状,具体甄别、客观诊断并敏锐发现各班幼儿的学习难点,并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中的幼儿提供真正需要的适宜性支持策略,从而提升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顺势萌发幼儿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正处于世界变化迅速和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互联网+”时代,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教育部推出《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均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标准(试行)》中对教师提出的专业要求,更是变化的时代对于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基于此,我园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大幅度提升教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专业技能,吸纳更多、更优质的民乐课程资源进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让每一位幼儿能够感知并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期是视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发展电化教育、实现智能创新的同时,也要以育人为本,保证幼儿视力的健康发育。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整合、高效运用各类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但必须掌握“度”的问题,控制好“欣赏”时间和“观看”频率,增加情境性、游戏化、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与孩子们共同感受现代新科技所带来的教与学的便捷与乐趣,让经典民乐“老资源”焕发出智能时代“新魅力”。AD5BC4E7-2598-4CA9-A6EF-A9D5A90C151C

猜你喜欢
民乐教研游戏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民乐国祥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