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月娟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朱永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教育之梦》中提出:“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美育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操作、体验,进而启动思考,建构、改造和创造经验,既符合幼儿艺术表现与创造的基本规律,也能进一步丰富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内容。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创生取向下幼儿自然美育活动实践研究”,以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美术集体活动样式,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主创生,自发利用自然材料和美术工具进行创意表现。创生取向下幼儿自然美育活动来源于幼儿,依赖于幼儿的认知与美术表现经验,以幼儿的主体感受与想象为创意表现内容,能较好体现出幼儿对自然的感受与理解,其主要功能是激发幼儿对自然的敏感性和创意表现的积极性。
一、创生取向下幼儿自然美育活动的主要特点
1. 随意性:是指幼儿创生的美育活动表现内容丰富,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有可能在其创作中有所体现,常常给人以惊喜。如在幼儿园小山坡上开展的自然美育活动中,有的幼儿对脚底下的树叶感兴趣,有的幼儿在环抱大树的游戏中对树干的触感深有体会,因此他们在美术创作中的创意表现内容也会各不相同,体现出活动的随意性。
2. 随机性:是指在自然美育活动中,幼儿创意表现的形式不固定,他们以沙池为画板、树枝为画笔进行表现,也可用大树做主体,用纱巾直接在树上创作,体现出表现方式上的随机性。如中班幼儿表现小蚂蚁时,在各种各样的材料中选择板栗来表现蚂蚁的身体,这是因为板栗的颜色与形状更接近幼儿对蚂蚁外形的认知。接着幼儿选用最为擅长和直观的勾线来表现小蚂蚁的生活情境,这与其长期使用勾线笔带来的经验密切相关。可见,幼儿已有的美术表现经验以及教师提供的工具材料对幼儿活动中的创意表现产生影响,同时活动本身的开放程度也是影响幼儿随机表现的重要因素。
3. 多变性:是指幼儿创生的美术活动伴随着幼儿的行动不断变化,而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多。如小班幼儿在户外玩水彩颜料,颜料自上而下流淌下来,幼儿高兴地说:“下雨啦!”当幼儿观察到纸上留下的三个圆形和线条时,又拿起油画棒顺着线条画起来,并说:“气球飞起来了。”可见,小班幼儿是边想边画,画面内容会不断变化。
二、创生取向下幼儿自然美育活动的流程与实施指引
1. 幼儿进入自然场景。在活动中,幼儿首先需要来到开放的自然空间中,空间类型尽可能有变化,如花园、树林、山坡等单一的自然场景,或是建筑+树林、雕塑+山坡、花园+沙地等组合式的自然场景。从幼儿创生的美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活动的场地较为宽阔,如清河路幼儿园大班幼儿泥浆画“春天的花园”活动,是在户外小花园的一长条空地上创生出来的,幼儿在一张长达三米画纸的四周尽情描绘,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开放和画纸空间的放大,给幼儿更多创生的可能。同时,幼儿创意表现的时间也要得到充分保证,如昌吉路幼儿园小班的树叶涂鸦活动,幼儿在室外捡到树叶后可以连续几次进行创意表现活动,幼儿从在树叶上涂色拓展为将树叶放在地面上泼洒颜料,获得对涂鸦方式的新感知。
2. 幼儿自主自发感知体验。当幼儿来到喜欢的自然场景中,教师不能急于让幼儿创造与表现,而应给予幼儿感知体验的时间,鼓励幼儿自由玩耍并观察幼儿感知自然的不同方式,如用手摸、用鼻子闻、躺下等。当幼儿自主体验的时候,教师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干涉幼儿的体验,将观察幼儿作为这一环节的重要任务,及时记录幼儿的言行。当幼儿希望教师一同体验时,教师可顺应幼儿的需要和他们一起体验。如红石路幼儿园的教师与大班幼儿一同在户外泥塘挖泥巴、造房子,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的同时,充分感知泥土与水混合后产生的特性。
3. 幼儿选择材料创意表现。选择权的获得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创生活动的内驱力。在自然美育活动中,教师通过美术用品车、综合材料框和自然材料袋的方式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并支持幼儿自由选取、自主表达。如清河路幼儿园中班幼儿创生的魔法树,幼儿在捡拾了庭院中的树枝和树叶后,看到材料筐中教师投放的蛋糕托、小眼睛、亮片、毛绒球和超轻黏土,发挥想象,将材料与树枝重新组合,创造出一棵一按按钮就会发亮的魔法树。可选择的材料让幼儿有机会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4. 幼儿自主分享作品内容。教师的欣赏与鼓励能让幼儿获得持续表现的兴趣与动力。实践发现,幼儿在自然美育活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自言自语,大年龄的幼儿还会有同伴间的交流,当幼儿阶段性地完成作品时会呼喊老师过来看,由此可见,幼儿有分享创作过程与作品的需要。在幼儿创生的自然美育活动中,当幼儿有意愿与教师进行互动,讲述自己的创意想法时,教师要耐心地倾听、真诚地欣赏幼儿。如当幼儿询问是否可以使用向日葵花进行插花时教师的点头,当幼儿坐在草地上边想边用小石头造型时教师蹲下微笑的观望,当幼儿邀请教师看自己的作品时教师丰富的欣赏语言等,让幼儿信心倍增,让每一个小小“艺术家”的梦想在幼儿心中滋长。
三、创生取向下幼儿自然美育活动的开展成效
1. 幼儿感受欣赏自然的主动性、敏感性逐步增强。在开展自然美育的实践后,教师经常带领幼儿在大自然中玩耍,幼儿直接接触自然、欣赏自然美的机会不断增多,他们的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对自然的敏感性明显增强。
案例:逛逛古猗园(嘉定区留云幼儿园 邓黎君)。古猗园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十一月我园的主题活动是去寻访古猗园。孩子们用相机拍摄、用手触摸、用画笔记录,多方位感受古猗园的一草一木。走在古猗园的石子路上,孩子对我说:“老师,你看地上的路,有花纹。”我一看确实是个“寿”字花纹,在她的绘画记录中也有。其他孩子也有许多发现,曦曦说:“这是我记录的古猗园窗户的花纹,我觉得它和我们看《蓝花坊》里的窗户是一样的。”瑶瑶说:“我找到了一个有花朵花纹的花瓶。”活动中的幼儿从观察园林中的植物到发现江南园林的建筑特色,再到低头搜寻不一样的路面花纹,从发现秋天植物的色彩变化到体会秋日石头板凳的丝丝凉意,他们对世界的敏感性和观察力在真实的体验中被激发。
2. 幼儿逐步养成使用自然材料进行创意表现的习惯。以往幼儿常常会使用幼儿园购买的小亮片、小眼睛、小绒球进行创意表现。到户外开展活动后,他们常常会用身边捡拾到的自然材料进行表现,使得他们的作品更有立体感,更富有变化。
案例:纸上谈“稻”VS走进“稻田”(嘉定区留云幼儿园 陈喆 孙思嘉)。秋意正浓的十月,一本特殊的科普书《一起来种稻米》激发了城市孩子对稻谷的好奇。为此,我们带孩子来到附近的稻田,真实体验了一次农夫的生活。虽然前期有图书的铺垫,但当孩子们踏入真正的稻田时还是掩饰不了兴奋之情,积极参与“收稻谷”的各项农活中。割稻子、捆稻子、打稻子这些之前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内容,活生生地呈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他们投身到田野中,体验着最原生态的农田生活,并用这些材料进行美术创作。
3. 幼儿的作品表达出对大自然真实而生动的情感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教师不再带着既定的、唯一的目标组织幼儿参与自然体验时,幼儿与自然接触而产生的活动会变得更加综合,我们能从幼儿的作品中看到除了他们看到的自然事物以外的情绪情感。如上一个留云幼儿园收稻谷的案例中,幼儿的活动并非简单是参观欣赏活动,而是带有全身体验的真实劳动。在劳动中,幼儿的小脚感受到稻田里的泥地坑坑洼洼、有高有低,走的时候经常会把脚陷进泥坑里;幼儿的手臂感受到打稻子要用很大的力气,跳起来用力打力气会特别大;幼儿用手指和身体感受到稻子摸起来的时候是刺刺的,稻秆碰到身上痒痒的。当这些感受呈现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时,收割时的现场感、愉悦感跃然纸上,使作品鲜活起来。
课程实施的創生取向,不仅让教师更关注自然美育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看到幼儿活动积极性、创意表现能力的显著提升,还让教师直接体会到师幼间自然的情感互动,使得幼儿对大自然的百种感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创生取向下幼儿自然美育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提高教师对生成课程的领导力。DC644009-F855-4523-8E4E-478FCE6E4B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