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在高校思政课微电影创作选题中的应用探析

2022-07-02 00:03王岑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选题思政

陈 艳,王岑予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辽宁 大连 116650)

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之一,近几年来思政课微电影教学颇有成效[1]。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发展至今方兴未艾,但在选题方面仍有欠缺,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方面。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无数匠人的智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是我国重要的艺术结晶[2]。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传统艺术与思政课微电影结合,是如今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将面对的新问题。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现状

(一)中国传统艺术在思政课微电影选题中乏善可陈

通过分析“我心中的思政课”2017-2021 年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的选题现状可知:五届比赛的作品总数为1238 部,其中选题为中国传统艺术类的作品共有18 部,仅占所有作品的1.5%。

主题是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灵魂,主题的选择始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也要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审美情趣。中国传统艺术有儒家、道家及禅宗等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中表现。含蓄、内敛、和谐是它的特质。中国传统艺术多以三言两语、隐喻的方式引人遐想,回味无穷,“意”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中国传统艺术在审美上实现了东方艺术与现代电影的结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需要,既显示了独特的东方神韵,也为现代电影注入新的活力[3]。

图1 “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2017-2021 年五届参赛作品有关中国传统艺术类选题所占比重

(二)中国传统艺术类选题应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通过分析“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2017-2021 年五届共18 部中国传统艺术类选题微电影作品的现状可知:中国传统艺术类选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参赛作品中,戏曲类作品共计4部,占比最大,其余七类传统艺术分别为茶文化艺术、木雕木刻艺术、古琴、服装、古琴、声乐、建筑、曲艺表演以及传统艺术概述。

图2 “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2017-2021 年五届参赛作品有关中国传统艺术类选题所属分类

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内容充足,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民俗艺术等,种类繁多。

以书法举例: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具象表现,在长期的发展中对中国多种传统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而逐步奠定了其核心地位[4]。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复制传播、师徒传授传播、题写传播。书法艺术发展至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技术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逐渐使书法艺术的人内、人际传播过度到大众传播;由实物化传播过渡到虚拟化传播;由贵族化传播过渡到平民化传播[5]。尊重书法艺术的自身特点,理解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

在初高中时期,美术教育已经将传统艺术几大模块编入教材。但是由于升学压力以及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教学成果微乎其微。因此大学阶段,在传统思政课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艺术引入思政课微电影,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意义重大,同时满足了思想教育与艺术教育两大要求教育要求,符合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需求。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联系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1.淳朴且真实

我国传统艺术源自于先民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中乐趣的追求,具有淳朴感和真实性。先民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为前提,工艺品的制作首先满足实用性,其次追求美观。在进行了一天的劳动生产后,先人利用剩余精力创造了各种具有趣味性且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形式,例如剪纸、皮影、木雕等,后人可以欣赏并感受到浓浓的淳朴气息。这些形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体现了古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传达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后人在继承艺术文化宝藏的同时,也体味了艺术作品和传统视听文艺中的人文精神。

2.兼顾实用性与内在精神

女人嫁过来那天,豪宅里热闹并且神圣。那是十八年以前,那一年她二十三岁。她的皮肤像缎子般光洁光滑,她的嘴唇像沾着露珠的草莓。她的美和清纯,无懈可击。可是后来,她知道,她高挑的身材,娇嫩的肌肤,精致的五官,花苞般娇艳的乳房,她所有的一切,全都是工厂流水线的作品。

我国传统艺术的实用性创造体现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巧思,内在精神则体现在中国内敛含蓄的审美中。以陶瓷艺术和戏曲为例:陶瓷艺术发源于先民对器皿实用性的思考,后一步一步将精神思想灌输入器物中。最为典型的是宋代陶瓷,宋代作为中国传统陶艺的集大时期,在陶瓷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果。宋瓷的釉色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自然天成”,追求在烧制中的泥与火的反应,减少人工的痕迹,器型的形成则基于宋代的文学思想。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最终演化为今天为人所熟知的戏曲。戏曲源于生活、变异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初的戏曲只为反映社会现象,经过不断的发展,戏曲由表演现象演化成反映时代精神与人们的审美体验。在赏析学习传统艺术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感受它的时代特征,感受匠人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我与古人通”。

3.种类多且地域特色分明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类型丰富、气候多样,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的传统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最为典型的是民间艺术。从广义上来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创造出来的艺术[6]。民间艺术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艺术风格因地区差异而迥然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特色。新媒体为民间艺术带来新的机遇,民间艺术也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增加传播效果。微视频、微电影的兴起使信息由语言文字传播转向视觉图像传播,民间艺术应充分发挥在视觉上的优势,让人们突破地域、文化的限制,领略到最为原始的民间艺术。

(二)中国传统艺术的作用

1.培养责任意识

以我国的工艺美术为例:就目前的艺术教学现状来看,呈现出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不重视态度[7]。我国工艺美术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两类,技艺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极高,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身。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工艺美术面临着人才缺失、继承无人、缺乏创新的问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促进其不断创新发展,实现工艺美术的现代新价值。

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统艺术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不仅包含着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自古以来文人的精神内核。这些不仅是传统文化艺术的标志符号,更是现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理念。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更多人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形式有利于青少年的精神和思想陶冶,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2.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产生于社会生产与实践中,是工匠展现出的显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精神内核也不断发生着改变[8]。工匠精神源于工匠不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打磨,使其呈现出最好的状态,这种精神依然适用于今天,是每个人都应该继承发扬的精神。学习欣赏传统艺术,不仅要看到艺术品的精美,感受到艺术感染力,更要看到背后匠人的意志。工匠精神与艺术精神相互支持、相互融合,成就了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合传统艺术与思政教育可以确保工匠精神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创新性与积极性,对学生确立人生价值进行积极引导,培养一批有抱负、有能力、有责任的青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9]文化自信的提出给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呈现提供了新契机。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理想至关重要[10]。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有了文化自信才能产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来说,其形成的过程和最终呈现都彰显出深厚的文化自信[11]。全球文化的交融发展给传统艺术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导致当代的许多青少年过分依赖西方文化而忽视我国的传统艺术,这一现象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艺术的呈现方式不断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传统艺术引入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是传播传统艺术的新方向。一方面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学中的传播方式,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主动创作传统艺术相关的微电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另一方面,新的传播方式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生,从人们的口耳相传到纸质传播直至现代新媒体传播,直接形象的视频使从前的“阳春白雪”变得家喻户晓。传播方式的转变使传统艺术更加平易近人,融入国民的现代生活,进而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提高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

三、中国传统艺术与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相融合

(一)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深受人民关注

“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在1987 年首次提出,发展至今四十余年不断深化,时代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环境,而近年来包含文艺元素的主旋律电影不断增多,例如《芳华》《我和我的家乡》《百鸟朝凤》等。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之美和审美价值。创作者将我国红色历史、时事政治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良性结合,得到了大国崛起下的观众的审美认同。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人民了解艺术、尊重艺术、热爱艺术,同时让更多的青年人承担继承传统艺术的责任。这些电影不仅收获了很好的口碑与票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艺术的印象。

新媒体背景下的纪录片也成为了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和传播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满足不同观众的的审美需求。具有代表性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记录了各地的美食,展示了我国的美食文化,受众遍及各个年龄段,闻名国内外。《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深入挖掘了美食背后的人文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与深刻的内涵,体现了时代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文物故事与大国工匠相结合,展现了中国文物的魅力。以真实的文物故事唤醒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唤醒了民族荣誉感,使纪录片更具时代特征和艺术魅力。很多艺术类院校因此首次开办文物修复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空间。

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受众的审美需求逐步转变为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富足。科技和时代的变化为弘扬传统艺术开辟了充足的空间,同时国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弘扬传统艺术方面正做出巨大努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通过进行传统艺术主题的微电影创作,可以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以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更好地诠释“文化强国、文化自信”。

(二)中国传统艺术类选题受重视程度逐年增大

通过“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2017-2021 年五届参赛作品有关我国传统艺术选题获奖现状可知:我国传统艺术类选题的受重视程度逐年增大。在五届总共307 部获得等级奖的作品中,选用中国传统艺术做为选题的作品有八部,分别出现在第二届和第五届。第二届总共有三部: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一杯茶,两岸情》、中国传媒大学的《拾澜》、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五届获奖作品达到了五部: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木匠女孩的大学日记》、天津美术学院的《香囊》、江西服装学院的《一把剪刀——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陕西师范大学的《秦声正青春》以及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兴守相望》。

为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多年来创作者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艺术这一选题。面对前人多样复杂的艺术现象,继承的态度与方法是关键,只有对继承保持正当的态度,始终积极主动,才能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文化的清醒全面认识。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应牢牢把握这一机会,充分发挥学院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优势,创造出符合主旋律的、具有艺术美感、触动人心的微电影作品。

图3 “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2017-2021 年五届参赛作品中国传统艺术类选题获奖所占比重

四、中国传统艺术在高校思政课微电影中的新发展

各大高校以思政课微电影为载体进行教学的活动已经开展多年,教学成果成效显著。“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各省市地区紧跟脚步,逐步开展省市级的大学生微电影比赛,高校内部也积极响应,组织各类思政课教学活动,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赛作品中关于传统艺术的作品不在少数。例如鲁迅美术学院在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情景微电影大赛上取得一等奖的作品《画卷》,就以动画的形式向观者讲述了我国从上古先秦至现代的文化作品、神话传说、艺术成就以及新中国的发展史等。作品以时间变化为线索,畅游古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多样、角度独特,以新奇的视角带领观者走进传统文化艺术的世界,引领群众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也展示了艺术类高校的专业水平和艺术态度。

同类型作品也出现在第五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中。例如,二等奖作品天津美术学院的《香囊》,以旧社会小人物的视角来看待时代的变化,作品将传统艺术中的戏曲艺术与解放战争相结合,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相结合,双管齐下,更加令人动容,体现了民族解放和意识觉醒。这部作品是艺术类高校思政课与传统艺术选题相结合的典型例子,类似于在《八佰》中的戏曲元素的运用。我国戏曲文化本就丰富多彩,加以戏曲元素不仅能够使观者更有代入感,也能够从词曲细节处展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总而言之,制作一部高质量的微电影,需要学生策划、组织、协调、沟通、实施,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反复磨砺思想,提升认识水平与思想境界[12]。将传统艺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微电影创作选题,可以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课选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思政课“需求侧”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