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敏,何 东,陈海红,曾 文,王建文,5,王松军,王 怡,,*,邢新会,,7,*
(1.北京水木金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2.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3.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生物医药与健康工程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55;4.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 100089;5.张家界金鲵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张家界 427000;6.河南省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河南 洛阳 471000;7.深圳湾实验室医药健康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华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中国唯一的隐鳃鲵科物种,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两栖动物之一,世界最早的大鲵化石被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村中侏罗世的九龙山组(巴东期,1.61亿 年前)。中华大鲵体长可达1~2 m,体质量一般为20~25 kg,最大可达50 kg,体色随栖居环境不同有一定变化,背面呈棕色、红棕色或黑棕色等,并伴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腹面呈浅褐色或灰白色。中华大鲵以捕食水生昆虫和鱼类等水生动物为生,也摄食一些水生植物叶片和水草等物质,因此其在水生环境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于维持生态群落和食物链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野生中华大鲵在我国三大水系(黄河、长江和珠江)周围地区都出现过。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加上部分地区对中华大鲵的大量非法捕杀,导致我国野生大鲵数量锐减,甚至濒临灭绝。为加强野生物种保护,1988年野生中华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法猎捕和杀害野生中华大鲵以及出售和收购野生中华大鲵或其产品被全面禁止,全国也相继建立了53个中华大鲵自然保护区。同时,国内学者开展了中华大鲵资源系统调查,以了解野生中华大鲵在国内的分布情况。据资料记载,野生中华大鲵资源记录来自中国18个省或同等行政区域的145个县(占中国县总数的5.1%)(表1)。其中,贵州地名录数量最多(30个县),其次是四川(13个县)、河南(12个县)、陕西(11个县)、甘肃(10个县)、湖南(9个县)和浙江(9个县)。
表1 中国野生大鲵地理分布[22]Table 1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wil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in China[22]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有效利用中华大鲵资源,20世纪70年代中华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了原创性突破。随后养殖中华大鲵数量不断增加,而人工驯养繁殖的中华大鲵子二代个体允许合法出售。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中华大鲵驯养繁殖企业和基地,中华大鲵年繁殖量可达到2 000万 尾,全国养殖存量已达到6 000万 尾,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湖南,以及湖北、四川、贵州、浙江、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省份,而养殖中华大鲵产业尤以陕西汉中、河南洛阳、湖南张家界三地市最为集中,带动从业人员30万,从事产业链相关工作人员100多万,年产值达到100亿 元,成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水产养殖业,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养殖中华大鲵产业链和多元化产业态,包括科研、繁育养殖、饵料生产销售、加工、餐饮、流通、科普和观光旅游等,已经成为一个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的重要绿色产业。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中,大鲵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范畴明确指出仅限野外品种,并指出对已经合法从事相关人工繁殖活动的物种要做好指导与帮助工作。养殖中华大鲵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研发应运而生。
大量历史记录与文献报道,养殖中华大鲵富含优质蛋白质、理想氨基酸和脂肪酸比例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富含胶原蛋白、活性肽、必需脂肪酸、金属硫蛋白和蛙皮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抗菌、抗衰老、烧伤治疗、抗感染和抗辐射等多种健康与医药功效和价值,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人工养殖中华大鲵资源的利用主要面向餐饮市场和农产品粗加工市场。而在餐饮市场中,由于人工繁养的中华大鲵数量逐年快速增加,商品鲵的销售价格从2011年高达2 400 元/kg到2017年降低至160 元/kg,全国各地均出现养殖中华大鲵销售困难。加之科普滞后,人们对中华大鲵野生资源保护和养殖大鲵的健康营养价值的认知有限,仅靠餐饮业无法满足和带动养殖中华大鲵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严重地影响中华大鲵养殖从业者积极性,难以形成乡村振兴的有效推动力,因此人工养殖中华大鲵资源的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大鲵养殖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中华大鲵体内富含多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等特色生物资源特点,需要尽快有序推进面向功能食品、保健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化妆品、医药品等行业应用的养殖中华大鲵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度研发,形成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构筑具有品牌效应的产业链,从而推动面向健康中国的人工养殖中华大鲵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对养殖中华大鲵生物活性成分的科学研究与精深加工技术相对滞后,对面向大健康的人工养殖中华大鲵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从知识产权角度分析养殖中华大鲵产业现状及其健康产品发展方向,为中华大鲵高值化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以2020年12月31日之前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并公开的专利申请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华大鲵经济产业链中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以及研发现状,并探讨未来养殖中华大鲵功能性健康产品的方向。本文涉及的有关中华大鲵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China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ministration,CNIPA)的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和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知网版)。检索关键词为“大鲵”,申请日期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公开日期截止到2021年03月31日,得到符合条件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及授权专利)为1 173 件。经过人工去重处理,得到有关中华大鲵的申请及授权专利共1 011 件。
本文将中华大鲵相关的专利分为4 类:1)养殖技术与设备(包括中华大鲵养殖技术、养殖饲料及养殖设备等);2)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包括中华大鲵活性物质的提取、中华大鲵产品的制备以及在食品、药品、化妆品中的功能开发与应用);3)生产加工装备(即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涉及到的装置设备,主要为实用新型专利);4)其他(包括外观设计专利及遗传学专利等)。
为全面了解中华大鲵相关技术专利的整体发展趋势,按时间顺序对全部相关专利进行了统计(图1)。从养殖中华大鲵相关的专利年度申请量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自1995年首件名为《大鲵工厂化立体养殖方法及养殖系统》的中华大鲵养殖相关专利被申请提交,直至2008年,养殖中华大鲵的相关专利年均申请量不足5 件,而这段时间正处于中华大鲵养殖产业发展的萌芽期。2009ü2016年,养殖中华大鲵专利申请量逐步增长,年均增长率达24.91%,仅2016年专利申请量就高达160 件。2017ü2019年,专利申请量年均超过100 件,呈比较稳定的状态。而2020年后专利申请量下降是由于专利公开时间在申请日后满18个月,因此近两年的专利申请数据尚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申请情况。进一步对养殖中华大鲵专利申请量每5 年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如图2所示,申请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结合图1分析得出,2009ü2020年,养殖中华大鲵产业处于稳步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求,多地区相继出台大鲵产业扶持政策,如《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ü2021)》《关于加快梵净山大鲵产业发展的意见》,把养殖中华大鲵产业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养殖中华大鲵产业将会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图1 中华大鲵专利申请量变化趋势Fig.1 Annual change in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pertaining to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s
图2 中华大鲵专利申请量每5 年变化情况Fig.2 Change in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pertaining to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er five years
此外,本文还对中华大鲵专利授权情况进行了统计,如图3、4所示。2000年授权中华大鲵相关专利3 件,其中实用新型2 件、发明专利1 件。至2008年,专利授权量年均在3 件以内,数量仍较少。自2009年后,中华大鲵相关专利授权量大幅升高,而2016年授权量更高达55 件。将图4与图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每5 年中华大鲵专利的授权量与申请量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上升趋势基本一致。而经分析发现,中华大鲵专利申请量虽逐年增加,但专利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在于如养殖条件优化以及养殖与加工设备开发等最先发展的研究方向相关专利发明点大多已被授权,而新增发明点不突出,伴随专利审批的日益严格,专利授权比例有所下降。因此,从中华大鲵相关知识产权申请及授权变化趋势分析得出,中华大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密切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养殖资源特性,探索高科技引领的创新发展之路。
图3 中华大鲵专利授权量变化趋势Fig.3 Annual change in number of patent authorizations pertaining to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图4 中华大鲵专利授权量每5 年变化情况Fig.4 Change in number of patent authorizations pertaining to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per five years
中华大鲵产业相关专利可按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养殖技术与设备、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生产加工装备和其他,其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布分别如图5、6所示,其中,申请专利占比分别为58%、33%、7%和2%;授权专利占比分别为65%、21%、12%和2%,表明中华大鲵养殖技术与设备和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这两大主题在中华大鲵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图5 中华大鲵产业专利申请的技术主题分布Fig.5 Technical topic distribution of patent applications pertaining to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ndustry
图6 中华大鲵产业专利授权的技术主题分布Fig.6 Technical topic distribution of patent authorizations pertaining to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ndustry
2.2.1 中华大鲵养殖技术与设备相关专利分析
中华大鲵养殖业作为大鲵产业链的上游产业率先发展。养殖技术与设备研发是中华大鲵养殖业发展的基础。自1995年首次出现中华大鲵养殖技术相关专利申请至2020年,涉及养殖技术与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为483 件,其中授权248 件。而在养殖技术与设备主题专利中,主要涉及养殖技术、培育方法、饲料制备、病虫害研究以及生长繁殖系统和相关设备等方面内容。其中,申请养殖技术与设备专利的代表性公司(10 件以上专利申请)主要有贵州省铜仁市永泰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8 件)、贵州省正安县鲵食养殖有限公司(24 件)、贵州锦江大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 件)、湖南亿年酉鱼农牧渔业发展有限公司(16 件,包括生产加工装备专利4 件)、贵州省浩运大鲵养殖有限责任公司(14 件)和安徽省无为县清源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12 件)。申请养殖技术与设备专利的代表性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贵阳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共申请专利22 件,其中养殖技术与设备20 件,包括中华大鲵繁殖培育的专利7 件以及中华大鲵病虫害研究申请专利13 件;贵阳学院共申请专利58 件,其中养殖技术与设备专利19 件。这些大鲵养殖企业和科学院所多分布于大鲵野生种群资源丰富的山地、丘陵地区,加上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优越的政策环境,为大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从而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鲵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
2.2.2 中华大鲵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相关专利分析
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研究是养殖中华大鲵功能产品开发的基础。自1995ü2020年,涉及中华大鲵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的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为278 件,其中授权79 件。经分析发现,2006年首次出现有关养殖中华大鲵产品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此后大鲵产品的应用方向以及制备方法不断得到创新发展,由最初的简单烹饪到从中华大鲵全身或局部提取活性成分的制备技术研发,再到深入研究养殖中华大鲵的生物活性,并形成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药品等功能性产品。其制备方法包括养殖中华大鲵活性肽、玻尿酸、低聚糖肽、胶原蛋白、黏液蛋白、硫酸软骨素、软骨多肽和金属硫蛋白等活性成分的提取或改性方法;生物活性研究包括抗炎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改善疲劳、抗氧化、抗衰老、抗紫外线、治疗烧烫伤、降尿酸、抗痛风、增加骨密度、止血、黏合力、自愈合、改善皮肤毛细管血管扩张症等功能及特性;产品形式包括一般食品(如营养汤、功能酒、酵素、面条、月饼、水饺、调味酱、即食食品等)、保健品(如制成胶囊、中药复合物、口服液、钙片、蛋白粉等)、化妆品(如防晒霜、美容护肤品、防冻裂霜、面膜、精油等)和医药用品(如烫伤膏、止血材料、黏合剂、生物填充材料、消炎药、抗肿瘤药物等)。由上述分析可见,合理开发利用子二代养殖中华大鲵,拓展其资源的利用方式,深度挖掘其丰富的生物活性与功能,延伸中华大鲵产业链条,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2.2.3 中华大鲵生产加工装备相关专利分析
生产加工装备是养殖中华大鲵功能产品开发的辅助工具。截止公开日期为2021年3月30日,涉及生产加工装备的中国专利大多为实用新型,申请数量为56 件,授权48 件,涉及中华大鲵的捕捞、宰杀装置,中华大鲵肉、皮、黏液、脂肪的收集装置,还有中华大鲵多肽的酶解装置,提取胶原蛋白、皮肤分泌物抗菌肽、精油的加工装置,骨粉两用烘干机,黏液成分检测装置,中华大鲵滋补酒快速便捷提纯、过滤、灌装装置以及中华大鲵皮革的隧道式干燥装置等。这些装置被开发用于快速获得产品原料、提取中华大鲵功能成分,以及提高生产速率,促进中华大鲵的加工过程越来越趋向标准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2.2.4 其他中华大鲵相关专利分析
除上述专利技术主题外,还有少量涉及中华大鲵遗传学、群体划分、行为监测、标本制作和外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利,专利申请数量为14 件,授权9 件。其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3 件,主要包括中华大鲵体长测量、群体划分和趾骨切片的制备方法;吉首大学2 件,均为行为监测方面的专利;中华大鲵冷鲜肉保鲜的专利3 件,均为个人申请;外观设计专利5 件;中华大鲵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专利1 件。
2.3.1 中华大鲵相关的无效专利质量分析
依据专利法,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批程序包括受理、初审、公布、实审以及授权5个阶段。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在审批中不进行早期公布和实质审查,只有受理、初审和授权3个阶段。一般的,申请人向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文件,在申请过程中成为无效专利有以下几种可能:专利局受理时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将发出文件不受理通知书;初步审查补正一次不合格被驳回;专利公布后3 年内书面提出实质审查,否则视为撤回;实质审查补正一次不合格被驳回;专利授权后需缴纳年费,若未缴纳年费,则终止授权。
在专利授权前被驳回,可能原因为专利申请文件中介绍的发明内容未达到专利授权标准及条件,难以获得有效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而获得授权后成为无效专利的,可能是专利申请文件符合授权条件,但其存在保护范围内的瑕疵,导致“伪专利侵权”抗辩成功。专利授权后因未缴纳年费而终止授权的专利,大多是因为专利授权后未得到收益,无产品或实用例支撑,未能按时缴纳年费,故终止授权。以养殖中华大鲵的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专利为例,经统计,申请日期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相关申请专利共有278 件,已授权79 件,其中无效专利19 件,包括中华大鲵的烹饪方法4 件、中华大鲵活性物质的提取制备方法3 件、多种活性物质组合的中华大鲵产品制备方法11 件和中华大鲵表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1 件。这些专利多数为个人申请,且均为制备方法相关内容,却没有产品推向市场,具有功能介绍但无实验数据支撑,无可信度和说服力,且未产生经济价值,故授权后由于未按时缴纳年费而终止授权。
2.3.2 中华大鲵相关的有效专利质量分析
申请日期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养殖中华大鲵专利已授权384 件,而有效专利仅有196 件,其中,生产加工装备授权专利48 件,有效专利36 件,占授权专利的75%;养殖技术与设备相关授权专利248 件,有效专利107 件,占授权专利的43.14%;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授权专利79 件,有效专利60 件(包括精深加工方法专利25 件和新功能专利35 件),占授权专利的75.94%;其有效专利中体现了相关验证实验的,主要涉及动物实验验证21 件、人群实验验证6 件、细胞实验验证3 件、抗氧化实验验证2 件,这些验证实验能更好支撑专利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其他专利授权9 件,有效专利2 件,占授权专利的22.22%。
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相关专利是促进中华大鲵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与生产的重要保证。目前,以研发和生产中华大鲵深加工产品为主的企业有张家界金鲵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张家界金驰大鲵生物有限公司、重庆馗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世厚耀榜纪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上述公司重视中华大鲵功能产品研发以及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其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专利申请量均在10 件以上,且部分专利产品已实现生产与销售获利。如张家界金鲵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基于专利技术“一种大鲵面条及其生产方法”“一种大鲵蛋白多肽粉及其制备方法”“含人工养殖大鲵组织物或提取液的美容护肤品”,已实现娃娃鱼面条、金鲵蛋白粉、金鲵嫩肤霜等产品生产与销售;张家界金驰大鲵生物有限公司基于专利技术“大鲵饮品”“具有强身补肾壮阳作用的大鲵制品、制备方法及饮品”“大鲵低聚糖肽、制备方法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已实现仙鲵牌·大鲵饮品、仙鲵·人参玛咖果汁饮品、仙鲵蔻·大鲵肽复合固体饮料等产品生产与销售。上述已实现产业化转化的专利,在内容上不仅涉及中华大鲵活性物质的制备与纯化方法,还涉及到中华大鲵活性物质的功能研究,并具有科学数据支撑。由此可见,具有科技支撑的高质量知识产权是推动养殖中华大鲵产业发展的核心武器。
中华大鲵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专利在支撑未来大鲵产业创新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现有相关专利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整理和详细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养殖中华大鲵全身脏器组织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胶原蛋白、糖蛋白、生物活性肽、金属硫蛋白、蛙皮素、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等,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养殖中华大鲵肌肉中含有70多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能促进人体的生理活动,包括改善生理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张家界(中国)金驰大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了养殖中华大鲵活性肽中两个抗氧化活性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有效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促进皮肤纤维原细胞增殖的功效,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养殖中华大鲵肌肉多肽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作肿瘤护理用中药复方制剂,而与养殖中华大鲵骨联用,制成大鲵肉骨粉胶囊,还具有补钙、增加骨密度等功效。清华大学公开了养殖中华大鲵软骨中新型硫酸软骨素的组成、含量及分子质量分布等信息,并指出其具有可预防或治疗骨关节炎、血栓、心血管疾病,调节血脂,保护角膜胶原纤维,增强人体体质等生理功效。另一项专利公开了4种大鲵软骨多肽粗提物的组成、氨基酸序列、含量及其酶解制备方法,同时指出酶解物具有降低尿酸或治疗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功能。此外,养殖中华大鲵胶原蛋白具有防烫伤的功效,可制成烧烫伤膏;与其他原料的活性成分复配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养殖中华大鲵胶原糖肽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紫外线、改善睡眠及抗辐射等作用,可应用于化妆品及果汁饮料等。养殖中华大鲵黏液是养殖中华大鲵皮肤特有的分泌物质,可以在不破坏养殖中华大鲵资源的情况下即可收集获得。以养殖中华大鲵黏液为主要原料,可制备低聚糖肽、黏液蛋白、黏液冻干粉和分泌物水凝胶等,其中低聚糖肽具有促进免疫功能、抗疲劳、抗紫外线能力;黏液蛋白具有凝集血红细胞活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促进细胞生长等作用,所制备的化妆品可有效改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大鲵黏液为医学上创面黏合、组织填充、器官黏合等提供了新的原材料。金属硫蛋白对重金属具有很好的解毒作用,利用常温超高压杀菌技术和真空包装技术制作的中华大鲵即食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腥味。
表2 养殖中华大鲵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专利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patents pertaining to deep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nd new func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续表2
经分析发现,目前仅有“大鲵活性肽及用途”“大鲵软骨制剂”和“大鲵低聚糖肽、制备方法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专利公开了大鲵活性肽、大鲵软骨制剂和大鲵低聚糖肽这3种活性物质的有效功能组分的氨基酸组成,其他专利中提取的活性物质多以混合物形式复配得到新产品,其有效组分的分子结构信息并未被深入挖掘和验证。综上,养殖中华大鲵的健康营养价值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仍需加大科技投入,深入解析其健康功效与物质基础,研发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推动大鲵产业的绿色高值化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健康。
从养殖中华大鲵专利申请授权量和申请主题方向分析可发现,2009年之前中华大鲵产业发展较缓慢,专利申请多为养殖技术与设备研发等内容。2009年之后,中华大鲵养殖技术研究已趋于成熟,进而推动了大鲵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华大鲵产业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而从已申请的精深加工技术与新功能开发方向的专利分析可发现,养殖中华大鲵的生物活性研究与功能产品开发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巨大。未来,在高附加值功能组分的挖掘与开发利用以及完善的产品技术标准建立等方面需重点关注。从专利申请人及数量分析可发现,目前养殖中华大鲵产品加工产值仍然不高,企业小而散,实力偏弱,以粗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品牌产品更少,且养殖中华大鲵产品委托加工的多,科技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弱,缺乏适应消费市场的产品,带动力低。因此,加大养殖中华大鲵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建立产学研紧密融合平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开展中华大鲵营养、美容、保健、医药等生命健康功能产品以及产品技术开发。
如图7所示,开发养殖中华大鲵健康功能产品,首先要充分发挥养殖中华大鲵本身的原料优势。从源头出发,不断发展中华大鲵绿色可持续养殖技术,形成标准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养殖中华大鲵养殖技术产业链,建立原料品质可控、可追溯的管理体系,保留大鲵丰富的营养成分以及生物活性成分,为养殖中华大鲵健康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优质原料。同时应结合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与人们对精准营养与健康产品的迫切需求,提高养殖中华大鲵功能产品的科技水平,以询证健康科学为依据,开发功效明确、作用机制清晰的健康功能产品,形成科技创新性突出、科学性强、应用价值大的自主知识产权,塑造品牌健康产品,加大科普宣传,促进面向精准营养与精准健康需求的中华大鲵健康产业链的发展,继而反哺大鲵绿色养殖业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
图7 养殖中华大鲵健康功能产品开发方向展望Fig.7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health products from farme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以精准营养健康和药食同源为导向,以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为抓手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必将迎来井喷式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期,高质量发展养殖中华大鲵健康产业适逢其时,更需要重视原创性关键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储备,遵循绿色、高效、科学、自动化、标准化的开发和利用原则,开发养殖中华大鲵健康功能产品生产的新技术与新装备及标准体系,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健康产品体系,从而推动养殖中华大鲵健康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