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
患者作为研究病例。符合2014年国际踝关节协会提出的
的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在进行本研究之前12个月,至少出现过一次严重踝关节扭伤,并出现患侧疼痛、肿胀等症状,导致至少1天无法正常活动;初次扭伤后,单侧踝关节出现失控和
或扭伤和
或不稳的感觉,并且在研究纳入前6个月内至少出现2次失控感;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
,
)得分<24分;自我报导的足踝功能问卷评分(
,
):日常生活问卷(
,
)≤90
,运动问卷(
)≤80
;无机械性踝关节不稳证据
;对侧踝关节未出现过扭伤、失控或不稳;近1个月内未行任何治疗;完全负重站立时无痛;可配合完成检查。排除标准:下肢曾骨折或手术; 3个月内患侧踝关节有严重扭伤;下肢2周内存在新伤、急性炎症或红肿,关节活动度受限,功能活动时疼痛
;近2周内有明显下腰痛、下肢放射痛,或既往腰背部手术史;全身性神经肌肉系统失调、前庭功能和视觉异常
。对照组为性别、年龄、踝关节活动水平评分(
,
)与
患者相匹配的无踝关节扭伤的正常对照。
是
活动评级量表的改编版本,该量表最初是为膝关节韧带损伤开发
。与
活动评级量表相似,
有11个级别,评分范围为0~10分,评分越高,说明身体活动水平越高
。2组均以右侧为优势侧,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参加研究。2组间性别构成比、年龄、身高、体重、
、
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1
2 方法 研究对象入组后:①收集基本信息;②完成
、
-
、
-
及
评估;③利用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系统
8-2完成患侧(对照组为相应侧)髋屈曲
伸直、髋内收
外展、膝伸直
屈曲肌群等速肌力测试;④采用星形转移试验(
,
)测定患者的动态姿势控制能力
。研究中等速肌力及动态姿势控制能力评估者对受试者的分组不知晓,所有受试者均在就诊当天或次日由经专业培训的治疗师完成康复评估。
1
2
1 等速肌力测试 所有受试者在测试前24
均未参加剧烈运动。测试前,先进行3~5
功率自行车训练热身和下肢肌肉牵伸
。在每一名受试者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前,首先进行重力矫正,测试角速度和模式均设定为60°
向心模式,在各肌群正式测试前,先进行3次最大收缩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过程,休息2
后再行正式测试,进行3次最大程度收缩,测试过程中注意口头指导和鼓励。取3次最大收缩峰力矩的平均值作为该肌群的峰力矩(
)。不同肌群测试间,休息5
。各肌群测试顺序随机
。以峰力矩
体重(
)衡量髋、膝关节肌群力量。髋屈伸肌群和髋内收外展肌群的峰力矩评估,受试者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测试角度分别为0~120°和0~45°。膝屈伸肌群的峰力矩评估,受试者采取坐位,髋关节屈曲90度,测试角度为0~90°。
从泰国文化旅游发展经验看花山文化的整体打造 …………………………………………………………………… 黄海云(4/62)
1
2
2 动态姿势控制能力测试
是评估
动态姿势控制能力的常用指标,具有中等到好的信度
。受试者患侧支撑,站立于星状图中央,双手叉腰,健侧腿分别向3个方向尽可能伸远。3个方向分别为前向(
,
)、后内(
,
)和后外(
)方向,测试各方向到达距离(
,
)
。以各方向到达距离
患肢长度(
) (
,
)评估动态姿势控制能力。
正常步态需下肢各关节及肌群的协调活动,下肢运动链中任一关节的运动学或动力学改变均可能致下肢运动损伤的发生发展
。既往大量研究关注
踝背伸
跖屈和外翻
内翻力量的改变,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踝外翻
内翻力量缺陷是
的典型特征,尤其是踝外翻力量的不足,而有关
髋、膝关节肌群力量的研究仍不足
。研究却显示,
患者进行髋、膝部肌力训练,可显著改善其姿势控制和功能评分
。基于此,本研究探讨
髋、膝关节肌群力量特征,将利于
的康复。等速肌力测试(60°
)结果显示,
组髋屈曲、髋外展、膝伸直肌群峰力矩
体重比值均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本研究中
近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可能支持如下理论,外周骨关节损伤可通过中枢进行运动调控,最终导致广泛的下肢神经肌肉障碍
。
在
的研究中,常选用健患侧对比
,而本研究中仅选取正常对照对比,这被既往研究支持,
等
的研究显示
患者中健患侧髋、膝、踝关节肌群均存在力量缺陷,且两侧无差异。
2
3 髋、膝肌群力量和动态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 对髋屈曲、髋外展及膝伸直肌群峰力矩
体重比与
-
和
-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髋屈曲峰力矩
体重比与
-
无相关性,其余指标间均呈中等程度正相关(P<0
05)。见表4。
2
2 动态姿势控制能力
结果显示,
组
-
和
-
均小于对照组(P<0
05),而2组间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The parameters used in the computational process are as follows[26]: nr = 3.2, Γ = 1/0.14 ps, and I = 4 MW/cm2, the others needed are shown in Table 1.
2
1 髋、膝肌群力量等速肌力测试(60°
)
组髋屈曲、髋外展、膝伸直肌群峰力矩
体重比值均小于对照组(P<0
05)。其余各肌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常发生于踝跖屈
内翻位置,踝背屈肌和外翻肌群的离心收缩有助于阻止扭伤发生
,当踝策略不足以维持平衡时,人体会利用髋策略保证身体稳定
。本研究显示
患者髋屈肌群和外展肌群力量缺陷,这可能与反复动员髋策略致使髋部肌肉疲劳有关
,理论上,髋策略下,跨步需良好的髋屈肌力量,而髋外展可有效增加支持面积,这都有利于避免踝关节的再发扭伤
。与
等
的研究结果类似,他们的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
患侧存在髋屈曲肌群离心收缩力量不足。
等
的研究显示,与健侧相比,
患侧髋外展肌群等长收缩力量不足,但此研究未设置健康对照。而
等
的研究显示,与正常对照比较,
患侧不存在髋屈伸肌群向心收缩力量不足,可能原因是该研究所纳入的
,未限定初次扭伤需在入组前1年以上,该研究同时显示
患侧膝屈伸肌群力量均有不足,这与我们的研究一致,推测可能原因是
本体感觉减退,足踝部感觉无法及时传递至膝关节。尽管本研究未显示髋内收、髋后伸和膝屈肌群存在组间差异,但不可忽略差异在个体仍有存在,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制定,需全面评估髋膝各方向肌群力量。
姿势控制能力是人体维持、达到或恢复平衡状态的内在能力。文献中关于
动态姿势控制的报道结论不一
,本研究显示,
在前向和后外向的姿势控制能力均弱于正常对照,明确
存在动态姿势控制缺陷,这与
等
、
等
的研究结果类似。国内郑绍敏等
的研究显示
踝部力量与姿势控制能力具有显著相关性, 本研究初步分析
近端髋、膝关节肌群力量与动态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类似于
等
的研究,因样本量有限,未单独对
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髋外展和膝伸肌群力量与前向和后外向姿势控制能力具有中等程度相关性,这表明,髋、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不足可能是造成这一人群平衡障碍的重要原因。近年的研究也为此提供证据,强化髋、膝周围肌群力量可改善
的平衡障碍
。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将整体实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需要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健康教育,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组织这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学习到更多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和自我管理管理方法。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健康教育还包括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一些事情,让患者了解到更多关于糖尿病的常识。
经过本次试验结果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87.04%和97.22%,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是12.03%,研究组是2.78%,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①首先,研究样本量参考既往研究
,但样本量仍偏小;②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故尚不能明确髋、膝肌群力量和动态姿势控制缺陷与
的因果关系;③踝关节背伸受限常见于
,对
结果有较大影响,尤其是
-
,未来分析需考虑踝关节活动度影响。
综上所述,相比正常对照,
存在髋屈肌群和外展肌群、膝伸肌群力量及动态姿势控制缺陷。以髋、膝关节肌群力量为目标的康复训练可能对改善动态姿势控制有积极作用。
康复需关注髋、膝关节肌群力量及动态姿势控制能力的评估和干预。
[1]
,
,
,
:
[
]
, 2014, 48(13): 1014-1018
[2] 郑绍敏, 黄墩兵, 姜财, 等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背伸
跖屈和外翻
内翻峰值力矩比值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
中国康复, 2021, 36(7): 392-395
[3]
,
,
,
2016
:
,
-
[
]
, 2016, 50(24): 1493-1495
[4]
,
,
,
:
-
[
]
, 2014, 44(1): 123-140
[5]
,
,
,
?
,
:
-
[
]
, 2020, 54(14): 839-847
[6]
-
[
]
, 2011,16(1): 77-81
[7]
,
,
,
[
]
, 2009, 23(2): 395-400
[8]
,
-
,
,
,
,
[
]
, 2013, 4(2): 144-152
[9]
,
,
,
[
]
, 2021, 24(7): 647-652
[10]鲁君兰, 蔡斌, 范帅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研究进展[
]
中国康复, 2019, 34(6): 328-332
[11]
,
,
,
[
]
, 2011, 33(23-24): 2305-2310
[12]
,
,
,
[
]
, 2004, 32(4): 899-908
[13]
,
,
,
-
-
[
]
, 2021, 101(7): 46-59
[14]
,
,
,
[
]
, 2018, 53(7): 672-678
[15]
,
,
,
:
-
[
]
, 2019, 40: 87-95
[16]
,
:
[
]
, 2012, 36(1): 7-15
[17]周阳
髋,膝相关肌肉强化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
]
杭州: 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
[18]
,
,
,
,
-
[
]
, 2018, 27(4): 364-370
[19]
,
,
,
:
[
]
, 2015, 51(3): 327-332
[20]周莉,张丽萍,吴家宝,等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部运动功能特征研究[
]
中国康复,2021,36(6):356-359
[21]
,
,
[
]
, 2007, 28(3): 236-242
[22]
,
,
,
[
]
, 2006, 41(1): 74-78
[23]
,
,
:
-
[
]
, 2020, 52(7): 1563-1575
[24]
,
,
,
[
]
, 2017, 20(11): 992-996
[25]
,
,
,
1
-
[
]
, 2016, 24(4): 1086-1095
[26]
,
,
,
[
]
, 2015, 41(4): 912-916
[27]
,
,
,
-
[
]
, 2014, 40(1): 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