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萍
摘要:表演是一种虚拟的象征性的艺术活动,其目标在于产生审美的幻想。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重建行为,以行动来表现其意义,从而赋予了文学的表演性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记载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艺术活动和生活活动,这就使先秦文学的文学表达方式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从这些文献中的记载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行为是由语言构成的,因而与实际的行动之间的关系更为疏远。它的特殊性,为人们对文学表达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机会。先秦文学中的表演性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从礼乐演出的视角来审视其象征与虚拟;第二,语言和行为的关系,诗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造,情感和虚幻。
关键词:先秦;文学;表演性;虚拟;礼乐
表演是一种虚拟的、象征性的艺术活动,其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普遍存在的美学错觉。从文学的渊源来看,文学的表演有很多方面的规定:“模仿”论把艺术的行为放在语言媒体的下面,既是模仿的手段,又是模仿的客体;博弈理论强调了艺术活动的美学与虚实,强调了游戏与欣赏的完整性与封闭,并将其视为文学与艺术。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看,在艺术表现中,存在着行为和行为两种表现形式。从行为到行为,是语言发展的必然。在这段时间里,作为语言的行为付出了意象、即时性和热情。文学语言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语言为基本的行为。从文学和表演的关系出发,认为,作为一种具有虚拟象征意义的艺术行为,其产生的是一种具有审美错觉的艺术形式,则文学作品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学的重建,是以行为来表现其意义,从而赋予其表演的性质。
然而,仅从文学的渊源、文学的语言艺术这一角度来探讨文学的表演,还不足以说明其在文学中的地位与存在。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就需要把它融入到文学的研究中去。其实,国内外不少文学理论家对文学演出的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视。从中国文学的角度来看,先秦文学是一种独特的、全面的、有表现力的文学。这一特点在相关的文学理论作品中也有较好的表现。比如,《乐记》是我国最早、最系统、最深刻的一部著作,它在先秦时期的戏剧演出中也有其独到之处。同时,“音乐”也包含了先秦文学,“从理论上说,“文”是一种普遍的文学观念,而“乐”则是一种综合性的诗学,因此,舞蹈始终与礼仪相关联。所以,不管是对其起源、本质、功能的理解,还是对其艺术特性的诠释,都与仪式的原理与精神密不可分。依据上述对表现的认识,以及先秦文学的特殊情形,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符号和虚拟、语言和动作、感知和意象。
一、从礼仪表演的角度看,文学的符号和虚幻
礼仪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民间的歌舞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符号。所以,仪式音乐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社会、生命的符号。若要深入探讨,礼乐是怎样产生的?其原因在于仪式与音乐的虚拟化,并产生了美学的错觉。《吕氏春秋》中的《葛田家乐》即为典型。这段经文有两种解释:一是三个人在牵着一头母牛的尾巴,一边唱一边跳;另外一幅画是三个男人在牵着一头母牛的尾巴,一边唱一边跳。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理解,都无法用事实来解释。这是一种真实的、由人在工作后所形成的一种美学错觉。它是通过行为而存在的,反过来也是对某种期待的符号。《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所述的“九辩”、“九歌”亦是如此。“夏后旗三妻于天,可下“九辩”、“九歌”,这片高达2000多米的荒原,是“九辩”、“九歌”的开端,据有学者称,这是一种神话,反映了君主的欲念,他们假借上帝的旨意,将音乐和舞蹈作为自己的私欲献给上帝,让音乐和舞蹈不仅仅是为王权服务,更是为自己的欲望服务。在日常生活中,除礼仪、音乐之外,还能产生一种美学幻象,使之具有象征性。
礼节与音乐的含义无处不在。在典礼中,音乐也具有象征意义。“周人尊礼”在西周时代的音乐层次和规模、仪式与音乐的对应、人物地位和仪式的运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严格意义的表达往往是通过特定的形象来表现的,但是在民歌中又有所不同。他们是真实的生命,没有经过特别的艺术加工。民歌的热情是一种贴近原生态、质朴的热情。明确的歌谣所表现的行为都是一致的,而歌谣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正是人们的真实生活,并且始终與具体的生产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文学整合视域中的语言和行为
仅仅是构成文学演出的一种元素。要研究文学的表演,必然要注意到文学这一基本的语言规范。也正是这种规范使我们能够把文学与礼仪、音乐、文化这一复合艺术形态分开,并对其进行分析。但是,因为不能证实和获取口头语言,所以只能从现存的文字中去寻找。这次讨论的目标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在宗教和音乐文化中,语言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只要从现存的文本中找出这个问题。我国某些文学史家认为,“未至夏末,遗物已失”(《宋书解凌云传》),由于先秦时期的诗词都是以口头形式存在,如今已不能复原,故其最初的产生是有思考性的。他们把原诗分为劳动召唤、宗教巫术、抒情诗三个阶段。这三个时期的诗歌都处在艺术的全面发展阶段,是基于语言的艺术形式的独立发展的基石。文学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它是从人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生产实践不仅促进了人类的思想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人类的语言的生产。“诗是人的思想、语言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思想、语言是在劳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原始的语言非常简单,大多数情况下,这仅仅是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表达,用来表达一些简单的沟通。但是,随着语言本身的丰富和相对稳定的表达形式的不断涌现,语言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现存的东西和行为,而是更广阔、更超出了现存的范畴,最后形成了一种象征体系。在此过程中,语言的位置也在发生着改变:最初的叫法也许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只是单纯的情绪和情绪的表达,而这些仅仅是人类更广泛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人们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多,语言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最后,它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结语:
随着诗歌和其它形式与综合表演艺术的分离,尤其是某些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学者的出现,使文学逐渐脱离了表演的范畴,并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际,而文学也开始以文字和符号来构成自己的世界。但是,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文学演出的元素,比如在文学世界里的角色表演,以及角色的表演。《诗经》的很多章节都是以演出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它结束之后,某些章节的表现却被削弱了。《诗经》的这种特性,使得它从以表演的形式发展到以文学形式演出的形式出现。《楚辞》中的很多章节也来源于表现形式丰富的民间歌曲,但是在很多章节里,却很难把它和表现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朱全国.文学的表演性:起源视野中艺术行动的规定[J].西南大学学报,2017(2):143.
[2]赵宪章.文学学方法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4.
[3]李炳海.周代文学思想概观[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3.
[4]赵建斌.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