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瑞
摘要:目的:研究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及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6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号编号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路程静脉溶栓及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及护理干预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干预效果,缩短就诊时间,改善神经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
关键词: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急性脑梗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0年6月到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号编号法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年龄44~75岁,平均(61.23±5.01)岁;病程1~4h,平均(2.33±0.31)h;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22例,大脑中动脉梗死25例,大脑前动脉梗死53例;男57例,女4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好。本研究已被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路程静脉溶栓及护理干预。患者自行就诊或通过急救车护送就诊,常规分诊、挂号、诊室就诊,由神经科医生询问患者的病史,常规查体完成初步评估后实施CT、MRI检查,并协助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查,若患者符合溶栓治疗指征,在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实施静脉溶栓治疗。
实验组给予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院外处理优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中心对工作人员进行急性脑梗死健康知识的宣教,使其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尽早连线医院接诊。第二,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多个科室之间进行协作,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小组,由影像科检验人员、抢救室护士、急诊分诊护士、专科医生等组成,所有成员均需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且均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第三,优化病情评估、应急流程。分诊护士听到救护车鸣笛后立即进行迎诊,接诊后快速将其安置在平车上,分诊护士尽量在30s内以边问、边看、边分诊的方式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看”包括患者的呼吸、意识、肢体肌力等情况;“问”包括语言表述能力、既往病史、发病时间等,并正确评估患者疾病的危险性,若患者病情危重,则立即送入抢救室中;对于可疑脑梗死患者,则分诊护士引导其至诊室就诊,并安排其优先就诊。神经内科医生积极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并查体干预,在10min内实施初步筛查,若在溶栓时间窗内,则立即实施相应的应急流程。开启绿色通道,通知专科医生准备救治,并预约检验科人员为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在医嘱下,护士立即开放患者的肘正中静脉通道,放置套管针(22G),以此更好地实施灌注CT检查,输入生理盐水,给予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等的检查。影像学检查显示无出血征象时,立即与电脑上影像学资料、化学检验结果结合评估患者的病情,60min内为其实施溶栓治疗,并强化患者病情的监测。第四,优化救护流程。在急诊抢救室为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要做到定位、定時、定人、定责,定位即单独设置溶栓监护、治疗室,专人检查抢救设备,确保其完好性;定时即入室5min内完成血氧、心电、血压等的监测,确保静脉通道的通畅性;定人、定责即由神经科医生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由责任护士、抢救室组长为患者实施溶栓干预,同时,责任护士对患者的言语改善、肢体肌力、瞳孔、意识等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头痛、出血倾向以及再灌注损伤等情况。第五,优化转运和交接流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填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转运交接单,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检查管路、皮肤、输液等情况,若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则及时备好相关抢救物品。溶栓药物泵入完成后,协助患者完成入院手续办理,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准备。神经内科患者、主管护士护送患者至相应的病_中,并积极与医护人员交接,以此保证护理的连续性。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2)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采血时间、就诊至溶栓时间、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4)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
2.2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采血时间、就诊至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采血时间、就诊至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的NIHSS、BI评分比较
干预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BI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本研究中,表明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及护理干预的实施可缩短患者的诊治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且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原因分析为,院外处理优化能够尽早将患者运转至具有相应资质的医院,以此增加患者接受溶栓的机会,缩短其救治时间[8]。患者越早接受溶栓治疗,越能够尽量挽回其残存的脑组织,防止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的情况。应急流程优化能够保证绿色通道的通畅性,神经内科、急救抢救室、影像学、检验科等相互配合能够量化操作抢救的时间,同步进行多种检查,从而优化整个抢救时间。优化转运以及交接能够保证救护过程的连续性,通过制定规范转运流程,可缩短患者转出、转入时间,减少安全隐患,促进转运安全系数的提高,同时可规范患者交接的内容,避免出现交接漏洞的情况,使得患者接受更加连续性的护理以及治疗干预,以此更好地改善其病情,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能够降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救治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及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改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柏添, 霍金萍, 邓宇晴. 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及护理干预对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研究[J].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0, 9(3):2.
[2]朱玉凤, 赵春云, 苏颖喆,等. 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34):2.
[3]唐启晶.开辟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救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1,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