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化到数学化,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2022-07-02 13:02李艳
教育界·A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数学化高效数学课堂

【摘要】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小学课本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如果教师的授课模式不与时俱进,还只是一味地讲,依然采用一根粉笔加一块黑板的授课模式,与教学改革严重脱节,与新教材立意严重相悖,学生学起来依然索然无味,就违背了教学改革的初衷。因此,教师需要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始终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不断从生活中发掘数学素材,才能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简介:李艳 (1974—),女,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相关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加强对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数学知识看似抽象、无趣、难懂,实则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然而,如今的数学教学模式堪忧,课堂上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教师讲着无趣,学生学着乏味。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能力尚有不足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教师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变成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客观事实,就能让学生兴趣满满,并能自主去探索数学的奥妙。文章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例,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从生活化到数学化进行分析,探索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从数学知识中寻找生活实例,建构高效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往往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用心去思考,才愿意下功夫去学习,才能发现学习的价值,从而保证学习热情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学生毫无兴趣和动力,这样的教学注定是低效的,長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授课模式,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生活情境,营造趣味十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觉亲切,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释放学习潜力,从而更好地感知数学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全面落实教学改革的要求,在获得教学成果的同时,也能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坐旋转木马的视频,还可以拿着钟表让学生观察指针的变化,并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以此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产生形象的感知。借此氛围,教师可以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比如,一个小区需要控制机动车辆的进出,想在门口安装一根闸杆。如果把闸杆的位置放在门口中间,并安装好,这样,控制机动车辆进出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教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样的方法是否合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给出自己的评价。评价的过程需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以此实现教师对学生意见的总结,便于教师引入旋转的相关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从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实物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变抽象数学概念为形象的生活现象。

上述案例,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述旋转的相关概念,而是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层层推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灌输式”教学消极作用的产生,又有效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缓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让其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抽象公式、概念的组合体,还是生活中的有趣学问,并可能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发掘生活素材,彰显数学魅力

知识贵在学以致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去发掘数学素材,并学会处理和积累素材,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向学生灌输这样的观念,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还停留在形象性阶段,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知识才是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师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观念进行具有说服力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数字、概念、公式的组合体,从而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尝试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三角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三角形的实例,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式设计的实物,比如篮球架、晾衣架、自行车车架、起重机吊臂等。随后,教师对学生所说的常见三角式设计的实物进行整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实物经过三角式设计后的共同点,讨论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实物的设计用三角形而不用其他形状的原因,从而过渡到“三角形特征”的知识点教学。在进行“三角形特征”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矩形的门框上用斜拉条的原因等。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认识了三角形,还可以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发掘生活素材的学习方式,不用死记硬背,也不用题海战术,学生便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学习课本知识,这是十分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一种方式。

上述案例,学生不仅很快就认识了三角形,而且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联想,很轻松就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在成功运用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对生活经验积累和运用的意识,从而有利于在往后的数学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并且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的好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端正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还帮助教师有效构建了高效课堂,彰显了数学的魅力。

三、设置数学游戏,促进学生理解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形象直观的数学小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巩固所学知识。如果教师能够把比较枯燥的数学学习任务融入游戏中,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参与游戏,从而更快地融入数学学习中去。另外,通过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有深入的理解,加快新知识内化的过程,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研究教材内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内驱力,让他们积极地融入课堂,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小游戏有数学扑克、争当售货员、森林运动会等。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计算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实际上重在练习,但是学生玩心重,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要想让他们专心练习是难上加难。借助游戏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师准备一副扑克牌,选出其中的1到10各四张,洗牌后让学生一人摸出4张牌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先算出的学生为胜利的一方,这4张扑克牌由胜利的学生保留。然后,再让另外的学生摸出4张扑克牌,继续进行运算,以此类推……最终的胜利,由学生手上的扑克牌数量决定。这个游戏不限定人数,学生会争先恐后,积极运算。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富有趣味的一面,取得寓学于乐的学习效果。

上述案例,教师让学生既动了手,又动了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数学生活化完全可以作为教师展现数学魅力、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刻板印象的有效手段,而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适当以游戏的形式辅以教学,也是对教学手段的有效丰富。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生活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基于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知識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形之中造成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无法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用处,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技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在“一一列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意识到,这一课的实用性较强,因而设计了一个极具生活性的问题:阳光食堂供应的荤菜有烤鸡腿、炒肉丝、红烧鱼,素菜有炒韭菜、焖茄子、炒包菜、土豆丝,李叔叔准备选择1荤1素,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法?学生在生活中都有根据菜谱来点菜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学生很快进行了解答,学生想到的解决办法有以下三点。

1.运用文字表达:烤鸡腿分别和炒韭菜、焖茄子、炒包菜、土豆丝搭配,有4种方法,炒肉丝分别和炒韭菜、焖茄子、炒包菜、土豆丝搭配,有4种方法……一共有12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2.连线的形式:学生在练习纸的左边分别写出3种荤菜的菜名,在练习纸的右边分别写出4种素菜的菜名,左右两边留有一定的距离,然后运用连线的方式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连线,学生发现一共有12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3.表格列举式:学生运用表格进行列举,然后观察整理的表格,可以得出一共有12种不同的选择方法的结论。

可见,尽管学生探寻答案的方式不同,但这些方式却有密切的联系,都体现列举策略的优势—促进有序思考,避免遗漏和重复现象的发生。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后,没有布置单一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所学知识,而是为学生设计了与所学数学知识相关性极强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这个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将策略内化为能力。教师基于生活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新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学会主动分析、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构建了更加具有实效性的小学数学课堂。

五、养成记录习惯,巩固学习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通过日记记录生活,很多教师也要求学生写日记、写随笔,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实日记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专利,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可以尝试通过日记去呈现、记录。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一些数学难题,一些解答过程,以及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都可以进行记录。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图表。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还真正内化了所学知识。

例如,当教师教授圆柱体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大小,并将自己的收获写成日记。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圆柱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月饼盒、茶叶罐、药盒、笔筒等,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为什么把它们都设计成圆柱体呢?看着这些我就想到了老师让我们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是不是跟它们的体积有关呢?我用同样的材料分别做了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又计算出了它们的体积,结果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最大的,正方体的体积次之,而长方体的体积最小。这时我懂了,原来这样设计是为了用最少的材料获得最大的空间。”

上述案例,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用日记的形式表述。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奇妙联系,从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

结语

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方法方面进行适时创新,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数学实践活动,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运用生活化的元素进行数学教学,是教师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等待知识灌输到主动探索知识,学会从生活中自主地挖掘数学素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丰富了数学学习的方式,提升了数学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钰元.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2020(47):36,38.

[2]张梅.关于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0(22):70-71.

[3]张太生.继承陶行知思想,推进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20.

[4]李学文.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观察,2019,8(42):121-122,130.

猜你喜欢
数学化高效数学课堂
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数学化”实施策略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