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正逐步向“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兼顾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方向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注重开展实践教育,不仅要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工作,还要实现各门学科协同发展。在“双减”的背景下应需而生的课后服务,为农村小学的学科融合工作开辟了新的沃土,为学生深度研学、快速提升自主学习力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学科融合;自主学习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旨在自主学习力培养的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研究”(立项编号:C-c/2020/02/40)的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晓燕(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东元小学。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2001年印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观,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201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概念,由原来的“双基”变为“四基”,这体现出“结果”与“过程”并重的理念,各学科的标准中均涉及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20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202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指出要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纵观上述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历程,我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就需要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共同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整合各学科知识,做好学科融合工作,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核心素养。
二、提供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的必要性
(一)对政策要求的落实
目前,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需要经历推出、争议、完善的阶段[1]。课后服务如何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落实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的问题。为了落实有关政策要求,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尝试研究如何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与课堂教学工作相适应,开展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杰出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此外,对于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问题,钱学森先生的观点是要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将文学艺术中的形象思维与科学严密的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就要求学校应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学科之间的教研活动,打破学科壁垒,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研学实践活动;教师应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扶到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
(三)改进农村家庭教育
2021年10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亲子活动、长短途旅游、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等,以此丰富孩子的阅历。然而,在农村里,家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笔者调查的数据表明,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约有29%的学生为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的孩子;学生的直接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26.77%;在休息日或寒暑假经常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家庭只占15.55%,而从来没有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家庭占35.43%。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与城市小学的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的学生缺少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经验。针对上述情况,农村小学如果利用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为那些放学后没有家长陪伴的、有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三、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实践策略
(一)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为了提供优质的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探索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小学阶段的教育,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逐渐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为后续进行深度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技能是相互联系的,因而需要做好学科融合工作[2]。
目前,农村小学的部分学生和家长容易受到学科无用论等错误观念的影响。如笔者所带的班上的小毛同学原来一直觉得只有语文和数学学习对自己有帮助,所以只学习这两门学科,而不学习英语学科的知识。在学校开始提供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之后,他逐渐明白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十分重要,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有效地提升了自主学习力。
(二)教师应明确提供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的目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开始是为了解决学生放学后没有家长陪伴以及家长对孩子进行作业辅导的负担较重的问题而提供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的。不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对所需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需要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策略,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核心素养。而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参与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2A7F734-B60A-4B3B-9C02-0E957DF4B9DE
(三)教师应合理设置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项目
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项目需要结合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以及学情来设置。其中,学情主要包括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情况等。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需要考虑活动的适切性、可操作性、有效性,以顺利实现活动目标。
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对有关调查的研究分析,以及对多个方面的综合考虑,设置了以下五门过渡性的综合实践课程:语文实践课程、数学实践课程、英语实践课程、成长体验课程、生命科学实践课程。
(四)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课程案例分析
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将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兼顾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既要多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关问题,也要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践学习活动。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基于学校现状,为学生合理布置综合实践课程作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进行综合性的研学实践活动。教师在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体验。在深入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1.语文实践课程案例
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要下雨了》、“语文园地六”中的气象谚语与二年级科学上册的“各种各样的天气”所涉及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气象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气象谚语;在课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校园里、村野里、家里的小动物、植物与天气的关系,并以绘图、拍照和拍摄视频等方式记录有关现象,然后撰写研究报告,从而进一步理解气象谚语的内容。此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改编几首儿歌的歌词,创作新的节气歌。此次活动将语文学科与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实践能力与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数学实践课程案例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单元的教学目标为理解生活中常见的量,认识与理解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以及时间单位的概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借助课件或小实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直观地呈现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体验,但不能兼顾每一位学生。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我家漂亮的尺子》,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测量的概念;通过看一看、量一量、称一称身边的物品,加深对长度、重量、时间单位的直观认识,进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和多种估测方法;通过迁移阅读绘本故事《我和爷爷的建筑之旅》,找出国内外标志性建筑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此次活动将数学学科与科学、建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综合素质。
3.英语实践课程案例
构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学习一门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情景交际的教学策略被广泛使用,不过这种教学策略无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提升英语交际能力。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创作微戏剧,并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师生可围绕特定的主题共同创编剧本。在创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例如,绘本Can I Play with You?主要涉及句型“Can I play with you?”“I want to...”和一些动词词组。为了加深学生对故事角色和情節内容的了解,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教师在关于微戏剧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原来的绘本内容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剧本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借助语言、表情、动作,将角色的性格特点演绎出来。学生通过此次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核心素养,还可以培养交际能力、创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力。
4.成长体验课程案例
成长体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成长体验,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学科融合的深度体验。
例如,教师在学生学完五年级语文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之后,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附近的蔬菜基地、农家乐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欣赏与诗歌所描绘的景色相似的田园风光,并体验种植、养护、采摘农作物的过程。在活动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对一些农作物的种类、特点、生长环境等进行自主探究,以此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实现自我提升。
5.生命科学实践课程案例
生命科学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要求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基于英语教材中有关营养学金字塔的内容,并针对学校里的部分学生饮食习惯不健康的现象,教师可以开展“早餐的学问”的主题研学活动。具体的活动内容如下:(1)“早餐吃什么”环节。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包括三年级科学上册“食物与营养”一课的相关内容)、调查访问、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有关营养早餐的知识,了解学校学生吃早餐的现状,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2)“我来设计营养餐”环节。学生需要将收集到的信息和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自主设计营养早餐实施方案,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与其他学生相互讨论,最终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营养早餐我来做”环节。学生为了实现“创意物化”的目标,需要按照设计的方案内容进行实践。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此次主题研学活动整合英语、数学、科学、劳动等学科知识,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食观,学会自己制作早餐,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自主学习力也能得到培养。
结语
农村小学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农村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活动中,学生为了完成一项研学任务,往往需要运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学习,进而提升自主学习力。
【参考文献】
[1] 邓亮,王林华.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9(27):89-91.
[2] 孙朝仁.基础教育课程思政的思辨与进路[J].江苏教育,2021(83):17-21.42A7F734-B60A-4B3B-9C02-0E957DF4B9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