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荣启
在毛泽东的倡导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下,大生产运动在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在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等各抗日根据地陆续开展起来。中共中央认为,边区是新民主主义的边区,边区的人民在斗争中获得了民主自由,获得了减租减息的生活,因此边区的人民,必能在大生产运动中激发高度的生产热情,为组织起来与创造劳动英雄提供有利的条件。大生产运动可以在广大人民的生产热潮里实现组织一切劳动力、半劳动力的任务,并创造一定数量的劳动英雄、模范农户和领导生产的模范干部。
对大生产运动,当时全党全军还存在一个认识的过程。1939 年至1940 年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初步发展时期,这段时间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是农牧业有较大发展,1939 年至1940 年全边区开荒170 万亩,粮食产量和牛、羊、驴的数量都有较大增长。1940 年,部队已经可以解决自己一个半月的口粮,并解决了部分装备补充。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工业建设也取得初步进展,延安地区先后建立了难民纺织厂、造纸厂、被服厂、制药厂等工厂。“边区工业之父”、著名红色专家沈鸿1938 年从上海到延安后,又筹建了工艺实习工厂。在军事工业局局长李强和总工程师钱志道等的共同努力下,军事工业发展得更快了。
这段时间,陕甘宁边区经济状况尚可,党内外还较普遍地存在重军事、轻经济的思想,因而前两年,大生产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但是到了1940 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同时还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事端,骚扰根据地军民。同时,自然灾害又频频发生。陕甘宁边区、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遭受了历史上少有的自然灾害,水、旱、风、雹以至蝗虫灾害先后袭来,陕甘宁边区、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状况严重恶化,经济进入极端困难时期。前两年小规模生产运动的收获无法解决抗日军民的生活需求。只有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自给运动,建立自己的公营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军需民用问题。1940 年2 月10 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该指示指出:“斗争已进入更艰苦阶段,财政经济问题的解决,必须提到政治的高度,望军政首长、各级政治机关努力领导今年各部队中的生产运动,开辟财源、克服困难,争取战争的胜利。”该指示还向各部队介绍了中央军委直属机关和后方留守兵团1939 年的生产成绩:“平均解决了二个月的粮食,一套夏衣,全部冬季鞋袜。给养大大改善,大部分能维持菜蔬肉食,商业利润除合作总社外,全部约在十二万元以上。使机关部队学校在物质艰难状况下,解决了可能和必须解决的困难,弥补了公费的短绌。”
1940 年11 月,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作出的《关于开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广泛地开展边区经济建设,是边区当前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各级党委必须以开展经济建设作为当前最迫切的实际中心工作之一”。对此,老一辈革命家、时任八路军驻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司令的肖劲光曾回忆:
一天,毛泽东同志把林伯渠、高岗和我找去,对我们说:我们到陕北来是干什么的呢?是干革命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我看有三个办法:第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叉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是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他的这段话,既风趣,又易懂,像一盏明灯,一下子把我的心照亮了。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地回答说:大家都会赞成第三种办法。毛泽东同志听了,笑笑,接着说:现在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这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是打破封锁、克服困难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紧接着,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向全边区党政军民学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边区军民,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东南西北,都迅速行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
大生产运动开展得那样普遍,那样热烈,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亲自动手种菜纺纱,参加助民劳动。在杨家岭,毛泽东同志在他住的窑洞对面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条形的耕地,种上了蔬菜,一有空,他就去浇水、拔草。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都有一架手摇纺车,经常像女同志那样盘腿而坐,练习纺纱。
亲历过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老将军赖春风也曾在他的回忆文章《延安生活散记》中详细记载了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情形。
我们在杨家岭礼堂听报告时,看到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同志所住的窑洞前的莱地里,各种蔬菜瓜果长势喜人,南瓜又圆又大,西红柿又鲜又红……我们都深深被感动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就是这样,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各级领导都带头,上至主席、总司令,统统如此,没有什么特殊的。在生产现场,如果不认识,你还真认不出谁是官、谁是兵呢!
肖劲光、赖春风等延安大生产运动亲历者的回忆,展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在政策制定、措施实施、工作方法上的严谨作风以及他们在具体执行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踏实态度,是共产党人在大生产运动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努力通过双手创造丰衣足食生活的鲜活案例。
有观点认为,“1943 年以后,大生产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实现丰衣足食、建设革命家务的阶段”。何谓革命家务?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延安纪念“五一”大会上曾作了题为《建设革命家务》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今年的生产运动正以更加轰轰烈烈的阵势向前发展着。农业和运输方面,已经造成了群众性的运动。工业方面,今后的任务是争取一二年内首先做到党政军学主要必需品的全部自给,并且照顾将来稳健地向前发展。”
朱德强调:“我们的工厂是大家自己劳动的结果,因此它不是任何个人或部门的私产。它是抗日政府的工厂,革命人民的共同家务。对于所有职工同志们来说,工厂更是他们的家庭和他们的事业,而他们便是这一事业的主人。担负这一部分工作的人,要把工厂看成自己的事业一样来加以经营爱护,用革命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工作。全厂职工,从厂长到工人,上上下下,大家都负有当家人的责任,把这份革命的家务搞好。”
由于广大军民的艰苦奋斗,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粮食增产了,各种日用品的产量增加了,品种也丰富了,军民的物质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在大生产运动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农业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解决了吃饭的问题,“穿”和“用”便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实际上,“穿”和“用”在大生产运动中的地位也是很突出的。
在大生产运动中,工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很大。当时,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工作非常活跃。大生产运动一开始,边区总工会就成立了生产办公室,由产业部长章萍兼任生产办公室主任。生产办公室的任务很明确,既要组织本机关的大生产运动,又要领导边区各厂矿的大生产运动。于是,在边区总工会领导的统一安排下,边区总工会将机关干部一分为二,一套人马负责工会的日常工作,另一套人马专门搞生产,把所有能劳动的人,都组织起来开荒、种粮、种菜、纺纱、烧木炭。
1940 年9 月18 日,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出《为增加工时与响应边委、边府开秋荒二十万亩的号召告边区工友书》(以下简称《告边区工友书》),表示:“我们边区工人是发动和坚持神圣抗战的一支先锋军,是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柱石。今天我们在这战争与革命的新时代中,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的危难中,没有疑问的,我们工人阶级应该加紧生产,提高技术的实际行动,来表现我们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告边区工友书》发出后,各厂矿企业的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热烈响应,并提出了具体措施,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